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八十一章 姑姑保重

    “姑姑保重,呃,侄儿如果请求父皇向宁皇陛下求娶公主,不知……”李恪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李秀宁打断了。

    “死了那条心吧,看在这么多年的情分上,姑姑给你一句忠告,想要活命,收起你那只小尾巴。现在的大唐国,想要你死的人远远比希望你活着的人多。

    质子李恪在离开长安之后,他身上的所有光环都会失去原来的颜色,变得一文不值。而你,只是质子李恪的影子。”李秀宁说着放下了车窗上的帘子,轻轻敲了敲车门,赶车的马夫提速丢下了坐在马上发呆的李恪。

    别人不知道,李秀宁却是知道的,那个用来制衡大唐太子李宽的质子李恪,是李世民一手炮制出来的。

    只有李恪留在长安,那个光鲜亮丽的形象才会耀眼却又不伤人。

    一旦李恪回到李世民的身边,那么李恪这枚棋子便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伤人,这绝对不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

    如果李世民真想立李恪为太子,李恪的生母就该被接回去。

    可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

    李恪若肯老老实实留在长安,不仅大宁不会难为他,李唐也不会忘了他,每年都会送来大笔银钱。

    偏偏不知从何时起,李恪滋生出了当皇帝的野心,让他迷失了心智。

    别说李世民不会支持一个久不在身边的儿子来当皇帝,就算李世民支持,李恪又能拿什么去争?

    幼稚,还想利用大宁,是嫌求战心切的宁军找不到开战的借口是吗?

    吐蕃人请降的折子摞起来能装满一间屋子,皇上就是不批,理由千奇百怪,什么措辞不当,有错别字,字迹不工整,标点符号用的不够规范等等,到后来皇上干脆看都不看。

    吐蕃人一直被赶下雪山,躲去了天竺,皇上每年还在往雪山上运送物资,甚至将皇帝的陵寝建在雪山之巅。

    真当宁皇傻吗?

    宁皇的真正用意,就是要保持一支庞大的兵力在西域,时刻盯着西边的动静……

    再说另一边的李恪,此时脸上青一阵紫一阵,他不知道姑姑为何说翻脸就翻脸。

    “殿下,昭妃是大宁的昭妃,她当然不希望大唐会诞生一位足以威胁到大宁的继承人。从殿下决定离开长安那一刻起,过去的一切就与殿下无关了。”随从望着远去的马车,轻声劝慰道。

    “不错,等我回到大唐,一定会想办法说服父皇。大唐需要大宁的工匠,需要大宁的技术,和亲是唯一选择。”

    “殿下英明。”

    “哪里哪里,都是老师教导的好。恪今生还能有机会回到父皇身边,全赖老师出谋划策,以后还请老师时刻提点才是。太子李宽的身边有马周马宾王,听说非常难对付……”

    “放心,马周不足为虑,当年马周和王玄策能入宁皇的眼,还是沾了老夫的光。”孔华每每想起这一茬,后槽牙都要咬碎了。

    他被逼得远走辽东,可是好景不长,还没等他大显身手,高句丽就不行了。他只能改头换面逃往西域,隐姓埋名了好几年。

    之后赶上李唐举行科举考试,他仅仅只是小漏了一手便拿下了“同进士出身”,然后就被派到了长安,留在了李恪身边。

    看着和自己年龄相仿,差不多同一时期的马周和王玄策,孔华恨得牙痒痒。

    马周现在几乎是大唐的文官第一人,而王玄策这些年扎根在西域,为大宁巩固在西域的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他孔华呢?

    连自己的姓氏都不敢用,用火烫伤的脸,只能藏在面具中。

    就因为他戴着面具,参加李唐的科举考试时,明明他可以进士及第,甚至争取一下殿试的头名。但却被拦在了门外,连“进士出身”都没给,只给了他一个“同进士出身”……

    光顾走神的孔华,并没有注意到李恪眼睛里一闪而逝的厌恶。

    如果可以选择,李恪怎么可能认一个见不得光的人当老师?

    他之所以处处表现出对老师的尊敬,甚至在有旁人的时候,几乎是对老师言听计从,就是因为他已经打算将老师当成替死鬼了,这是祖父李渊教给他的。

    李秀宁将李孝恭一行人送出城三十里就停了下来,西去的只是李渊的衣冠,至于李世民如何操办,李秀宁不想再过问。现在这个结果,她已经非常满意了。

    李孝恭向李秀宁施了个礼,“昭妃娘娘可有什么话要臣带给唐皇?”

    已经在大宁安家的李孝恭,早已经当自己是大宁的臣子了。

    这些年他往来过西域多次,可以明显感觉双方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甚至已经超出了他能够理解的范畴,两边的国力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就看看在中原大地上,冒着滚滚浓烟飞驰的火车,和骡马组成的车队进行一比较就明白了,两者的差距有多大。

    只可惜,火车现在还上不去高原,西宁是大宁铁路系统最西边的站点。

    “本宫想说的,都写在信里了。”李秀宁没有什么要交代的。大宁与李唐之间是国与国的关系,李秀宁左右不了大宁,也无法左右李唐,让她说什么?

    “昭妃保重,臣告退。”李孝恭也是聪明人。

    西边这些年一直在打仗,而大宁正处在高速发展中,以长安为中心,长安周边已经建成了八卫星城,关中人口超过了三百万户。

    想要养活这么多人,当然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否则这么多人每天吃掉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哪怕现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但大宁有今天,蒸汽机依然功不可没。

    地上跑的火车,海里跑的轮船,工厂里的动力系统,都离不开蒸汽机。

    蒸汽机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解决了大宁缺少劳动力的窘境。

    李孝恭骑在马上,脑袋里想着心事。

    目送车队远去,李秀宁搓了搓脸,“皇上那边有别的安排吗?”

    见到李秀宁停下来,随从暗自松了一口气,他们真怕李秀宁脑子一热,送过黄河。

    “回娘娘,陛下之前有口谕来,说娘娘的车架不得过黄河。”

    “还有呢?”

    “没有了。”

    “那不回长安了,直接去洛阳。”李秀宁吩咐道。

    长安一点意思都没有,李秀宁更不喜欢留在西宫,都是一群怨妇,整个西宫里,只有她李秀宁为皇上生了一儿一女,剩下的,几乎见不到皇上。

    东宫杨淑妃那边就不一样了,孩子有十几个,连皇后都羡慕。

    “娘娘,不需要回宫梳理打扮一番吗?”

    “不用,就这样过去。”

    。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