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二章第二次讲道

    “关于今日的论道,你有什么指教吗?”

    已是论道之日的清晨,陈道师朝着一大早便等候在屋外的秦白书问道。

    “道师学识渊博。”

    秦白书沉吟着开口:“依我看来,这一次再讲一两句道语,便足够堵上那群质疑者的嘴巴。“

    “堵上质疑者的嘴巴……”

    陈道师喃喃,这些日子以来,他已经渐渐理解了“道语”的含义。

    道语,便是求仙问道之语,在这座夸父城中,四书五经里的圣人学问不值一提,只有求仙问道之说值得上千金。

    “然而我要的,不止是堵上质疑者的嘴巴。”

    陈道师却道,他的眼眸里闪烁着璀璨精光:“我想要的,是真正教会他们一些东西。”

    这是发自心底的热忱,他以一位老师自居,有一些身为老师的坚持。

    光是让那群世家大族的质疑者住嘴,这还不够,相差了太远,若只想着在这座夸父城中衣食无忧地生活下去,陈道师害怕自己瞧见学生们热忱的目光时,便会害怕恐惧得发抖。

    那么……到底该如何是好?四书五经不是夸父城生灵所喜,若是一味只讲道家典籍又难免空乏。

    想要两全其美,恐怕又要一无所得。

    “是了……”

    忽然,陈道师眸光亮起,有了定夺:“走罢!”

    他计议已定,当即大踏步前行,秦白书恭恭敬敬跟在身后,遥望陈道师的背影,只觉得这少年身躯巍峨如巨人,浑身上下都如太阳般散发出光华。

    “这便是道师的气魄!”

    他由衷感叹,传说之中,道师是带来光明与希望的老师,如同黑夜中的火把,指引者芸芸众生前行,走出黑暗。

    无数人于时代的滔天大河中争渡,有的倾覆在浪花中,也有的慷慨激昂,越行越远,其中甚至不乏弄潮儿,行走在时代的潮流中便是如鱼得水,轻而易举便一骑绝尘,将其他人远远甩在身后。

    道师不是弄潮儿,他只是高高立在天幕上。时代的洪流往东往西,去南去北,都由他一言而定。

    如今,秦白书从陈道师身上看到了那样伟岸浩瀚的气魄。

    “讲道之地。”

    故地重游,陈道师面色古井无波,依旧大踏步龙行虎步,一袭白袍飘荡。

    “十万……二十万……”

    人数之多,几乎难以细数,直让秦白书看得目瞪口呆。

    上一次道师讲道,已然是开天辟地般的盛事,但那一次夸父城中五十万生灵,也只到来了数万之数而已。

    原本数万也算得上天文数字,但也眼下的数十万人齐至相比,的确只能用“只”来形容。

    “道师所过之处,万民朝拜,日月低伏,原来神话传说中的记载为真!”秦白书感慨,抬头望去,陈道师却依旧平静迈步,无喜无悲,似乎并非置身人潮汹涌的广场,而是在碧绿湖心悠然自得地行一艘孤舟。

    陈道师只会紧张一次,如今已是他第二次讲道了,他不允许自己再有上一次那样的缪误。

    “秦家、白家、张家、谢家……”

    秦白书如数家珍,一个个世家大族都派遣了强悍的修行者到来,矗立在广场四周,便像是一尊尊凶神。

    尤其是这些人的目光,更让他心头发颤,竟没有一个不带着冷漠与讥讽,没有一个不带着杀意与狰狞。

    而陈道师依旧前行,当他行过世家大族的修行者身旁时,目光竟没有半点环顾,依旧旁若无人一般。

    这是因为在陈道师看来,无论世家大族还是凡夫俗子都理所应当拥有相同的地位,并无人更高一等,并无人天生便应该得到更多的注视与目光。

    “呼……”

    长出一口浊气,终于,陈道师来到了讲台的中央。

    数十万人将他包裹,人山人海,呼吸声、移动声,却唯独没有交谈声。

    这是道师讲道的地方。

    在这里,只有一个人能开口。

    那个人开口的时候,所有人都要静默,无论世家大族的公子还是修为超凡的大人物,都不能够开口,缺少那样的资格。

    “道师讲道之时,万民朝拜,日月低伏。”

    这是记载在夸父祠堂中的语句,而如今才知神话中的记载为真,在此刻显现真谛。

    陈道师点头,于众人环顾之中转身,在高台之上沉默无言地书写。

    他书写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在等待,无人能够忘记眼前这位道师上一次写下的句子,那一玄妙务必的道语已经令上万人悟道。

    这一次又如何?所有人都紧张着、期待着,来自世家大族的修行者们也静默,他们渴望杀死陈道师,但也同样渴望得到一句珍贵无比的道语。

    书写的时间很短,只消片刻,陈道师便停下了手中的笔。

    而高台之上,龙飞凤舞的字迹峥嵘:

    “同出洪炉烈火,大小殊形。重千钧者系巨舰于狂渊。轻一羽者透绣纹于章服。”

    这句话,出自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篇里的锤锻篇。

    同样是出自烘炉烈火,大小与形状却截然不同,有重达千钧者竟能在狂风巨浪中系住大船的铁锚,也有轻如羽毛的可在礼服上刺绣出花样的细针。

    这句话所讲的,是炼器。

    《天工开物》,是华夏科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其中锻造炼器、金银玉石、五谷造纸,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含。

    “诸位。”

    陈道师背负双手,一袭白袍飘荡,清朗的声音已然传递整座广场:“今日讲……炼器之道。”

    这便是陈道师所给出的答案。

    四书五经太过繁琐,而寻仙问道之说在陈道师看来……又颇有且不切实际。

    毕竟其中的奥秘虽然玄妙,可这世上并无修行之说,最终也只是场无用功而已。

    那么……有什么能将之结合起来呢?

    陈道师所想到的答案,便是炼器。

    只有炼器,能满足这群“修仙爱好者”的狂热求知欲,又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让他们有所收获。

    毕竟就算修行不成,便是能学会炼制器物,终究也是有一技之长,日后才不至于饿死。

    陈道师曾见过这座世界的武器,工艺可以说是极为落后了,无论刀剑、器具,还是治铜炼铁,都只能用不入流三个字来形容。

    他所不知道的事,这是因为这座世界修行昌盛,以至于不必依仗工具便能轻而易举做出常人所不能事。

    只要一个念头,便能让土地开垦,水流蔓延,自然不需要用到牛骡水车。

    只要一个念头,便能用灵气将对手轰杀,自然不必用到刀剑器具。

    只要一个念头,便能御空飞度,自然不必修路搭桥。

    创造始自需求,而若没有需求,便谈不上创造,世界也便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