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想看,李悠然当然也不介意与众人分享。
待会儿时不时的拍些照片发到群里吧。
继续剔竹枝。
剔完之后,又再找了一根差不多大小的竹子。
同样砍倒剔枝,然后将两根竹子放到肩上,抗回家。
两根竹子不知道够不够?
不够的话再去砍就是了。
准备开工。
先在群里说一声。
于是,李悠然弯刀、锯子等工具,放到两根竹子旁边,又拍了一张照片发到群里。
并且说道:“准备开工咯!”
群里很热闹。
董易:“哈哈哈!悠然老弟,可以!看这架势倒是像模像样的。”
梁成:“我以前也接触过竹编。悠然老弟这两根竹子选得感觉挺不错的。”
萧雨:“老板,加油!等着看你的成品。”
某客人:“竹编背篼经常看到。但还从来没见过编制的过程。老板要多分享一些过程啊!”
“……”
李悠然打算编个背篼,这种工具的用处,比箩篼还大。
下地收获作物、去割草等行为时,都会背个背篼。
去街上赶集,往往也会背个背篼。
背篼的编制方法和箩篼差不多,但相对而言要稍微简单一些,细节要求可以不用那么高。
所以,李悠然打算编个背篼试手。
能不能成功不知道,先尝试吧。
他当然也可以编个栅栏试手,但那太简单了,没什么挑战性。
还是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才好。
开工。
先用锯子将竹子按照需要一节一节锯好。
两米左右长的竹子,需要三节。
这三节竹子将被劈开,分为宽度为两厘米左右的竹块。
这些竹块将作为背篼的篼骨,非常重要。
剩下的竹子长度就随意了,三、四米,四、五米,甚至更长都可以。
这些竹子将劈开成为编篾,宽度在五毫米左右。
编篾需要将竹青和竹黄分开,用竹青部分,也就是青篾作为编篾。
长度越长,操作难度越大。
村里杨志军、李民等手艺精湛的匠人,他们用的编篾可以五、六米,六、七米长,甚至更长。
李悠然没那手艺,他整个三米左右长就行了。
就这点长度,操作起来都颇为困难。
先整简单的。
先将三节两米左右长的竹子,劈开分为宽度为两厘米左右的竹块。
这个难度不大,李悠然很快就劈好了。
然后就是劈编篾了。
这难度就大了。
一番操作之后,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
竹块被劈得很不均匀,不能用。
这一节竹子也被浪费了。
李悠然这个时候才发现,他砍这两根竹子只怕远远不够。
因为大部分的竹子估计都要被浪费掉。
让人很无奈,但又没有办法。
从手生到手熟,终究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
罢了,继续祸害一节新的竹子。
一番操作下来……果然不意外的,又浪费了一节竹子。
……
10几分钟之后。
李悠然拿着弯刀,再次走向竹林。
因为竹子已经全部被他浪费完了。
而且,连一条像样的编篾都没有搞出来。
没有办法,只能继续祸害新的竹子了。
好在这片竹林够大,且竹子的生长速度极快。李悠然可以随意祸害。
又砍了两根竹子抗回院子。
继续开工。
“老板,进度怎么样了啊?”
“老板,编得如何了?”
“……”
群里众人一直都在等着李悠然分享进度。
李悠然发了个“轻轻咳嗽”的表情,说道:“大家不要着急。目前进度大概……百分之一吧。”
“哈哈哈!老板,你这也太慢了啊!”
“老板这个背篼,没有十天半个月,估计是没有希望编成了。”
“进度百分之一是什么样子的?老板,让我们看看。”
“……”
群里众人很欢乐。
李悠然将浪费的那一堆竹块拍了张照片,发到群里。
群里众人更欢乐了。
“我虽然不太懂竹编,但我看得出来,老板这些全是劈失败了的竹块。哈哈哈!”
“老板,你这进度不应该是百分之一,而应该是百分之负一才对啊!”
“哈哈哈!终于看到老板有失败的时候了。”
“老板,加油。你还能将进度变为百分之负二。哈哈哈!”
“……”
梁成、董易、杨丰、唐山等人,也各自发了莞尔微笑的表情。
萧雨、唐茜等妹子们,发的则是“嘻嘻偷笑”的表情。
李悠然发了个“哈哈大笑”的表情,然后说道:“不急,不急。总会成功的。”
梁成说道:“说起编制背篼,这在我们国家,差不多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吧?”
董易道:“应该有了。这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
梁成又道:“据说有一个关于背篼的故事,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流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
“是什么样的故事?梁老板,麻烦你说来听听呢。”
“没听说过啊!是什么故事?”
“……”
很多人都表示没有听说过。
李悠然心里一动。他倒是听说过一个关于背篼的故事。
而且,的确听说是从很久之前就流传下来的。
难道,梁成说的是那个故事?
“梁老板,你说的故事可是与‘孝’有关?”李悠然问道。
梁成发了个“是”的表情,然后说道:“看来悠然老弟知道那个故事。”
“与‘孝’有关?那看来,我也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了。”萧雨又说道。
群里其他人一见,纷纷催促几人说一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梁成、李悠然、萧雨几人商量几句,然后决定由萧雨给大家说一说那个故事。
萧雨便在群里将故事说了。
是说之前有一户山里人家。
家里共有4口人,爷爷、儿子、儿媳和孙子。
爷爷辛辛苦苦操劳了一辈子。年老之后,不能再干活了。
儿子和儿媳便开始嫌弃老人,认为老人是家里的累赘。
他们想要将老人丢弃。
于是,夫妻俩便用一个背篼,将老人背到了山里的一处洞穴里丢弃。
并且将背老人用的背篼,丢在了山里。
傍晚时分,孙子见爷爷还没有回家。便问夫妻俩爷爷去哪里了?
夫妻俩自然不会说原因。
但最终,孙子还是知道了。
于是,孙子进山,找到了夫妻俩丢掉的背篼。
并且,将背篼带回了家里。
夫妻俩看到背篼,认出了是自己丢掉的那个背篼。
便喝问儿子,“为什么要把背篼捡回来?”
儿子平静的说:“留着,以后有用。”
夫妻俩又问,“有什么用?”
儿子说:“以后,等你们老了。我需要用它将你们,也背到那处洞穴里去丢掉。”
夫妻俩一听,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对自己的行为,追悔莫及。
于是,连夜进山,找到那处洞穴,将老人接回了家里。
从此之后,对老人十分孝顺。
老人得以安享晚年。
百善孝为先。
这个故事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
听萧雨讲完这个故事。群里有人渐渐湿了眼眶。
……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