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章 代哥出征

    从学校回到农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刘鹰飞,在耐心等待大变革时代的来到。

    这年九月份,他从生产队订的一份报纸上看到,整版整版都是大批判文章。同时,他看到公社武装部长和大队民兵营长频繁在埭上走来走去,不停地进行民兵集训,还真枪实弹进行演习,说是进入战备状态。可跟谁打仗?敌人在哪里?他们谁也不知道。

    大队民兵营让刘鹰飞去参加武装民兵训练,他积极参加,大显身手。

    一次,刘鹰飞随大队民兵营到东海岸边去进行实弹演习。他坐在那挺又笨又大的重机枪后座上,瞄准前面的耙子打了一枪,他被重机枪巨大的反弹力震得跳起来,却打出了全营最好成绩。

    还有一次手榴弹实弹演习,一个女民兵拧开手榴弹的后盖,没有把导火线拉出来,将导火线环扣在小指上,就后退,甩臂,做作姿势要投掷出去。

    刘鹰飞看到后,大喊一声:

    “危险,你导火环没有扣。”

    避免了一个哑弹的产生和排除哑弹的危险。周营长发现他有才能,开始重用他,先让他做大队文艺宣传队队员,排了相声快板等节目到各生产队去巡回演出,再让他当生产队毛选辅导员。

    九月底,一场防震抗震运动在苏北大地掀起。

    刘鹰飞当了一个多月的孩子王,他天天晚上带领大队里四五十名中小学生在埭路上示威流行,高喊革命口号,高唱革命歌曲,大造防震抗震声势。然后带着武装民兵在大队里巡逻查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地震影响。

    刘鹰飞当上生产队毛选辅导员后,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雨天组织社员学毛选,晚上到大队参加文艺节目排练,有时还去各队巡回演出。

    他因辅导出色,社员背诵**语录背得快,语录歌唱得好,公社还在他们生产队召开学毛选现场经验交流会,刘鹰飞出了一次风头。

    尽管劳动艰辛而枯燥,但重生后的刘鹰飞因为有理想和信念,有目标和期待,再加上业余时间一直在文艺排练,巡回演出,或者参加民兵集训,还是过得很充实,时间也过得很快。

    转眼就到了1977年9月初,又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到他面前。

    三哥在窑厂做工,不能到黄海岸边去出征筑堤。那个时候出山征兴修水利,生产队里凡年满十八周岁的男壮劳力是轮着去的,轮到谁必须得去,这是任务。

    刘鹰飞正好十八岁,也轮着去挑泥筑岸。但他是大队文艺宣传队员,大队给他减免了两次任务。他三哥轮到,就不能减免。

    三哥在窑厂做砖坯,比在生产队挣工分的收入高得多。以做砖坯的块数计酬,做得块,一天最多能挣两元钱,这比一个本科生的工资还要高。这个名额还是开后门弄来的,怎么舍得把他拉回出征水利?

    三哥不去,就要有人代他出生。谁去?爹已经六十多岁,过了出征年龄,再说也挑不动泥担子了。正在爹唉声叹气,一筹莫展时,刘鹰飞自告奋勇地说:

    “我去吧。”

    他想他马上考取大学走了,就为家里分担一下忧愁,多作一份贡献吧。

    没想到这一决定,他在黄海岸边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却也意外遇到了来筑堤现场慰问演出的县文化团演员施惠敏。

    爹娘心疼地看着他,他高中毕业才一年多,细皮嫩肉的,怎么吃得起这个苦啊?

    刘鹰飞安慰他们说:

    “没关系的,我已经大了,吃得了这个苦,正好也去筑堤前线锻炼锻炼。”

    海滩上的筑堤现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各个单位地段上都插着标有某连某排或写有标语口号的彩旗,在海风中猎猎飘扬。

    空旷的海滩上竖着一排大木牌,上面写着“围海造田,造福后代”、“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等大字标语。

    指挥部在阵地上架有高音喇叭。

    喇叭一直在响着,一会儿广播团部通知,一会儿播送通讯员报道工地进展情况和好人好事的的稿子,一会儿播放样板戏唱段和一些革命歌曲。

    在南北长达三十多公里的筑堤战线上,到处是一派热气腾腾的动人场面。

    震天的号子声,悠扬的喇叭声,喧哗的人语,呼啸的海潮,尖利的鸥鸣,汇成了一曲宏伟壮丽的交响乐。

    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人海筑堤大战了,挖泥用挖泥机,推土机,运泥用土方车,哪里还能用这么多人肩挑手掘啊?也聚集不起这么多人。所以,刘鹰飞在高考试卷上写下这种苦战场面,是个弥足珍贵的记忆,才得了满分。

    年轻稚嫩的刘鹏飞挑泥挑得口吐鲜血,差点累死。也就是这次筑堤战斗,锻炼了他的顽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为以后成才打下基础。

    刘鹏飞代哥出征的事迹,指挥部知道后派一个记者来采访他。

    第二天上午,在震天动地的劳动号子声中,刘鹰飞听到高音喇叭里传来女播音员惊心动魄的声音:

    “最后播送小通讯,题目是《当代的花木兰――记代哥出征的高中毕业生刘鹰飞》。

    刘鹰飞的心狂跳起来。他竖起耳朵,捕捉着被劳动号子冲得断断续续的喇叭声:

    “听众同志们,你们是否知道?在我们这个千军万马的围海造田战场上,出现了一位当代的花木兰,他,就是向阳公社第五民兵营八连一排二十班的民兵刘鹰飞。”

    “他今年十八岁,刚刚高中毕业……当时,他想,作为一名受党和人民培养多年的革命青年,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向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人……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奔上筑堤战斗的第一线……”

    我哪里是这样想的呀?刘鹰飞越听脸越红,昨天,我明明不是这样说的嘛。

    刘鹰飞偷偷看看周围的民工,见他们被压在一片起伏的扁担下面,只顾捣动两腿,伸长脖颈喊着劳动号子,没有人在意喇叭里的报道,心里轻松了一些。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