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3章 世代相承

    从玉熙门出来时,朱载墐身边已经围了一堆人。

    长史司和诸司官吏。

    仪卫司的武官。

    承奉司的宦官们。

    出体仁门时,前来迎接的武官们就更多了。

    所有人都有些担忧的样子,脸色平静,眼中蕴含怒气的实在不在少数。

    有人禁不住小声道:“殿下的样子还算平静。”

    “殿下那是处变不惊。”

    “我有亲戚在常德府衙,已经确实了李文进的奏疏真的是传言中那般写法。”

    “就是拼命夸说咱们殿下和亲军?”

    “是啊,就是故意招朝廷忌惮,这厮宁愿自己官当不成,甚至被治罪,也是要把咱们王府拉下水。”

    “还有孟长乐那狗官。”

    “真恨不得把他们都剁碎了喂狗。”

    “狗吃了都嫌脏。”

    王府武官中不乏明白人,身处常德这样的大府,又是在王府当差,来往要么是官员要么是士绅,最少都是同类的武官阶层。

    李文进的奏疏看似好意,夸大王府亲军的实力和荣王的果决勇猛,若是没打过交道的文官都可能是暗藏杀机,更何况李文进在此之前是与孟长乐一起针对过荣王府。

    这奏疏一出,消息传开之后王府内就是一片愤怒。

    各人都明白朝廷对亲藩还是相当忌惮,特别是荣王府这样的近支宗室,反而不及辽王,楚王,荆王,襄王那样相对超然。

    简单来说就是更受忌惮。

    有些东西是时间都化不开的,有的矛盾就非得见血。

    比如正德年间宁王府为什么造反?

    武宗胡闹只是一个诱因,如果孝宗胡闹或是宪宗更懒政,天下再混乱一些,怕是宁王府早就出手了。

    因为在建文年间,当时还在大宁城的宁王是北方诸藩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除了本身二万人的护卫之外,宁王被太祖授给了节度朵颜三卫的权责。

    朵颜三卫就是朵颜,泰宁,兀良哈三卫,其实是大明的称呼,这三卫由若干个蒙古部落组成,实力强当相悍,牧区在当时主要是在辽东一带,宁王驻守的大宁是后世赤峰地区,是塞外草原的明军重镇,此地由明军控制,不光是能支应辽镇,对京师和蓟镇也是有重要的屏护作用。

    结果成祖皇帝为了靖难成功,入大宁挟制宁王,夺取军和三卫骑兵,由此燕王部的骑兵才在北地无敌,屡败步兵为主的朝廷官兵。

    当时朱棣给宁王的承诺是天下半分之,结果后来分个屁,不光没分,护卫也没还,还把在大宁为塞王的宁王给弄到江西去了。

    在朱棣看来是给宁王换了个好地方,但大丈夫要的不是安稳,而是权力。

    宁王在大宁时多风光,手握重兵,蒙古诸部归服,一举一动天下侧目。

    到了成祖手里,象皮球一样被踢走了,这股怨气真是积郁于心,累世难消。

    成祖对宁王毁诺,对朵颜三卫倒是信守承诺,直接将这三条恶狗放了出来。

    并且连东胜卫和大宁这两个在长城线外最要紧的战略要地都先后放弃了,永乐到宣德年间明军弃守的地方不少,包括奴儿干都司,哈密卫,还有安南,这些地方加在一起都不及东胜卫和大宁这两处地方重要。

    有这两个地方,蒙古就很难直接威胁大明京师。

    更要紧的就是大宁扼守着辽河河套地区到草原区域绕道至蓟镇的方向,有大宁在,女真和蒙古难以合力,不会出现科尔沁配合之后女真人轻易横扫蒙古诸部的情形,更不会被绕道破关,弄到崇祯年间五次破关的惨烈局面。

    要说明太祖虽是草莽出身,战略眼光真的是远远超过常人,这真是一个罕见的天生豪杰,其在世时布置的防线点线都是极为精妙,除了未至安南外,几乎是将大明疆域扩张到了极限。

    只可惜塞王之举失败了,其实分封封建在大帝国来说并不算完全无有道理,但用宗室这一着是错了。

    若是对贵州,辽东,奴儿干,西域,这些鞭长莫及的地方用沐家镇云南那样的办法,派勋贵武臣世家镇守,效果怕是比太祖皇帝的宗室分封要强过百倍。

    可惜太祖皇帝一世雄强,手腕心机眼光无不是天人之选,就是一个心胸不甚宽广。

    宁王由名震天下手握重兵的塞王,变成了后来沉迷音乐,写谱子戏文的风流亲藩,心中落寞不甘怕是只有王府内部的至亲之人才知道。

    如此这般一代传一代,到正德年间武宗胡闹失德,当代宁王以为皇帝失德天下鼎沸,于是先复三护卫,接着阴求人才,出兵之时短短时间内打下大半个江西,拥兵十万。

    关键时刻毕竟是战略眼光不行,在江西迟滞不前,被新建伯王守仁一战击溃,百年谋划就此落空。

    荣王府现在的情形,当然还到不了宁王府谋划百年的那种不甘和积郁。

    但不平,愤怒,不甘的情绪也是到达了顶点。

    朱载墐颇为满意,也算是埋下了一颗种子。

    当然,眼前的武官是无人敢指摘皇帝。

    文官们忌惮少,私下议论对皇帝不满的大有人在。

    甚至海瑞敢上书说道: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这天下人当然是官绅为主的智识阶层,小民没那见识,最多抱怨官府,骂天子是不敢的。

    也就是大明的读书人,官员,士绅,生员,这个阶层,才敢“不直陛下久矣”。

    武官们天生的讨厌文官,但对皇帝始终抱有亲近和幻想,有那么一点天然的忠诚于天子的心理。

    这种心理一直到崇祯年间被崇祯皇帝亲手打破,整个武官阶层就此对皇帝失去信任。

    方世猛,赵显,赵荣,姜焕,姜炫,齐太冲,齐太猛,孙思勇,赵良才,赵良辅,赵官保,李顺,李安,逮平……大票武官侍立着朱载墐走出体仁门。

    所有在场的武官到此时一一先行躬身,然后便是按朱载墐教授的姿态,毕恭毕敬的行了一个军礼。

    毡军中站在前排的是宁思忠,宁思义,宁思定,还有钱富,钱贵,周五一,周六三等被提拔入亲军的武官。

    这些都是出身乡村的真正意义上的贫民百姓,他们身量未必如亲军将士那么高大,但都是宽肩细腰,手上布满老茧和伤痕。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