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7章 谁赢了

    上架了,不容易....

    大伙能贡献个首订什么的,就订了吧。

    .....

    ————————

    忽必烈圣旨一下,不但赵维颇感意外,连伯颜也甚是不解,为何陛下转变如此之快。

    不过,不管怎么说,东瀛四岛的局势都将因为这一道圣旨而改变,甚至是永久的改变。

    三月,伯颜大军一改常态,不在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停滞。

    兵分两路:

    一路,由伯颜亲自带领,举兵七万,折返本州东岸的横须贺大营。

    三月中,定镰仓城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不日便进军东瀛国都——京都。

    三月二十一,兵临京都城下,围而不攻,亦不受降。

    第二路,十万大军,则是自金泽南下。

    四月初,已经穿插至本州西南海岸——宇部。

    在这里,有张弘范的中军舰队接应。登船渡过周防海湾,一日便于九洲岛的中津登陆。

    而中津距离九洲主战场福冈只有两百里的距离,且就在九洲守军的后方。

    一个月的时间,元军自本洲内陆便穿插至九洲战场。

    只能说,伯颜动真格的了,无敌于天下的蒙元大军动真格的了。

    九洲的十万老卒腹背受敌,没有半点取胜的机会,唯一的生路便是投降。

    可是,北条时宗说的一点没错,这十万白发武士本就没打算生离。

    以十万老迈之躯,在失去沿海高墙的情况下,硬撼五十万元军,生生与张弘范拉扯了一个月。

    在使元军付出十万伤亡的代价后,最终全部玉碎。

    最让张弘范咋舌的是,数十万人的浩浩之战,他竟未能生擒一个东瀛俘虏。

    ......

    五月初,九洲战歇。

    张弘范一面亲自坐镇九洲,整顿汉军和高丽辅兵,占领九洲诸城;一面下令大军之中的精锐之师——蒙古军、探赤马军火速北进,向本岛反扑。

    五月中,与围困京都的伯颜大军汇合。

    后宇多天皇得知九洲失守,大势已去,数次请降,却皆被伯颜无视。

    五月初五,举皇帝命誓师,宣讨逆诏书,开始对京都展开正式攻城。

    三日城破,即入东瀛皇宫。

    后宇多天皇绝望自缢,其余亲族驱赶入御,与皇宫付之一炬。

    至此,大元历至元十九年五月初八,倭王伏诛,天皇一脉只余旁系,东瀛灭国。

    身在陆奥的北条时宗听闻这个消息,又惊...又喜。

    好吧,他还以为这是赵维贤弟送给他的大礼。

    当即决定,加快军民撤离。

    北条时宗自己则如九州殉国的宗家长辈一般,誓守陆奥,为子民们争取更多的撤离时间。

    此令一下,幕府上下自是感动莫明。

    可又怎容执权大人犯险?

    最后,北条时宗几乎是被亲随部下强撸登船,向着那个新世界扬帆而去。

    数月之后,北条时宗刚刚于北美登陆,脚跟还没站稳,便在万民胁迫之下,善民意,拥天命,登基称帝。

    定国号为“日本”,年号:建祥。

    日本一词由来已久,取日出之地之意。自唐时,倭国就自称日本国。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倭国没地位,只能接受中原王朝称之为“倭”的屈辱国名。

    现在却是在北条时宗手里,成了东瀛的正式国名。

    近两年的精心准备,也使得日本当下有治民三十万、军二十余万,其人口实力尤在宋朝之上。

    建祥元年二月,大瀛朝时宗帝定都新京都,也就是后世温哥华以北五百里的太平洋岸边,距离大宋的西雅图哨站600余里。

    时宗帝还诏发《告民书》:

    天子代天理政,承天皇之志,却与天皇有别,与民同苦,与国共生。当下之务,乃举全国之力积田筑城,以御蛮敌之侵。

    当然,在动员国民上下一心的同时,时宗帝也不放过任何一点点可利用的资源,新京都附近的原生住民也成了北条时宗的目标之一。

    诏令僧侣广传佛法,教化蛮人。

    只可[连城 .biz]惜,收效甚微。

    当地殷人根本不吃他这一套,什么菩萨佛祖的?俺们是信真龙的好不?

    佛教的引入,不但没有帮北条时宗取得殷人的友谊,反而使得绝大多数殷人开始向南迁徙,融入到特尔特克裔殷人和宋人之中。

    毕竟与日本人相比,宋人才是同宗同源,同信真龙的近亲。

    ......

    在北条时宗在美洲忙得焦头烂额的同时,全面征服东瀛四岛的元朝,日子也不太好过。

    屠尽天皇一族,驱赶镰仓幕府,虽然让元朝彻底掌握了东瀛四岛,但是,正因为破坏了东瀛原有的政体,使得元朝对四岛的统治成本也随之增加。

    忽必烈不得不紧急设立东瀛行省、任命政军主官,施行一系列的温和政策,以缓和东瀛民心。

    与此同时,还要派兵驻守,遣奴屯田,招募东瀛本土官员,并委派蒙汉基层官员。

    当然,还要时刻注意蒙汉倭三族官员的融合与和睦。

    这可比不了天皇直接投降,一纸诏书任命一个倭王就了事那么简单。

    没有两三年的适应磨合,四岛之上很难迎来真正的和平。

    也就是说,这两三年的时间内,元朝还不能从四岛得到任何好处,反而要不断投入人力物力。

    起码要五年之后,才能真正成为元朝进军扶桑的桥头堡。

    当然,忽必烈可能还不知道,即使五年之后由此出兵远渡重洋,他最先面对的还是东瀛人。

    想越过东瀛直袭大宋,却是不知要多少年月之后了。

    如果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

    时宗幕府虽然丢了东瀛四岛,可却终于实现了大陆梦,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发展前景。

    算是赢家。

    而元朝,虽然在东瀛四岛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但是开疆拓土,赢得了进军美洲的入场卷。

    而且,由于当时航海技术的局限,目前还只有绕群岛进北美这一条航线。控制了东瀛四岛,就等于封锁了航线。

    也可称之为赢。

    但是,细想之下,真正的赢家其实是——大宋。

    首先,拖延了蒙元入美洲的时间。而且,东瀛也按照赵维的预想,夹在大宋与元朝中间,成为第一道屏障。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而且是赵维现在还没意识到的。

    就是金泽文库中的那十几万藏书,那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其义意之深远,无法估量。

    ......

    元历,至元十九年夏六月。

    也就是伯颜攻破京都屠城的同一时间,赵维与叠山先生已经乘船回到了中原大陆。

    按理来说,赵维应该多留一些时日,起码要等后宇多天皇凉透之后再回来,以防有变。

    可是,一来,出状况的可能性不大;二来嘛,时间紧迫,不能在东瀛多呆了。

    因为按照原本的历史,距离文天祥被处决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其实,历史已经在赵维的潜移默化之下出现了偏差。

    忽必烈对南方的政策在转变,留梦炎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不似从前那般言之必信。

    但是,谁也不敢冒这个险,不到最后一刻,不敢妄下定论。

    至于赵维为什么那么执着于救文天祥脱难?

    可能是,赵维出于对原本历史中那个慷慨赴义的文相公的同情。

    也可能如叠山生先所说,他们救的不是文天祥一个人,他们救的是人心!

    大宋一亡一逃,亡了国,也失了人心。

    先生说,想复国,就得先把人心找回来。

    ......

    细算之下,离开大都已经大半年,大都之中很多事情也都发生了改变。

    首先,伯颜出征东瀛,在四岛被彻底控制之前,是不会回朝的。与张弘范二人不但要坐镇四岛,还要为进军海外作准备。

    结果就是,在朝的阿术成为了大都军方的一号人物,不容小觑。

    其次,留梦炎依旧是翰林院承旨,但已经在为自己安排后路了。因为谢叠山出使东瀛挟大功而归,他得让位置。

    至于去哪里,留梦炎还在犹豫。是去湖广,还是江浙,各有利弊。

    然后就是,有两位实权人物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回京。

    一位是,当朝左丞色目人——阿合马。

    另一位则是,统御川陕的安西王——阿难答。

    阿合马不用多说。

    如果说,忽必烈的江山是伯颜、阿术、阿里海牙,还有张弘范、史天泽这些武将给打下来的话,那阿合马一个人的功劳就可以盖过这些将领的总和。

    因为他是忽必烈的钱袋子,是大元帝国的财神爷。

    没有阿合马在财政上的一系列方针,忽必烈还征服宋朝?征服东瀛?

    他哪也动不了,根本就没钱出兵。

    至于安西王府...既是忽必烈的左膀右臂,又是老爷子的心头痛。

    战时,要依仗安西王府镇守川陕,同时阻隔窝阔台汗的威胁。可是一但无战,便是尾大不掉了。

    安西王府拥有自己的中书省、行枢密院。

    也就是说,军政两务都脱离中央,连官员都可以越过忽必烈自行任用。

    表面上有二十万精锐驻守川陕要塞,可实际上,把屯田军和冗藏的兵力算上,起码有五十万之众。

    而王府农奴、官役,更是不计其数。

    “怎么样?你老相好的回大都了,以后发达了,可别忘了侯爷我哦!”

    眼见大都城就在眼前,赵维斜躺在马车里,搂着黛西娅的蛮腰,嘴上还不饶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