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把麾下的将领都介绍了一遍,文官分别有荀彧、戏志才、陈宫、程昱……
陈宫现在还没有叛变,因为还没有遇到吕布。
武将分别有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乐进,曹纯,曹休,典韦。
项阳注意到,李典和于禁、许褚现在还没有在曹操麾下。
此时,李典现在还在老家,跟随他的叔叔李乾,在老家集合了好几千食客,恐怕再过两年,他们叔侄才会带领众人跟随曹操。
于禁现在还在跟随曹操的好友鲍信,还是鲍信手底下的一个百人将都伯。
看到没有,武将里面,除了乐进、典韦等少数几个人之外,曹操麾下几乎全都是曹家和夏侯家的宗族。
现在曹操势力就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
很多人以为曹操是唯才是举的英明之主,以为穿越到了三国时空,追随曹操,就一定能够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曹魏政权的核心始终还是曹氏和夏侯家,五子良将终其一生都只是边将,没有进入曹魏政权的核心!
夏侯敦那样被手下挟持的庸才,居然能够成为曹魏的大将军,充分看得出来曹魏政权是个什么样的性质!
所以,项阳穿越过来之后,压根就没有想过要给曹操打工。
他现在只是跟曹操结盟,共同对付袁术,日后再对付袁绍。
他这次过来,表面上是要对付袁术,实际上想要从曹操这里挖人,最起码要把于禁和枣祗挖走。
于禁虽然晚年的时候败在关羽关云长的手中,但是并不能抹杀他的能力
于禁带军严肃庄重,战斗中所缴获的财物从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所有的将领中唯一的假节钺之人。
于禁最为人熟知的作战经历大概就是宛城战张绣那一次,在曹操被张绣袭击大败而走的时候,唯有于禁临危不乱、且战且退,还顺便帮曹操教育了一下青州兵。于禁当时率领的士兵数量不过才几百人,在曹操主力都溃败的情况下还能保全自己,还是很厉害的。
官渡之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于禁不仅解决掉了兵临城下的危机,而且还主动出击,获得了不少战利品,甚至一口气招降敌将二十余人,要知道官渡之战未决胜负之前,曹操帐下不少人在暗通袁绍,于禁在这场战役中进退自如,无疑是对士气的极大振奋。
而且于禁兵败投降也不能完全怪他,当时是曹仁命令于禁、庞德等屯驻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汉水河道的改道处),时值秋季,关羽利用秋雨过多、汉水暴涨,将于禁连同庞德打的全军覆没。
所以,当曹操问起:“正淳贤弟,你亲自带兵救师兄,让师兄该如何感谢你呢?”
项阳看了看曹操麾下这些将领,笑着说道:“孟德兄你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着实让兵微将寡的小弟羡慕。
要不这样,你借给小弟一文一武两位人才,帮助小弟在南阳郡乃至荆州打开局面,你看可好?”
曹操心里咯噔一下,项阳该不会想要把吾之子房荀彧带走,再把吾之恶来典韦带走,那我无论如何都不能答应他!
他便一脸迟疑。
项阳呵呵笑道:“孟德兄,你放心,虽然我的军师荀攸很想念他的小叔叔荀彧,但是我没打算借他过去。
我想借过去的是一个县令,东阿县令枣祗。
至于武将的话,我仅仅是想要你的好友鲍信麾下一个小小的都伯(百人将)于禁。”
这两个人我只是暂借,如果以后他们愿意再回到你的麾下任职,我绝不阻拦。”
项阳有办法让这两个人对自己死心塌地。
于禁于文则的能耐,是善于防守,善于练兵,善于整肃军纪,而且他软肋就是对于地形不太敏感,如果在这方面再给他指教提点,他这个人就应该没有什么缺点,应该不会再犯历史上的重大错误。
至于枣祗,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才干不亚于韩浩。
当初曹操占领兖州,自领兖州牧,任命枣祗为东阿令,镇守东阿。枣祗在东阿期间,致力于劝课农桑,积谷屯粮,并且勤修武备,组织操练东阿军民,并将东阿城的城防工事加固修缮一新。吕布、陈宫乘曹操出兵徐州之机,突然发难,袭击兖州,各郡县纷纷叛离,仅东阿、鄄城、范县三城仍然忠于曹操。吕布、陈宫占领兖州以后,派兵猛攻东阿城,因东阿城城墙非常坚固,枣祗又率军民顽强抵抗,因此东阿城始终都没有被攻下。东阿成为日后曹操反攻吕布,重夺兖州的可靠后方和军需基地。
枣祗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倡实施的屯田制,为曹操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粮食问题。枣祗建议曹操,唯有实行屯田,集中大批人力与物力,集体耕种和收获,能较快改变军队粮食不足的现状。曹操权其利弊,终于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并把枣祗由东阿县令提拔为屯田都尉,还配备了懂作农业生产的韩浩做他的助手。数年以后,中原大地由原来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变为“仓储积所在皆满”的情况,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征伐四方、平定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使得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能够重返家园、安居乐业。
曹操现在还不了解于禁于文则的才干,也就没有什么好心疼。
但是他了解枣祗这个人的才干,现在虽然是个县令,却是最出色的县令,假以时日,还能做出更加辉煌的政绩,就有点不舍得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