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官员都已经看明白形势,他们知道昨日在蓬莱殿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天皇和天后的姿态是很明朗的,就是支持镇国太平公主。
今日他们都来到玄武殿,就是想进一步看明白天后的态度,刚刚通过天后这番话,天后对镇国太平公主的支持的态度依然超出了他们的预想。
天后依旧将镇国太平公主视作女儿,对女儿是完全信任的,不管镇国太平公主在岭南、西域如何经营,天皇和天后对镇国太平公主都是信赖的。
在场的官员都是贵族官僚,他们当然都知道镇国太平公主在外头开拓,会威胁他们的利益,但是眼下看着天皇和天后对镇国太平公主如此的信赖,他们也无话可说了。
而且天皇和天后的姿态也算是对朝廷的群臣做了一个保证,广0州都督府和安西都护府在外面取得的利益,会有长安朝廷的一份,长安的贵族官僚将能够分享到相应的利好。
所以在场的官员掂量明白形势,他们的姿态也就明确了,那些年轻的,期盼能够混出头的官员纷纷对镇国太平公主表示支持与合作。
李令月定定地坐着,听着母后的说辞,看着底下群臣的恭维。
李令月不禁想着,还是夫君说得对,这朝堂之上就是一场戏,都是利益的往来博弈而已,不必较真。
李令月看向前方玄武殿大殿门外的天空,今日是阴天,天际灰沉沉雾蒙蒙的。
不知道夫君怎么样了。
李令月经历这两日在长安城的活动,她知道长安这边的状况已经基本稳定,朝廷对安西军的支援不成问题。
李令月又担心起夫君来,逻些城那边必定也是不好对付,不知道夫君支撑得怎么样了。
群臣对着镇国太平公主好一番恭维,然后武曌又谈了谈政事,随即散朝。
武曌牵着李令月,走出玄武殿,到大明宫前方的紫宸殿、宣政殿、含元殿走了一圈。
这一圈走了三个小时,武曌带着李令月一直走到含元殿前面的龙尾道,踏上龙尾道来到大明宫最南边的御桥,才返回玄武殿。
御桥走过去,就是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了,等于说武曌带着李令月走到了宫门口。
天后的举动很快又传遍长安城。
天后的这个举动进一步表示出对镇国太平公主的信赖,镇国太平公主是天皇天后的女儿,是大唐天下的小主子。
李令月跟着武曌返回玄武殿,她们来到偏厅,只见偏厅放着一座红泥小火炉。
火炉上放着一口黄沙锅。
武曌笑道:太平,记得这口炉吗?
李令月细一看,只见这座红泥火炉很是熟悉。
武曌:小时候,娘每日用这口炉给你炖肉汤喝,你最常吃的是羊羹。
李令月不禁眼睛湿润了。
这口炉果然就是小时候武曌经常给她炖肉汤的那口小火炉。
她听着武曌自称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没再听过武曌这般自称。
旁边的侍女呈上来一盘羊肉,武曌解开衣带,脱下了凤袍,笑道:娘已经十几年没有动这手艺了,瞧瞧还记不记得。
武曌来到红泥火炉前,将竹木火炭放进火炉里面,用火签子点起火,拿起竹扇扇着。
武曌动作熟练,瞧着完全不见生疏。
武曌出身商人世家,她的父亲武士彟是李唐开国皇帝李渊的从龙功臣,是李唐开国功臣之一,曾经官至工部尚书。
但是武士彟死得早,武曌少女时父亲就去世了,所以武曌少时丧父,从小经历坎坷,尝过人间疾苦,所以她并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贵族,相反的,她从小就得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至于料理家务,更是不在话下。
武曌点起火炉之后,往黄沙锅里面倒上清水,然后将羊肉放进锅里,用文火煮着。
武曌看着火炉,煮着羊肉,一边与李令月谈着天,说着小时候的事情。
李令月听母亲说着小时候的趣事,李令月但觉时光隽永。
武曌说着说着,笑道:这些陈年旧事,再不说道说道,日后恐怕就真的忘了。
李令月说道:母后说的这些事情,太平都是记得的,只要母后说起来,太平就全想起来了。
武曌笑笑,她指着红泥火炉里面的火炭,说道:煮羊肉羹,最要紧的是耐心,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煮肉汤也是如此,控制火候,用黄沙锅慢慢煮,煮上一个时辰,才能煮出味道来。治理天下也是如此,得耐心,得慢慢熬这个‘熬’字,还是当年太宗皇帝告诉我的,不得不感念太宗皇帝,这个‘熬’字,道出了多少意味,多少真谛,治理天下,要熬,人活一辈子,又何尝不是要‘熬’呢?
说着,武曌越发笑起来。
李令月也感触道:女儿记得母后的提点,记着这个‘熬’字。
武曌:我是熬了一辈子了,这文火慢慢煎着煎着,数十年就过来了。只是你看这火炭,能烧多久?
李令月愣愣,说道:这文火烧,大概一个下午就烧完了。
武曌:是啊。烧完了可怎么办?
李令月:烧完了,只能添上新的火炭。
武曌:说得对。烹羊肉羹要熬,治理天下也要熬,一炉子火炭熬不到头,一个人一辈子也熬不到头,还得添新的火炭才能继续熬下去,治理天下,也得新的人接手,才能继续熬下去。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