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三章 均州危矣!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听到长子的询问。张禧脸色不由阴沉了下来。

    冷哼一声说道:“听说张信的夫人就是当年被强娶的那位女子,也不知为何又回到了张信身边,还为张信老头生下了三个不争气的儿子。”

    “正所谓慈母多败儿,也就是那三个不成气候的,在国内惹了事情,才又将张信老儿逼上了战场。真是家门不幸!”

    张弘纲听出了父亲话语中的不悦之意,没有在开口询问,只是心里却看轻了张弘海、张弘涛、和张弘浪这三位族兄几分。

    遥望远处,张弘纲奇道:“父亲,斥候好像押了一群人回来。”

    张禧也是虚眯双眼,看了一会,笑道:“好像是宋军的使者,嗯,咱们先回大帐内等着。看看宋军要耍什么花招!”

    而在高头赤山外围十几里的位置,熊道辉一行人已经被蒙古军的游骑斥候发现。

    斥候百户卢大宝带着人将熊道辉一行人团团围住,厉声喝道:“你们是什么人?”

    同时心里也是感到奇怪,因为这群宋军里居然有一个道士,此人骑着一匹上好的良马,身形魁梧,一身道袍更显器宇不凡。

    自打第一眼看见这名道士,卢大宝就感觉此人非同凡响,不是一般的野道士。莫非是武当山上的仙人?

    想到这,卢大宝更加谨慎了几分,早就听闻武当山上的仙人可口吐飞剑,气贯长虹,百里之外取人首级,还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

    几十年耳濡目染之下,如何能不生出几分敬畏之心。

    听到问话,负责护送熊道辉的宋军中走出一人,抱拳回礼道:“均州黄家子弟黄世林,奉均州知府方回之命,护送雷渊真人座下真息道长前来贵军求和。”

    卢大宝心中讶然:“雷渊真人?真息道长?这是何人?”

    不过既然不是武当山上的仙人,那想来应该是哪里不知名的野道士,想到这,卢大宝紧绷的心神便随着放松了下来。

    大声喝道:“放下手中的武器,乖乖的跟某家去军中走一趟。不然?别怪某家手下无情!”

    黄世林脸色一黑,他没想到自己已经说得这么明显了,这名蒙古百户居然还没听明白。

    只得是长叹一声:“罢了!都放下武器,不要抵抗。”

    周围的几十名宋军,听到都头的命令,只好不情愿的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被骑在马上的蒙古斥候,驱赶着向高头赤山前行。

    而卢大宝则派人快马加鞭先行前往大营报信。

    与蒙古汉军的兴奋和不屑不同,被护送的熊道辉可是听出了黄世林的言外之意,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子!

    这名宋军的答话有问题啊!正常谁会说自己是谁家的子弟?

    突然,熊道辉想到了一个一直以来都被他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均州才刚刚被大宋收复两年,这里的百姓都是心相蒙古的!

    而均州的乡兵都是出自均州本地的百姓,各级将官也都是均州大族的子弟担任。

    那方回派这些人护送自己来蒙古大营到底是按得什么心?

    难道他不怕均州大族借此机会与蒙古人搭上线,到时候里应外合之下。均州危矣!

    熊道辉是百思不得其解,正困惑间,便已经被送到了蒙古的中军大营。

    一路上,无数的蒙古汉军都在忙碌着,有挖壕沟的、有赶制各种器具的、还有埋锅做饭的。好一片热闹的场面。

    待中军大帐外的亲兵通报完后,熊道辉终于见到了蒙古壮军总管张禧。

    张禧今年不过五旬,正是一个武将年富力强之时,生的方脸阔耳,不怒自威。

    张禧看了一眼进来的熊道辉,笑道:“你就是真息道长?宋国雷渊真人的座下弟子?”

    熊道辉行了一个抱拳礼回道:“贫道真息,见过张总管。”

    张禧呵呵笑道:“我可不是你们宋国的总管,道长也来拜我?”

    熊道辉岂能听不出张禧言语中的讥讽之意,知道此时决不能让张禧轻视了自己,不然后果不堪想象。

    便反唇相讥道:“贫道乃方外之人。一声总管也不过是,如平日里一声店家、小二一般是个称呼而已。”

    闻听此言,张禧还未有所反应,站立在一旁的张弘纲却怒火中烧。玱啷一声便拔出了腰间佩刀。

    怒目圆睁道:“野道休得猖狂。”便要上前砍了熊道辉。

    这倒怪不得张弘纲沉不住气,只是熊道辉言语之间将他的父亲与路边茶肆、酒楼的小二相提并论。

    这已经是莫大的侮辱了,这让年轻气盛的张弘纲如何沉得住气?

    眼见熊道辉就要丧命在张弘纲的刀下,张禧及时的喝斥道:“宪臣,休得无礼。还不快快退下!”

    刀在熊道辉面前一寸的距离停住,张弘纲恶狠狠的剜了熊道辉一眼,便收刀回鞘,愤愤不平的退回了刚才自己站立的位置。

    熊道辉则是在心里长出一口气:“好险!”

    同时心道:“方回你个混蛋给道爷我等着。贫道这次如果能活着回国,一定要敲响登闻鼓,告御状。将你流放海外孤岛!”

    这倒不是熊道辉妄言,而是他真的做得到。

    大宋皇宫外便专门设立有这么一个鼓,若有冤屈便可以去敲响登闻鼓,待宫里的人审核过案情是否严重后,便可见到大宋的皇帝,直接陈述冤屈。

    这项制度是大宋的太祖皇帝为了体恤民情所设,其实一开始也不用审核,只要有人敲响登闻鼓,便可以面见君王。

    但实在架不住宋朝的百姓热情,今天少个牛,明天丢个猪,是接连敲响登闻鼓,只为见皇帝一面。

    要知道在大宋单独面见皇帝对于平常百姓来说,那可是能吹嘘三代人的事情。

    所以一时间京都的百姓是群情激奋。纷纷踊跃向前。

    终于再一次审理完百姓丢了一只猪的案子后,设立这项制度的太祖皇帝就崩溃了。

    这都哪跟哪啊!丢个猪能找到皇宫里来,老子总不能派人出去给你找猪吧?

    于是再次赔了百姓一贯钱后,太祖皇帝就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哪里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