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宁思道也是盘膝坐在人群之中。

    四周都是和他身份差不多的考生。

    几十个考生多半是有童生身份,还有几个是秀才相公。

    王府陆续在罗致人才充实诸司,所以这一次考核的力度不小。

    到王府的各司供事,考中的算是不入流的官员,给官员身份和优厚的俸禄待遇,并不算吏。

    吏员考试相对要简单一些,宁思道进王府的头一天,王府的总务科正好组织了一次吏员考试。

    吏员有的考文法,要求文字书写工整即可。

    有的考律法,文字粗疏甚至粗劣都不打紧,只要熟悉律条就行。

    有的考算术,不懂律令,文法不合格也无所谓,只要能用苏州码子做算术题,甚至只会加减乘除就行。

    有的是考兵学,对兵书感兴趣,看过或通读过武备志的,就可以被录用了。

    宁思道对这个兵学吏员很感兴趣,不知道王府为何会招这些人,这叫他内心隐隐有些不安。

    不得不说,王府的一些传言对宁思道这样的读书人还是有影响的。

    荣王殿下还年轻,作派似乎是和普通的藩王不一样。

    五郡王的事显得狠辣果决。

    但其后对王府内部没有大的整肃,对郡王们留下的后人,也是在曲意照顾,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

    对杜太妃也能悉心供奉,最少是没有进一步的恶化局面。

    这样才使宁思道等人稍稍放心。

    毕竟没有人敢把身家性命押在一个疯狂又嗜杀的亲王身上。

    打听一番之后,才知道兵学吏员是放在仪卫司,协助那些粗鲁的武官做一些文案工作之后,宁思道等人才放下心来。

    吏员考试划分的很细,宁思道等人的考试就相对要宽泛一些。

    但也是分为律,兵,政,算等若干科。

    应试的秀才相公或童生们可以在取卷子时有所侧重,按自己所擅长的来应试。

    并不是粮商们看到的那样,全部是由算学题组成。

    那只是考试算学的士子要考的试题,和律学兵学无关。

    宁思道意外的发生还有机关学和农学。

    机关学就是那些制造匠作之事,前代也有不少书籍涉及,最有名的肯定是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

    常德这里的士子对机关匠作学说感兴趣的不多,哪怕这一次参试的已经算是读书人里在杂学上涉猎甚广,机关匠作学的卷子也是根本没有人去取。

    宁思道也没有取,他对这些学说也是茫然无知。

    甚至各人都有一种感觉,这些卷子,王府里的出卷人也未必能答的上来。

    宁思道对出卷子的人倒是相对好奇,可惜没有人知道出卷人是谁。

    农学考试也相对谨慎精细,宁思道在杂学上涉猎很广,知道农学卷子不光是前代的农学书籍,还涉及到一些水利和地理学的知识,对他来说也不算太难。

    大体上的内容就是这些,当然宁思道并不知道原本朱载墐是打算考天文和历法学,后来才知道这些东西朝廷是不准民间私自学习,这玩意垄断在朝廷中枢,后来才被外来的传教士给打断。

    到了崇祯年间,大明朝廷才知道自己的天文历法学者全是一群废物,这对当时的天朝上邦心理是一种严重的打击。

    原来不仅是外夷也习天文历法,且学习的比大明要好的多。

    崇祯年间至康熙年间由南怀仁到汤若望帮助修订的历法,后来一直延续使用着。

    好在大明的士大夫没有愚蠢到固步自封,也是在开始学习和交流。

    除了仿造葡萄牙人的火炮和火枪,大明也在学习西夷阵列战法。

    这些东西宁思道不知道,他选择的是农学相关的考试卷子,除了一定的文法基础运用的题目目外,大半的考试内容都是和农学有关。

    朱载墐也在这一片偏殿,他默默观察着那些考试的生员们。

    这些人一旦考中了就在诸司为官。

    叫他们为吏是不行的,大明的吏和汉唐时相比地位过于低下了。大明太祖少时受过胥吏欺压,内心极不喜吏。

    所以在大明,吏员身份低微下贱,基本上是杜绝了上进之路。

    这和汉时情形完全不同。

    汉时的县长太守有很多都是小吏升迁上来,从小吏做起,熟民情,知律法,一个成功的汉吏,必定是熟谙政务,通晓律令,然后才有机会从升斗吏,升为百石,二百石,三百石,最终成为六百石长吏。

    汉之二千石很多出身世家,但也不乏是小吏出身,汉史之中的记录极多。

    至唐时门阀世家势力犹存,但为吏者仍然有上升渠道。

    至大明则断绝了吏员的上进之途,完全沦为下流。

    奇诡的是大明太祖断绝吏员上进之途,又叫他们世代相袭。

    可能太祖以为这样省事,叫一群下贱材儿世代为吏去罢。

    不料却因此造就了很多世代为吏的家族。

    在京城各部,不少吏员世家富过一品大员。

    在州县,吏员家族彼此声气相连,可以连同士绅架空州府县官。

    越是如此,吏员形象就越是不堪,这些正经的读书人哪怕就是个童生,为吏也是最后的迫不得已的选择。

    选入诸司为官,先从不入流做起。

    王府长史司下有品级的官职还是有一些空额,这些不入流的总是能看到一些希望。

    当然这些读书人多半也是看不到希望才会选择到王府应试,那几个秀才都是三十多了,最少参加了五次以上的乡试都未中举。

    童生就如宁思道一样,考了多次院试未能成秀才,希望差不多断绝,或是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坚持下去。

    也有一些老童生,老秀才,但年龄过四十以上的童生或秀才,朱载墐也是不要了。

    那些人已经迂腐不堪,脑子已经读书读傻了。

    名间传言里的迂腐书生,多半就是那些脑子不太灵光,明明考不上,仍然在咬牙坚持的所谓读书人。

    粮商们进来时,宁思道等人也是一阵轻微的骚动,但多半人还是坚持低头应考起来。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