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二章 国际视野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www.AiQuxS.Com』,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夏工,我觉得问题可能是出在这个地方。。。”

    李华勇指着手中的“设计变更申请报告”,转头对项目总工夏明焕说道。

    “哦?小李,你说说看。”夏明焕扶扶眼镜,正色看着李华勇。

    严格说起来,两人认识的时间不长,正式接触和打交道也才几次而已。不过我们的夏总工可一点都不敢小看李华勇。

    夏明焕今年30多岁,由于长年累月在野外施工,从外表看上去他可比实际年龄大多了。一副粗犷的脸庞,再加知识分子的书卷气,这让夏总工有着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其实很多坚持在一线的工程师,大多都拥有类似的气质。

    夏明焕是雷建军的老部下,他和雷建军一样,也是刚从部队转业到“华夏建总”不久。夏明焕对李华勇的尊重,最开始时其实含有相当大的客气成分,这除了受雷建军的提醒,也是因为夏明焕对自己的新单位还不怎么了解。“华夏建总”在业内威名赫赫,稳坐国内民用建筑第一把交椅。

    因此夏明焕最开始对李华勇的尊重,其实更多是对“华夏建总”的尊重,而并非对李华勇本人的尊重。

    虽然他和雷建军一样同样想不通:为什么“华夏建总”随便出来的一个农民合同工就能如此牛B。

    不过几番接触下来,两人正式打过几次交道以后,夏明焕就从表面的尊重转为真正的尊重。这几天李华勇往这边跑得勤,真正业务对口,真正负责接待的其实就是夏明焕这个项目总工。

    在和夏明焕打交道过程中,李华勇其实也没有故意显摆。不过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李华勇是搞技术出身,从本质上说,他和夏明焕是真正的同行,是同行中的同行。李华勇是建筑业的行家,而夏明焕当然也是另外一个行家。

    行家和行家的交流其实不用过多语言的,更不用夸夸其谈。夏明焕第一次和李华勇接触以后,他对李华勇产生和雷建军一样的感观:此人不凡!

    等到多接触几次以后。。。这要怎么说呢?夏明焕对李华勇的感观就不能只用“不凡”来形容了,夏明焕内心充满了各种震惊和震撼。

    这个小名叫“墩子”的年青人,这还是一个农民合同工。可他永远都是一副风淡云轻的样子,他的话不多,可只要说到施工问题,尤其是说到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他神采飞扬,他简言意骇,他三言两语就能说到点子上。他甚至经常能解答自己很多迷惑,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他的解答还不是那种特意进行解答,而是就那么漫不经心,像是无意中流露几句,就让自己豁然开朗。

    只是短短几次接触,我们的夏总工明显就被我们的“李副总工”给镇住了。夏明焕有一种感觉,他感觉对方的技术水平好像在自己之上。自己堂堂一个项目总工居然还比不上“华夏建总”的一位农民合同工?这种感觉让夏明焕很不舒服。

    但不舒服归不舒服,这并不妨碍夏明焕对李华勇刮目相看,甚至不妨碍夏明焕对李华勇的尊重。这其中道理很简单,目前两人地位悬殊,产生不了任何利益瓜葛。两人不仅没有利益瓜葛,甚至在很多地方利益都是一致。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夏明焕是一位工程师,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

    现在整个项目遇到麻烦,一份设计变更报告被日本设计方那边卡在,这个设计变更如果无法通过,那么整个施工工期肯定要被延误。而如果工期被延误。。。这是夏明焕来到“华夏建总”后的第一个项目,更重要是这个项目还在鹏城,这是一个中外合资项目,是国内第一批中外合资项目。

    没有人愿意发生这种事情,作为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夏明焕更不愿意发生这种事情。可现在的夏明焕完全没有头绪,他既不知道自己的申请报告哪里出了问题,也不知道设计方为什么要卡住这个报告。

    就在这个时候,李华勇突然告诉他:他知道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这马上引起夏明焕的重视,不仅是他,这时候项目经理雷建军同样把目光对准了李华勇。

    对着两道殷切的目光,李华勇心里叹一口气。几天接触下了,他认为无论是项目经理雷建军,还是项目总工夏明焕,他们其实都是非常优秀的建筑人。例如雷建军杀伐果断,意志坚定,这是作为一名优秀项目经理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素质。而夏明焕业务娴熟,做事细心,这同样是一位非常好的项目总工。

    不过现在的他们都还存在缺陷,当然这样的缺陷并不能怪他们。比如他们现在负责的这个项目,业主和甲方是香江人,设计方是日本人,听说监理方也是香江人,只有施工方是内地人。用后世的话说,这是一个标准的国际合作项目,而雷建军他们目前欠缺的,就是那么一点点国际视野。

    人工挖孔桩这种施工工艺,它本身没有多少技术性可言,和机械成孔相比,这种施工工艺也难称高效,它最大的好处,其实就在于这种方法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个好东西呀,正是因为人工挖孔桩有这么一个好处,因此哪怕到了30年以后,这种施工方法也在国内被大量采用,在国内建筑市场随处可见,大家对此司空见惯。

    不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人工挖孔桩虽然在国内随处可见,但是走出国门后却很难见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那些比这年代华夏还要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都很难见到这种施工工艺。

    这是什么原因呢?前面讲了人工挖孔桩的优点和好处,这种施工方法既然不被大量采纳,那自然就要从这种施工方法的缺点说起。

    人工挖孔桩的缺点很明显,就在于它的不安全性!

    一个直径只有一米多的洞口,深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度。塌方,地下水,流沙,暗河。。。就先不说这些复杂的地质结构吧,单想象一下七八月份鹏城的天气,一两个工人,在如此狭小的作业平台,将地底下的泥巴一桶一桶装出来。。。

    工人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种作业的危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连普通人都能够想到,这种作业方法其实有那么一点点。。。不人道。现代社会不是越来越讲究工人权益保障吗?不是越来越讲“人权”吗?这就是发达国家很少见到人工挖孔桩的原因。

    当然,“讲人权”神马的那只是发达国家的事,那为什么那些不发达国家也很少见到人工挖孔桩呢?真心不吹不黑,像人工挖孔桩这种事,那还真只有咱们中国人能够干的好。

    到了后世以后,随着国家日益强大,中国人在海外承接大量工程,其中不少工程的设计也是由国内的设计院来做。国内的设计院嘛,那当然会考虑人工挖孔桩这种施工方法。

    一个有趣的事情:人工挖孔桩只要是在国内,那么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没问题,施工单位也很高兴干这种活。但只要走出国门,施工单位就不愿意了。人工挖孔桩是纯粹的人工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那些非洲的黑人大叔们,印度的阿三,东南亚的猴子,南美的野人。。。你让这些人来干人工挖孔桩,那么后果只有一个,你能被他们活活气死。你从国内调集工人去海外吧,但桩基施工的工期一般较短,辛苦出趟远门,人家工人也不一定愿意,而且在海外管理大量工人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因此哪怕是中国的建筑企业在海外遇到人工挖孔桩,他们也会建议设计单位修改设计,把人工成孔改为机械成孔。

    “小李你的意思是说:设计方主要是顾虑人工挖孔桩的安全性,这就是他们不肯进行设计变更的原因,是这个意思吧?”

    “安全性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很重要因素,但这还不是决定性的,最重要还是另外一个原因。”

    “哦?什么原因?”

    “钱!修改设计涉及到工程造价,这才是日本人不肯进行设计变更的最主要原因。。。”

    在建筑业中,大家通常把工程造价分为两部分,也就是所谓的“直接费”和“间接费”。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这些必不可少的刚性花费,在建筑业中被称为直接费,而其他如税金,保险,计划利润,涉及到安全质量管理的各种措施费用,以及各种管理费用等等,这些就叫做间接费。

    在这里间接费先不去说它,主要就说说直接费,因为在一个建筑物中,直接费一般是占大头。一个建筑的直接费是多少,基本就决定了这个建筑的工程造价。

    在直接费包含的这3大费中,大多数国人应该都有这样一个普遍认识:在一个建筑物中,机械费和材料费肯定是要比人工费更贵。比如你自己盖一个房子,你自己在做预算的时候,肯定会把更多的钱留在买材料上面。如果有人跟你说,你花的人工费可能会比材料费更多,你绝对会认为这个人疯了。

    没错,大家的认识一点都没错。在直接费中,人工费从来都是占小头,材料费和机械费才是占大头,这是国内建筑业的实情和现状,这种现状哪怕到李华勇重生的时候都没有改变。

    那么人工费到底占多少呢?非专业人士不需要知道那么多,大家只要知道“三七开”这个概念就行。也就说盖一个房子,人的费用占三成左右,而其他的都是材料费和机械费。由于建筑不同,这个比例不可能非常精确,但大致情况基本就是这样。

    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比例只放在国内有效,如果是放在国外的话,尤其是放在那些发达国家,那么这个比例就要倒过来!

    在发达国家,机材费只占三成,而人工费却要占到7成!

    了解这些,就知道“伊藤建设”为什么不肯进行设计变更了吧?

    如果把机械成孔桩改为人工挖孔桩,这不仅存在更多安全隐患,而且在日本人看来,这需要调整工程造价。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