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雪应了是,接过内侍奉上的圣旨,打开来念道:“奉天承运,天子诏曰:我大晋自太祖开朝至今,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朕幸不辱先帝嘱托之责任,今东征收服东燕国于治下,实遵太祖之遗志,虽以兵戈征疆土,然当以仁治安天下,今颁令旨燕地减免赋税一年,以修养生息,恢复民计;大赦天下,非谋逆者,罪减三级,以赐新生改过自新;休朝七日,普天同庆!”
宣读完毕,贺兰雪又将圣旨送还内侍手中,向惠文帝复命。这封侯大典也就算礼成,惠文帝带着一众官员下了城楼自去崇明殿,贺兰雪将东征的经过也细细奏报给惠文帝,又递上请功的折子,这三位世子,几位世家子这次东征的表现可圈可点,也让几位家长长出一口气,人都平安回来了,刚才远远看着,那几个混小子身穿盔甲的样子,还真是比从来稳重了许多,这军中最是给磨练人的性子,果然不假啊。
惠文帝按照折子上功劳的大小,又按之前拟定的章程,一一进行了封赏,惠文帝心里也暗暗得意,这收服东燕,自己这个皇帝也算是继太祖以后,功绩卓越的了吧。
他又看向贺兰雪,这姑娘真是女大十八变,这小模样,越来越好看了,怎么看都顺眼,她眉眼间那似笑非笑的样子,带了十足的自信,哎,天师调教出来的人就是不一样啊!
惠文帝又历数了曹轻漠对小梁王的管束不严,对政事的荒诞,下旨,封曹轻漠为燕偏侯,曹氏一族留在京城择府居住。他这个燕偏侯可要比贺兰雪的东平侯差不是一点半点了。再说到苏万里,这人才是让人头疼的角色,排兵布阵,上阵杀敌样样拔尖,只可惜保错了主子,落得今天的地步,可是他劝降了曹轻漠,这也是大功一件,这要怎么封赏安排才合适呢?
廖希栋奏道:“皇上,苏万里曾掌管东燕几十万大军,于军中颇得军心,臣以为不宜封赏,免得日后再起祸心。”
他说的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手握兵权的归降之人,想造反不还是一呼百应吗。吏部尚书却道:“皇上,臣以为不妥,苏万里劝服曹轻漠,是出于对百姓的顾忌,由此可见,此人心性良善,能以大局为重,可当重任。”
两个意见一出,大殿中又争执起来,宣王不由皱眉,苏万里将那孩子当自家孙子一般抚养长大,他心里装的是黎民苍生,并不是哪个皇帝,这样的人是真正的纯臣,怎么可以打压。他正要开口,惠文帝却向一直默不作声的贺兰雪问道:“东平侯,这次你与他们接触的多,人也是你劝降的,你倒说说看。”
贺兰雪忙出列道:“皇上,臣以为尚书大人说的是正解。苏万里虽是东燕的定南王,但心系天下百姓苍生,又深受贺坚排挤,臣确是用了计谋将他算计劝降了,可是苏万里对臣言道,无论天下是谁家的天下,百姓都不过是蝼蚁一般,只要百姓能安居乐业,谁做天下又何妨?如今燕成帝失道寡助,失了民心,若归降晋朝能让百姓从此平安富足,归降也不是坏事。”
有大臣低声道:“此等不分尊卑之人,你又怎知他不是收买人心?连东平侯你都觉得他宅心仁厚,可见这收买人心的功夫他是做足了的。”
贺兰雪摇头道:“非也,侍郎大人,我想请问,在你心中何为重何为轻?”
那人是吏部侍郎褚时迁,他说道:“自然是君为重,民为轻。”
贺兰雪轻叹,道:“侍郎大人,你若真的觉得君为重,民为轻那就是谬误了。”
惠文帝面色微变,林亿等人也不住给她使眼色,这命啊!这位新侯爷别发疯行不行?
贺兰雪向惠文帝躬身道:“皇上且请听臣将话说完,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便是说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所以,百姓最为重要。”朝堂中顿时哗然,这姑娘一直敢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她怎么也敢在朝堂上这样堂而皇之的说出来呢,果然,惠文帝和宣王、德王都变了脸。
宁王忽然笑道:“东平侯,那依你的意思,这江山易主也是寻常之事了?只要有那些百姓小民就可,那这朝堂这些大人们也都不必留着了。”
贺兰雪也急,神情依然自若,道:“王爷,您这怕是故意曲解臣的意思了吧。皇上,《荀子·王制》中说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意思是水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覆灭。臣在天师的书架上看到唐史,读到太宗史时,书中有说唐太宗年间有大臣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屡触太宗逆麟,他便将水比做民舟比做君,劝谏太宗,唐太宗深以为然,后常用此话告诫众人。皇上,非臣是大不敬,便以此次东燕为例,燕兴帝时,便重君轻民,引起多次百姓暴乱,虽然被镇压,但百姓苦于迫害压力,不敢明言,到燕成帝时更加混乱,所以大军东征势如破竹,更有百姓杀死贪官,直接开城门迎大军入城,皇上,东燕易主不就是因为民为轻,君为重吗?他们亡国不正应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吗?所谓积沙成塔,若没有这些百姓,宗室世家、朝中官员,才有多少人?得民心者得天下,说的不也是民为重吗?所以,苏万里以天下百姓为重,以百姓生计安康为条件劝降昏聩的燕成帝,有什么不妥?”
宣王心里忽然一动,天师书架上的书不过借口吧,天师教给她的岂止是行军打仗文武技艺,这些简直是为君之道好不好。
惠文帝脸色稍稍好转,她这话说的虽然些不中听,但事实确是如此,理不错的。想想先前,先帝也总将得民心者得天下挂在嘴上,可这小丫头又怎么懂这些呢?宁王笑道:“看来天师待东平侯确是不同,连这般治国之道都指点于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