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母虽这般说,却也同她多讲了些,“你祖母前些日就张罗着给你父亲纳妾,今儿有人说你祖母院里来了几个姑娘,想来是选了几个好的,让我去挑。可这等事,还不是都由她老人家说了算……”
母亲能不再如从前般逆来顺受,实属大喜。
可一想到祖母,印荣曦蹙了眉,赵氏离世就开始培养新人了……
印荣曦忽得想起父亲,她问道,“母亲,父亲去哪儿了?”
“方才有人过来说楚王府来人了,你父亲过去了。”
印荣曦点头。
对于楚王府的人为何会来她府中,她已猜出七八分。
待印晫回来,印荣曦便见他脸色凝重。印荣曦只瞧着并未询问。
印晫,“楚王差人送了不少贵重礼品,是来贺曦儿大病初愈的。”
印荣曦同印母只淡淡应声。
随后三人用了午膳。可全程印父印母都没提纳妾一事。
用了午膳,印荣曦离了印母的扶云阁,去了祖母院中。母亲不去她可是要去的。
入院便见几位年轻女子被王妈妈带着走出来。
印荣曦挑眉,故作惊讶道,“王妈妈,这几位姐姐是……”就是姐姐,这些花样年华的姑娘们,个个都大不了她多少岁。
王妈妈一时语塞,可也不能不回答,只道,“这些姑娘是老太太请来吃茶的。”没等印荣曦继续开口,她又道,“奴婢还要送各位姑娘回府便不多说了。”
印荣曦微笑点头,侧身目送几人离去。
待入了房间,便见祖母端坐于榻,另一边有一年轻女子。这女子同方才几位面色沉稳些,看着年龄也稍长些,可也同她差不了几岁。
想必这位年轻端淑的女子便是她未来姨娘了。这才多久的功夫,便选好了。
印荣曦面上温和,微行一礼,“祖母安好。”
印老太太笑容和蔼,道,“曦儿来得正好。”
说着,那女子站了起来,朝她行一礼,谦和开口,“这位就是印大姑娘吧,果然生的极美,那大夫人定然也是位俏佳人。”
印荣曦回一礼,“谢这位姐姐夸奖。”就叫姐姐!
印老夫人别有深意看她一眼,淡笑道,“曦儿,这位,是你父亲的良妾,你且唤姨娘才是。”
印荣曦,“父亲纳妾?父亲可从未提起过。这位姐姐瞧着可是我这辈儿的,这般年岁,父亲他也——”消受得起?
“住口!女儿家家说的什么话。礼数规矩全然忘了!跟你——”母亲一样。
印老夫人正要脱口而出,察觉不对,立刻闭了嘴。
这句话说了不下几十遍,就算她及时缄口,印荣曦也是知道下话的。印荣曦扯出一抹笑容,微行礼,“孙女知错。”
印老夫人也不好说什么,便道,“你也见过你这位姨娘了,正好带着她去同你母亲请安行礼。”
印荣曦应声,带着这位姨娘去了印母的扶云阁。
此时印父已离去,浮云阁房间内只印母和贴身服侍的刘妈妈。
印荣曦同姨娘入了房间,影月及姨娘侍女候在门外。
印母朝来人看去,细细打量。
这位姨娘一袭素蕤飞花广袖长袍,腰面佩着琉璃佩,长髻高挽,两边分簪一支飞鸟衔珠坠云钗,整个人甚是端庄秀丽。
印母很快收回视线,道,“这位是……”
未等印荣曦介绍,这位姨娘便上前行了叩拜大礼,道,“贱妾王氏拜见大夫人。”
印母轻蹙眉头,须臾,她起身扶王氏起身。
印母露着得体笑容,道,“原是老爷新纳的姨娘,快请起。”
印母扶着王姨娘坐下。印荣曦坐到另一旁,离她二人稍远,却能将二人动作尽数收入眼底。
王姨娘浅笑道,“往常就曾听说大夫人人美心善,最是温和,如今一看所言非虚。”
印母,“不过众人抬举罢了,实在言重了。”说罢,印母朝刘妈妈开口,“快给客人上茶。”
刘妈妈向来知礼,有客来不用提醒便会主动上茶,如今她见这位良妾,心里很是不爽,便没有动作。如今印母吩咐,为了树立印母此时的主母威信,她只好顺从。
她母亲向来能忍,见母亲如此不露声色,印荣曦不知母亲是否还会像往常对待赵姨娘一般。
刘妈妈亲自为王姨娘上了茶,王姨娘浅饮小口,道,“这是江南特产的清韵荷心,芳香四溢,口齿留香,果然是好茶。”
喝过清韵荷心这等价值不菲的茶,举止得体大方,想来不是什么小门小户出身的。
只是这般姑娘,找个门当户对的同龄男子嫁了不也挺好,怎愿委身做妾?
印母心中这般想着,面上笑道,“妹妹可喜欢?若喜欢我差人送你一些。”
王姨娘看向她,笑了,“姐姐这茶是好,只是太过贵重,妹妹在家时父亲常教导,要开源节流,黜奢崇俭。妹妹实在承受不起。”
印母面色依旧,笑道,“无妨,这些都是我母家自己生产的,特地送来,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王姨娘放下茶杯,双手交叠放于小腹,缓缓道,“听人说大夫人母家是江南有名的商贾大家,这从小锦衣玉食不必为银钱发愁。定然不知这没钱的艰苦。夫人这一盏茶可够一户穷苦人家半年过活,如此贵重实在消受不起。若夫人真有慈心倒不如将这些贵重之物变卖,分于那些吃不上饭的穷苦人家。”
印母都被批驳成这般,依旧稳如泰山,印荣曦实在佩服。
印母忽得轻笑一声,“难得妹妹慈悲心肠。今日算是受教了。妹妹说的对,要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多出来的银钱救济穷苦百姓。”
王姨娘高傲的挺直腰板,她家虽不富裕却也是书香门第。听印母这般回答,王姨娘十分满意,越发得意。
印母,“对了,还未给妹妹安排院子吧。”说罢,她看向刘妈妈,道,“你去将南边那废弃的库房收拾出来,妹妹这人啊最是节俭,也不必修理了省了那修缮费拿去救济穷苦百姓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