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现在最头疼的是后院起火,是直隶、山西、东三省的革命党。说到北方的革命党人,不能不谈到一个人的名字,就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吴禄贞。
吴禄贞近代民主革命家,字绥卿,湖北云梦人。
在云梦县城的西郊,有一个名叫吴家台子的小村庄。一八八零年三月六日,在一户书香人家,有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就是吴禄贞。
这个四周环水、绿树荫翳的村子,就是他童年活动的天地。
六岁时,入村里的家塾读书,已显出他过人的天资。他不仅理解力、记忆力超过其他孩子,而且才思敏捷。
至今在家乡仍流传着他对对子的故事:一天,先生出了个上联:“春风催绿柳,”无人当场能对上,问到他时,他脱口而出:“大泽起龙吟。”
先生不由暗叹:“此子有奇志!”云梦古为大泽,那么答此联的孩子莫非日后将要干出一番虎啸龙吟的大事来!
稍长,转入义堂镇一私塾就读,那时他写出了这样一幅对子:“一拳打倒亚细亚,两脚踢翻欧罗巴!”表达他对鸦片战争后试图吞并、瓜分我国的欧、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恨,写出了自己要把他们都打倒、都赶出去的决心!他那稚幼的心灵上,已种上了爱国、报国的种子。
他又是个活泼、淘气的孩子。爱爬树、喜游泳,并习家传的“吴门神棍”。大树、池塘、濠沟都成了他练本领好地方,他练得身体矫健,练得有了武功的底子,为他后来戎马生涯打下了基础。
吴禄贞九岁时,他长年在外幕游的父亲吴利彬,回到了武昌设馆教书,举家迁往武昌。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在母亲先走了一段时间后,自己独自一人找去的。这之前他从未出过远门,更没到过武昌,小小年纪敢于一人前往,那胆子实在是非常人可比。
十至十五岁,他跟父亲在武昌读书。父亲吴利彬,学识渊博,不仅通晓经书,而且懂得格致学。所谓格致学,也就是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吴利彬还自己制作几何图形讲解几何。
禄贞虽说善诗能文,被人视为文学天才,可他却不热中于走科举之路。
他认为那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对于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状态无益;不如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更为有用,所以他在学格致学上大下工夫。
课余仍爱舞剑弄棍,又喜读兵书,并给自己起号叫“梦泽雄”。他的故乡云梦,古为云梦泽,由他为自己起的这个号,可看出他少年时,已有壮志。
十五岁时,父亲外出讲学,归途中病逝。一家人生活遂陷入困境,搬入戈甲营一陋屋生活。为分担母亲肩上的生活重担,他辍学做工,成了“湖北织布局”的一名小工。
禄贞每天天未亮就来此做工,晚六时才收工,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只能得到一角多工资!工人们在那儿不仅受剥削,更由于劳动条件差,时有事故发生。
那些洋监工、技师随意打骂工人,再加上中国工头的欺侮,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
下班时,工人必须在厂门口接受搜身。
一次,一个姓袁的工头,借机调戏一名小女工,被禄贞看见,他上前打了工头。
工头大怒挥鞭就要打他,但由于引起了众怒,未能得逞。
禄贞不甘受这份气,决意离开这家工厂。
1
一**五年清廷与日本签定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引起了国人的愤怒,纷纷起来声讨;台湾则爆发了“反割台”斗争。
禄贞痛感国家的衰落,眼见当时的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他认为只要国人齐心,力挽狂澜,就会有助于国家转弱为强,于是萌发了投军卫国的念头!
一**六年一月,张之洞调回湖北任湖广总督。他张榜召募新兵,应募者必须年满十六周岁。
而吴禄贞年龄尚不足十六,他前去应试时。为了闯过了报名关,他搬出“春秋战国时代,就有童子汪漪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例子,说服了负责报名的军官同意他报名。
考试时他写文赋诗,表明自己投笔从戎之志。
其诗云:“开卷喜读战国策,濡笔爱草从军赋。安得一战定三韩,投笔从戎争先赴。”文章讲述了书香门第出身的他,投笔从戎为报国。他的试卷颇受张之洞赏识,命人油印后散发各营,以鼓士气。
他被录取在工兵营当兵。
吴禄贞入伍后,刻苦操练,钻研《西法类编》等兵书,成为士兵中的拔尖人材;一年后被张之洞指名选派入湖北武备学堂学习。
这是一所培养下级军官的学校,收年满十八的有培养前途者入学,年方十七的禄贞是破格入学的。
他在那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自幼学过的格制学,此时发挥了作用,使他接受“西学”较他人容易。
一次,他甚至走上讲台去纠正日本教官证错了的几何题,他毫不客气地在教官演算的题旁打了个大“X”,口说:“你证得不对!”自己从从容容地证出了此题。
日本教官被他的“胆大妄为”弄得目瞪口呆,又发作不得。
这件事当时使全校为之轰动,被人们盛赞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其实,这不过是被欺辱,被人看不起的民族阿Q精神的一种自我安慰。
老师就不能证错一道几何题吗?一道几何题老师做错了,学生能做对,也没什么可奇怪的。老师还是老师,学生也还是学生。
国人讲求尊师重教,外国老师就不应当尊重吗?所有的外国人都欺负中国人吗?即使在那个年代真心帮助一个懦弱民族之人也大有人在;说不定这位日本老师就是其中一个。
因为长期的受欺辱,被人看不起,有时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形成一种类似于义和团的那种盲目排外情绪。
从这件事上,吴禄贞所表现的是不是这种情绪呢?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像吴禄贞这样的先进分子,这样优秀的人,也是很难逃脱的。
还有,从这件事上。也反映出吴禄贞过于张扬,过分自信的性格弱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个弱点,最后要了他的命。
一**八年冬,禄贞被派去日本学习军事,先入成城学校,后入士官学校骑兵科。
他目睹了明治维新后蓬勃发展的日本,更感到清廷的**和自己国家的落后。在日本,他有机会接触到反映欧美各种新思想的书籍,他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此便醉心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学说,认识到要救中国,不仅仅是建立军事武力就能挽救的。非得彻底地改革政治,推翻清廷这个**的政权才行。
他于是与傅慈祥、沈翔云等人,发起组织了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该会以“联络感情,策励志节”为宗旨。目的是联络同志,讨论革命如何进行。
他此时的革命思想,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
此时侨居日本横滨的孙中山先生,在日成立兴中会,并注意从留学生中吸收成员。
吴禄贞经人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先生,他对孙先生学识之丰富,非常佩服;对孙思想见解之成熟,也十分倾心。
交往之中,对孙先生的革命理论,有了深入的认识,毅然加入了兴中会。从此,他成了一名民主革命的自觉的战士。
这就是孙中山先生在祭文中所说的:“昔在东海,谈笑相逢。”
他们的革命友谊,从此开始。
一九九零年夏,中国北方义和团反帝斗争进入了**,革命党人决定趁此大好时机,在南方发动起义。吴禄贞认为“夏口兵冲要地”,建议以武汉为发难基地,以便控制南北要冲,然后出师北伐。
孙中山先生赞同此建议,命吴禄贞、傅慈祥主持长江流域的起义,又派人回国联络会党;他自己则将主持珠江方面的起义。
吴、傅二人受命后非常高兴,着手准备,但苦于没有经费。
此时,毕永年告诉孙中山先生:“唐才常已从康有为处得到了两万元款子,计划起兵,款为新加坡华侨所捐,还将继续有。”
通过商谈,双方同意联合起义。孙中山先生还亲自出席了梁启超为唐才常、吴禄贞等人举行的饯行宴会。
毕永年(1869—1902),湖南长沙人,清拔贡。少读王船山遗书,萌反清之志,与谭嗣同、唐才常交善,参与维新变政,暗中结交会党。一**八年八月赴京,康有为欲委其领兵围颐和园杀西太后。政变后剪辫、焚贞照,以示脱离满清**统治。赴日本,谒见孙中山,与保皇派绝交,加入兴中会。
吴禄贞与唐才常一同秘密潜回国内。
唐才常在上海张园召开会议,将原“正气会”改名“自立会”,“勤王军”改为“自立军”。他对保皇党称“勤王”,对归国留学生说“保国保种”。唐才常为谭嗣同的密友,他热心举义有很大为友报仇的成分。
唐才常(1867—1900),字伯平,号佛尘,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领袖,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贡生,与谭嗣同时称长沙时务学堂教习中的“浏阳二杰”,戊戌政变后,去日本、南洋集资,回沪后创“自立会”,旋于汉口谋发动自立军起义,事泄被捕就义。著有《唐才常集》。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