“是的。贺泽王是因为了属下,才会和薛世子起了争执的。所以……所以,皇上千万不要因此怪罪贺泽王。要怪罪的话,就怪罪属下好了。”
水仙不想因为自己的缘故,害得贺泽王赫连瀛泰为自己受罚。
北冥国君苏弼黎听了水仙的解释,看到了水仙如此为贺泽王赫连瀛泰说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朗声大笑。
“水仙你何罪之有呢?!薛辙薛世子那种无事生非的登徒子,会找你的麻烦,皆是因为他自己贪恋美色导致的。这件事根本与你没有什么关系。错不在你。至于,贺泽王赫连瀛泰也是为了保护你,才会与薛辙薛世子产生矛盾和争执的。毕竟,薛辙薛世子才是整件事的引子。”
水仙听了这话,以为北冥国君苏弼黎能够饶恕贺泽王赫连瀛泰,不再追求贺泽王赫连瀛泰的责任。
“皇上这么说来,是打算饶恕贺泽王这次了,不再追究他的责任了?”
北冥国君苏弼黎忽然转变了态度了,冷声说道:“这件事的起因,虽然不是因他而起。但是这一次薛王之子薛辙中毒,失去了一只手臂,毕竟是贺泽王赫连瀛泰无心造成的。薛王亲子找到了朕的面前,让朕严惩凶手。薛辙是薛王薛毕的独子,薛辙因为这件事变成了终身残疾。薛王也是赤胆忠臣,朕不好,不看在他的面子上,给他一个交代。”
水仙在这才意识到,这件事没有想象中处理的那么简单。
“皇上的意思是说,还要追究贺泽王的责任。可是皇上不知道,那只带毒的飞镖,分明是薛世子想要暗伤贺泽王的暗器!他是被自己投出去的毒飞镖反弹射中的,难道他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己自作自受,还有怪罪在贺泽王的头上嘛?!”
水仙觉得这样的处理结果,对贺泽王赫连瀛泰来说很不公平。
北冥国君苏弼黎的双眉紧蹙,看着水仙现在格外的关心北冥国君苏弼黎的样子,心中很是担忧。
“水仙,朕现在怎么突然间发现,你好像越来越在乎和关心贺泽王赫连瀛泰了?!你要时时刻刻的铭记你的身份!你是朕安插在贺泽王赫连瀛泰身边,监视他一举一动的细作,而不是真的为他鞠躬尽瘁,尽忠职守的侍女。而且你应该更加清楚,细作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是不允许和监视的对象,产生任何感情,动了任何杂念的。”
北冥国君苏弼黎好不容易培养出像水仙这样优秀的细作,不想因为水仙的感情用事,而影响到北冥国君苏弼黎的大计。
“水仙只是不想因为自己的缘故,牵连到无辜。”
水仙垂首回答。
恭王羽弗迁为了打消水仙为贺泽王赫连瀛泰抱不平的态度,于是提醒水仙。
“不要以为,贺泽王赫连瀛泰为了你,打伤了薛辙薛世子,就是对你有情有义的表现。你要知道,或许,他会那么做,之事因为,不想有人欺负到自己的头上,若是换做什么芙蓉、玉兰的侍女遇到了这样的事,他也是会如此冲动而为。所以,朕不得不提醒水仙你,不要一厢情愿的认为贺泽王赫连瀛泰真的把你当成了什么红颜知己,更不要幻想着,你在他的眼里,会有什么不同。所以,你一直为他说话,根本不值得。这件事总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既然是贺泽王赫连瀛泰造成的薛世子丢了一只手臂,那么,他就必须要出面,承担这份责任。给薛王一个交代。”
北冥国君苏弼黎的态度很坚决。苏弼黎不会因为一个贺泽王赫连瀛泰而真的得罪了一心为他效命的三朝元老薛王薛毕。
所以,北冥国君苏弼黎要严惩贺泽王赫连瀛泰的事,不容任何商量。
水仙见北冥国君苏弼黎态度坚决,不容更改,一想到,贺泽王赫连瀛泰会因为这件事,收到北冥国君苏弼黎的严惩贺责罚,水仙就觉得心有愧疚。可是,却没有任何的办法,可以解救贺泽王赫连瀛泰。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北冥国君苏弼黎命人将和贺泽王赫连瀛泰抓进了天牢。
而贺泽王赫连瀛泰被抓起来之前,对水仙说的最后一句话,还是嘱咐水仙好好照顾好自己,让水仙放心。
贺泽王赫连瀛泰被抓走的那日,自认为,早就已经是铁石心肠的水仙,却伤心的哭了好久。
北冥国君苏弼黎只是想将贺泽王赫连瀛泰关押起来,小惩大诫就好。谁知道,薛王薛毕得理不饶人,非要求北冥国君苏弼黎严惩凶手,赐贺泽王赫连瀛泰死罪。
“贺泽王已经被朕命人关押了起来,重大几十板子,给薛世子一个交代,也便罢了。薛爱卿何必苦苦相逼,非要朕赐死贺泽王不可呢!”
北冥国君苏弼黎已经很给薛王薛毕的面子。但是,薛毕仍旧是不依不饶。
“那个贺泽王赫连瀛泰,毁了臣儿子的一生,导致辙儿终生残疾。微臣请求皇上严惩凶手,这不为过吧?!请皇上体恤臣这个为人父的心情。赐死贺泽王赫连瀛泰这个伤人性命的发簪俘虏!还平乐城以清净和太平!”
薛王薛毕为了给他的儿子薛辙报一臂之仇,不惜上纲上线,给北冥国君苏弼黎这个帝王施压。
北冥国君苏弼黎见薛毕不依不饶,非要将贺泽王赫连瀛泰置于死地不可。于是,退还一步说道:“薛爱卿想要朕赐贺泽王死罪,这样的惩罚未免太过严重一些。这件事的起因,想必薛爱卿自己也清楚,是薛世子事先到川王府挑事,对川王府的侍女水仙,不怀好意在先的。薛世子之所以会受伤,也是因为,薛世子自己暗害他人不成,弄巧成拙,砸了自己的脚而已。贺泽王赫连瀛泰本也没有伤害薛世子的意思,却被薛世子逼得,不得不还手。这才发生如此悲剧,酿成大祸。所以,薛爱卿想要将全部责任,都归咎到贺泽王赫连瀛泰一个人身上,未免太过偏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