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九十四章 礼书

    召李世民入京觐见,等于是给李世民下的最后通牒。

    李世民若乖乖投降,姜万钧也不是小气的人。

    而这个所谓的“合适时机”,也就是大宁做好了战前的一切准备的时候。

    大宁不出兵则已,一旦出兵,不仅要收复辽东,同时也要将大军推到高句丽的家门口。

    数十万大军摆开阵势,看上去是壮观。

    可如果物资都要靠从关中或者江南运送过去,这数千公里的补给线,人吃马嚼的,大宁也吃不消,所以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很显然,知道这一点的不仅仅是姜万钧自己,李世民也懂,世家,高句丽,突厥人,铁勒,薛延陀,回纥,奚,霫等部落,也都懂。

    如果李世民愿意称臣,哪怕是假的,对于大宁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

    当然,对李世民也有好处。有大宁背书,他可以迅速稳定人心。

    当初姜万钧选择放李世民离开,要的正是这种双赢。

    而李建成在世家的蛊惑下跳出来,也就好理解了。

    一旦大宁与李唐之间不再剑拔弩张处在准战争状态,那么姜万钧和李世民两人也就都不再需要向“山东士族”做出让步。两人单拿出来一个都够他们喝上一壶的,更不用说两人来一个组和双打了。

    李秀宁离开立政殿的时候,身边多了四位侍女,这是姜万钧赏赐给她的。

    这四位侍女都姓李,曾几何时也都是有大唐公主封号的,是当初李渊从宗室挑选出来,用来与人联姻的。

    只不过她们的夫君无福消受,所以全都送到了长安来。

    姜万钧一时间都给忘了,最近才想起来。

    之前这几人在宫内并不受重视,如今被姜万钧找出来送给了李秀宁。对她们来说,也算有了依靠,同时李秀宁身边也多了几个方便使唤的人。

    血缘和家族,是当前最重要的纽带,尤其女子,失去家族庇佑,在夫家往往也抬不起头来。

    姜万钧将四个人交给李秀宁,既是信任,同时也表明他心情非常好。

    长孙皇后回来,见姜万钧喜形于色,问清楚原由,也替姜万钧高兴。

    长孙皇后一高兴,李秀宁的寝宫里一下子又多了十几位婢女,而且无一例外,均和李家沾亲带故。

    李秀宁被弄的哭笑不得,幸好这里边没有她的“小妈”,要不然她就要崩溃了。

    李秀宁的寝宫是姜万钧亲自命的名,取名“武宁殿”。

    武宁殿有房屋百余间,多十几个人完全住得下,但她们的工钱和日常开销要李秀宁自己负责。

    这是长孙皇后制定的规矩,在这宫里头,有些人是从内府领工钱和俸禄的,她们大多都是有品级的。还有的要各殿自己来承担,每年内府拨给各殿的银两是有定数的,不仅是宫内的嫔妃,未来皇子,公主也都要学会自己打理财务。

    整个皇宫,只有皇上花钱没有限制,因为他背后有庞大的少府作为支撑。

    如果谁有能力“打劫”皇上,绝对是发家致富不二选择。

    杨淑妃回宫,晚上姜万钧办了一场家宴。

    不过在家宴上,主角既不是皇上,也不是杨淑妃,而是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一手扶着肚子,一手牵着小骨朵,她有足够的底气“教训”在场的所有人。

    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赶紧加把劲,“开枝散叶”。

    长孙当然不好直接数落慕容雪飞和施一尘几人,所以就把小兰拉出来,上演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幸好高士廉求见,将姜万钧给解救了出来。

    高士廉不知道,他稀里糊涂就把长孙皇后给得罪了。

    孕妇小心眼起来,记仇的很。

    就这样,选秀的名单上,高姓女子被长孙皇后给抹掉了,换成了一个姓长孙的……

    高士廉这一次来是求救的,姜万钧让他完善礼法,但又不同意恢复周礼,这么一弄高士廉就为难了。

    这不,逼不得已,高士廉决定请皇上为他解惑。

    事实上,姜万钧对周礼并不是特别的抗拒,他真正在意的是结果。

    换句话说,是否对国家有利,是否对自己有利。

    如果里边夹带着太多的私货,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大宁的统治,姜万钧若还一口全吞下,那他不成傻子了吗?

    另外也好考虑“适宜性”。

    “适宜性”,即:时宜,地宜,权宜。

    就比如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

    但是问题来了,“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嫂嫂溺水了,救不救?

    不救,那是见死不救。

    救,男女授受不亲。

    救不救都不对,怎么办?

    孟子说:“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救还是要救的,这是权宜之计。

    “礼”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仁”,“义”,并不是为了“礼”而“礼”。

    “礼”有时候是目标,而有时候是为了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方法。

    姜万钧不喜欢掉书袋,但这时候也只能给高士廉摆事实讲道理。

    大宁需要一部“礼书”,但不能全部照搬过去的旧礼。

    这部“礼书”是用来指导大家,为一些行为进行规范的,不能成为桎梏。

    同时也要为姜万钧的一些“不合理”行为进行解释。

    比如。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是过去的时候天子特赐给臣子的特权。

    能获得其中一个特权的大臣,那都基本上做到人臣的极致了。

    大汉建立后,萧何位极人臣,也仅仅是获得了其中两个特权,即:“带剑履上殿”和“入朝不趋”。

    历史上,获得三项特权的臣子,差不多都是权倾朝野的“权臣”,比如曹操,比如曾经的李渊。

    不过在大宁,满朝文武都如同汉时萧何一般,允许“带剑履上殿”和“入朝不趋”。

    “带剑履上殿”,就是可以携带佩剑,穿鞋子上殿。

    带不带佩剑,姜万钧不在意,但这不穿鞋,他真有点接受不了。

    “入朝不趋”。

    “趋”,小步快走,臣子觐见的时候,在进入皇帝的视野后,必须保持小步快跑,不能让皇帝等着,以此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不趋”,就是不用小跑。

    像李纲和褚亮,都一把年纪了,看着他们一路小跑过来,姜万钧心差点提到了嗓子眼。

    至于“赞拜不名”。

    按照礼仪,大臣觐见皇帝的时候,边上会有一个司仪官,要把他们的爵位,官衔,名字都喊出来。

    如果可以“赞拜不名”,那就不会喊名字了,这是一种礼遇。

    大宁的宰相均享受“赞拜不名”的特权。

    新的“礼书”是要证明姜万钧做得对,至少也要解释其合理性。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