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二十六章 拜见燕王

    姜万钧和魏征两人在立政殿聊了很久,既然房玄龄和杜如晦已经出发,那么关于民变事件的后续处置工作,就交给两人全权处置好了。至于当地的官员,是杀是黜,也全由两人决定。

    魏征对此并没有意见,但关于这次民变带来的思考,他觉得不得不引起重视。

    这次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许多地方官员缺少大局观,也缺少解决问题的智慧,遇到事情就慌了。

    出现问题,从不想着怎么去解决,首先想到是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这怎么能行呢?

    就算让他们暂时把事情压了下去,可是问题没有解决,最终迟早还会爆发。

    魏征所提到的问题,姜万钧也想到了。可是如何改进却是一件麻烦事,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陛下,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从事从业生产的劳动力出现了严重不足……”

    “卿所担心的,朕早有准备。”姜万钧现在还能够稳坐钓鱼台,岂能没有点依仗。

    “不知陛下计将安出?”魏征可是愁坏了,缺少劳动力可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卿忘了,朕早就说过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技术的革新,卿所要担心的不是劳动力不够,而是劳动力出现剩余。一旦劳动力过剩,大家都闲着没事干,那会衍生出许多社会矛盾。不过,现在说这些还早。”姜万钧也感觉自己现在危言耸听了。

    魏征一脑袋黑线,“陛下,臣担心的是现在。”

    “好吧!宫宁,去内阁走一趟,把值班的宰相都叫来。”为了让魏征直观的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姜万钧决定召来内阁值班宰相,带着魏征一起去一趟铸造局。

    “是。”宫宁退了下去。

    “人力有穷时,所以就要借助外力。而这外力既包括马牛的畜力,也包括天地之力。马拉车,这就是畜力。而用水车浇灌,这就是天地之力的一种。

    想要借助外力,那就离不开‘科学’,比如给车装上轮子,比如制作精良的水车等等。

    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能够借用的外力将会更多,更广泛……

    铸造局正在研制一种东西,可以推动轮子不停地转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装到船上去,代替船桨和风帆。

    也可以装到车上,代替人马。

    以前工匠只能抡起锤子打铁,以后就可以借用轮子的转动,不停舞动大号的铁锤。

    卿想一想,这可以解放多少人力?”姜万钧说得高兴,魏征听得是满头雾水。

    听皇上说的那些,他感觉那已经属于“神力”的范畴了。

    “铸造局已经对农具进行了再次改良……”姜万钧见魏征不太感兴趣,转移了话题,说起了魏征感兴趣的东西。

    果然,听到皇上说起农具,魏征眼睛顿时一亮。

    他可是大宁唯一的双料的院士。

    姜万钧和魏征两人边走边聊,李纲,高士廉,萧瑀,褚亮四人被宫宁召来了,长孙无忌和公孙哲也跟了过来。

    就这样一行人浩浩荡荡穿过皇宫,走进了后山。

    经过一番身份鉴别后,姜万钧带着众人到了铸造局的农具研究院。

    一些奇形怪状的器具,在烛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属光泽。

    公孙哲亲自带着学徒,操作给大家看,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太深奥的科学原理,大家听不太懂。但知道这些器具,只需要两个人操作便可以抵得上过去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效率,全都不淡定了。

    精妙的新式农具让大家大开眼界,至少可以节省一多半以上的人力,更是让大家差点心魂失守。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缺点,缺点就是更依赖畜力,因此对耕牛的需求量将会倍增。

    除此之外,想要大规模制作农具,需要工匠,需要材料。

    而这,恰恰是大宁现在所欠缺的。

    姜万钧将难题摆在了桌面上,魏征等人全凌乱了。

    他们现在体会到了,看到吃不到的那种痛苦。

    “即便没有新式农具,只要提高畜力的使用,便可以节约一部分人力。朕已经传旨给少府,近期会先调三十万头耕牛南下。如何合理分配这一批耕牛,内阁制定一个章程……”姜万钧不忍心看魏征几人的笑话,主动拿出了解决办法,哪怕只是权宜之计,也能够解燃眉之急。

    走出铸造局,魏征几人看着门口那块,刻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匾额,心里头五味杂陈。

    困扰着大家的许多难题的解决办法,就藏在铸造局里,可是想要拿出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没有捷径可走,想要变现,就必须要拿东西交换,人,钱,各种原材料,缺一不可。

    不过能看到目标大家就不用怕了。

    回到内阁的魏征和李纲几人,连夜召人开会。

    第一件事是关于耕牛的分配问题,魏征提议,用耕牛换取百姓手上的奴隶。

    如果原来是中原人,换过来后,废除奴籍,分配房屋和土地。

    如果是高句丽或者倭国人,直接“卖”到少府的矿场上去挖矿,用他们抵债。

    如果是突厥人,那就送到牧场上去……

    魏征知道,他这个提议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在西南一些崇山峻岭中生活的“野人”必定会遭到灭顶之灾。

    同样,到高句丽或者草原去“捕猎”的人也会多起来。

    可是魏征也没有办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只有以利益驱使,才能有效发动群众。

    第二件事,对商部进行改组,盐,矿,粮,这三类产业全部从商部剥离出来,归内阁直接管辖。盐商,粮商,矿场,必须到内阁进行报备。

    魏征已经能够预见到,随着技术的革新,粮食生产的成本会下降,如果单纯靠市场调节,百姓的利益便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最后就会出现,粮食产量高了,百姓的收入反而不会增多。

    为了保证百姓的利益,内阁准备重新制定粮食保护价。

    ……

    这个春天,大宁从上至下,谈论最多的词汇便是“科学”。

    姜万钧万万都没想到,有一天高士廉会一本正经的和他说,科学应该是神学的一个分支。除了科学之外,文学,武学,农学等等,都是神学的分支。

    文学的极致是惊天地泣鬼神;武学的极致是飞天遁地;农学的极致是可以种出长生果;医学的极致可以起死人肉白骨……

    姜万钧想反驳,可是一想到,好像还真特么有点道理。

    最关键的是,如果科学被披上神学的面纱,将非常利于推广,谁不想学习神技呢?

    那些匠人或许也就不用再低人一等,这么一想,姜万钧便默认了,任由高士廉等人去折腾。

    借着春耕大典,高士廉制作了数千只孔明灯,将大宁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汇报给了天神。

    大宁铸造局七千多位工匠,看到这一幕,热泪盈眶,他们终于找到自己的“组织”了……

    政和五年四月十三日。

    从两天前开始,天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这让姜万钧离京的车队多了几分幽怨。

    长孙皇后也想跟着圣驾去河北,这么多年,她还没和姜万钧一起出去过。

    上一次去龍首山,姜万钧出了长安就奔着朔方去了,是她自己一个上的山。

    可是宫里头好几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需要照顾,她实在脱不开身。要不然她真想学小骨朵,哭给姜万钧看。

    原本姜万钧也没想带上小骨朵和小姜果,但受不了小骨朵的眼泪,所以才决定把两个丫头都带在身边。

    开心的小骨朵,恨不能把整个寝宫都搬走,弄的姜万钧苦笑不得,他的龍辇上都要没地方落脚了。

    再看小姜果,得,这丫头带的东西不比小骨朵少,这都是长孙皇后让人准备的。

    姜万钧非常怀疑,长孙皇后把小姜果的嫁妆都给塞到车队里了。

    获得殿试第十名好成绩的上官仪,这一次获得了伴驾的机会。

    这是别人羡慕不来的,年轻,有一副好仪表,李纲要不是没有适龄的孙女,就要将上官仪招为孙女婿了。

    同样摘得状元桂冠的刘祥道,也被姜万钧带上了。

    同行的还有刘仁轨,王玄策,薛仁贵,程务挺,以及霍承元,程处默,牛成儒,单鹰,亲怀玉几个小家伙。

    霍方去了扎陵湖营地,这一走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短则三五年,长则可能要十年八年的。

    秦琼去了伊吾,同样几年之内不会回来。

    程咬金要伴驾,几家的孩子不能疏于管教,正好姜万钧要教导小骨朵和小姜果,所以顺便就都给带在了身边。

    好家伙,这一大帮人,姜万钧看上去就觉得头疼。

    就在姜万钧的车驾离开长安的时候,一路颠簸到了辽东的马周,终于等到了李世民的召见。

    在得知大宁的皇帝派了一个老师过来,李世民其实相当困惑。

    尤其当他得知,那位叫马周的书生,到了辽东之后,每天都喝得烂醉如泥,让他愈加疑惑了。

    关于马周的情报,李世民手上掌握的不多,可从仅有的情报上看,此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大宁纯属一个边缘人,仅见到大宁的皇帝几次面,可偏偏就被姜万钧派来辽东说给世子当老师。

    这是闹哪样?

    是因为在长安郁郁不得志?

    又或是有别的什么用意呢?

    想了好几天,李世民最终决定见一见此人。

    “学生马周,拜见燕王。”马周见到李世民,没敢抬头。

    “哦?先生为何要自称学生?”李世民并没有介意马周一身酒气,反而对马周的称呼产生了兴趣。

    “回燕王,学生还是学生,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马周很诚恳的解释道。

    李世民上上下下打量了马周一遍,马周的身上,没有那些儒生的腐气,但也不像一个奸滑之徒。

    “先生已经到了辽东几天,可有什么可以教孤王的。”李世民一脸和气道。

    听到李世民的话,马周愣住了,然后缓缓抬起了头……

    只见上头坐着的年轻人,已经凝结出了龍虎之气,虽面色有些憔悴,但精神旺盛,眼神炯炯有神。

    “先生这是何意,是觉得孤王不配吗?”

    “燕王误会了,马周惶恐。”

    “哦?”

    “燕王容禀,马周第一次见到圣上时,圣上也问了一个和燕王相同的问题,所以马周才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马周实话实说道。

    说实话,他刚才是真被吓了一跳,他还以为上头坐着的是大宁的皇上。

    外界有传言,燕王李世民在很多地方都与大宁的皇帝有些相像,他多少有些持怀疑的态度。

    在他想来,所谓的像,应该是燕王在有意模仿。

    尤其当他来到辽东之后,他可以明显感觉得出来,辽东与长安的气氛有着天壤之别。

    长安所拥有的那种雍容大气是辽东不具备的,不可否认,辽东治理得还算不错,可在许多细节上,依然更像大隋的延续。

    所以更加怀疑了。

    然而随着刚才李世民的话一出口,马周立即推翻了之前的所有判断。

    辽东与长安的不同,责任或许不全在李世民身上,而是所用的官员,以及眼界的问题。

    马周的回答,让李世民也愣了一下。

    不过紧接着,他更有兴趣了。

    “不知道先生是否可以相告,你是怎么回答圣上的?”

    “学生见过圣上三次,第一次是因为有士子围攻崇仁坊……

    第二次是当天晚上,圣上召学生和王玄策入宫觐见,学生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三次便是圣上派学生来辽东,当燕王世子的老师。”马周并没有隐瞒,一五一十将自己的经历复述了一遍。

    李世民在听到马周说起给姜万钧提的三条建议的时候,眼睛里已经冒出小火苗。

    这三条建议,李世民完全认同。换句话说,如果让他给姜万钧提意见,他也会在这三个方向着手。

    可是很快,李世民又疑惑了,能够提出这三条建议的贤才,怎么就没入姜万钧的眼呢?

    他感觉如果自己想不通这个问题,那么他的见识上必定会输给姜万钧一筹。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