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13章 巴蜀不是别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晋末多少事 1说网”查找最新章节!

    长安。

    临近清明时节,路上雨纷纷。

    杜英披着雨衣,带着几名随从行走在田间。

    远处的工坊,连绵延伸,构成了长安城外的天际线。

    近处的屋舍,错落有致,全部都是新搭建的房屋,从里到外都是崭新的,让关中的流民告别了草窝棚和凄风苦雨。

    再近处的麦苗,一片青葱。

    路上时不时传来商旅声音和牧童的吆喝声。

    远在南阳、潼关的战火,显然已经不足以影响长安的太平繁华。

    “这长安,到底是西北要冲之地,这么快就变得不一样了。算时间,连一年都没有过去。”行在杜英身后的年轻人,正是工曹曹司沈文儒。

    他之前被派往梁州,帮着建设工坊、振兴梁州经济,如今梁州唯一还看得过去的南郑城,已经逐渐恢复元气,尤其是得到巴蜀和关中往来商贾的“滋润”,繁荣景象指日可待。

    但相比于长安,显然还是差了很多。

    “你这个都督府工曹曹司,却不知道长安已经发展建设成什么模样,可不算称职啊!”杜英打趣道。

    沈文儒讪讪解释:

    “我们之前所思所见,只是在纸上心底,这打造出来到底是什么模样,总归心里不清楚。如今亲眼所见,方才知道,都督带着我们走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条路。”

    他这话说出来,其余随同的掾史、吏员们,自然也都感慨万千。

    眼前的长安,哪里还是曾经流民遍野、战乱不断的长安?

    而长安的改变,也意味着整个雍凉的改变。

    随着王师的战线向外推移,这种改变也会施加在更多州郡之上。

    让关中的发展超越江左,曾经的他们对此深表怀疑,而如今的他们,只想着应该如何才能更快一点见到那一天。

    “是啊,正是因为这条路,我们都只是想过。”杜英自然不能说他实际上是见过的,更何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历史上的南北朝和近代中国也不一样,并非所有的经验教训都能被复刻,“所以每一步走下去,都要踏踏实实的。既要出成绩,又不能出差错。”

    众人皆颔首。

    杜英则放眼四顾,旋即说道:

    “如今天下都在看着我们,期待我们能够出糗。关中百姓也在看着我们,期待我们真的能实现诺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如今都是开拓者,披荆斩棘,只为了能够撕开这乱世的胡尘阴霾。百姓仰仗于我,而我,仰仗诸君。”

    “都督谦虚了。”沈文儒笑道,“若非都督为我们提供思路,关中也不会有今日。”

    “互相恭维的话,等我们彻底成功了再说吧。”杜英摆了摆手,“尔在梁州待的时间也不短,觉得我们和巴蜀加大通商,是否可行?

    若是可以的话,余觉得还能把我们关中的这些工坊也开过去,就地取材,外运成品。”

    沈文儒沉声说道:

    “原材贫贱而产品昂贵,中间的生产技术正是我们盈利的关键。若是把工坊开在巴蜀,恐怕不妥。”

    “巴蜀,不是另一个王国。”杜英摇头。

    沈文儒和全旭等人各有所思,他们现在都算是工商行业的精英了,杜英的话点到为止,绝对没有流露出任何一点儿大逆不道的意思,但是他们这些机灵的手下人已经能够从中揣摩出深层次的含义。

    进口原材料、出口成品,以赚取差价,这是可以用在对资源国的压榨上。

    但显然杜英不打算对巴蜀这么做。

    盖因此时压榨巴蜀,还不如通过建设工坊的方式影响和控制巴蜀。

    他终归是要把巴蜀纳入手中的。

    而在巴蜀建设大量的工坊、加快巴蜀的产业向着工商业发展和转型,自然也就能够让巴蜀越来越依赖关中,且行政政策也只能亦步亦趋,跟在关中后面。

    原因无他,若关中对工商业有进一步的鼓励措施,而巴蜀没有的话,巴蜀的这些行业就会受到重创,且更快为关中所蚕食。

    但若巴蜀跟在关中后面也这么做,只要杜英在舆论方面稍加宣传,人们就会意识到,是关中这么做导致的巴蜀跟着这么做,他们只会在心中感念关中之政。

    甚至动作慢了一些,乃至于有些许反对之意的巴蜀本地政府,会被百姓们认为无能。

    自此,巴蜀的民心,实际上都在杜英掌控之中。

    只要杜英愿意,振臂一呼,便是山呼海应。

    巴蜀官府脆弱的统治基础,根本经受不住这样的摧折。

    至于掌控舆论,现在杜英还真的有这样的手段。

    杜英身在凉州的日子里,《关中周报》和《长安日报》都已经发行了第一期,虽然也有不少诟病,但好评还是占多数的。

    毕竟百姓们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官府会出面,对既有的政策陟罚臧否,对于有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的行为也毫不隐瞒,甚至还隐隐有鼓励大家讨论、举报这种事的风向。

    当然,报刊刚发行,谁都把握不好尺度,再加上杜英拟定大纲的时候,给他们指明的方向中,品评政策、针砭时弊是列在第一条的,因此大家也肯定要对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也就导致第一期报刊属实有点用力过猛。

    但随着谢道韫着手调整,再加上王猛出面,以都督府的名义邀请了一些关中名儒筛选文稿,甚至亲自下场作文,报刊如今也逐渐步入正轨。

    时政、金融、科技、娱乐等等板块,还真的显现出雏形,让杜英很是欣慰。

    因为他终归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而真正做到这些的,是都督府以及新设立的礼曹新闻司和报社自己的智慧。

    或许这能证明历史车轮的沉重性总能推动着事情向着固定的结局发展,但是也足以证明,这个时代的人们,或许缺少的也只是一些跳出这个时代常规思路的契机罢了。

    一旦他们的脑洞被打开,那么什么惊喜都可能缔造。

    随着报纸的大受欢迎,并且不再局限于长安,《关中周报》已经向关中各个州府扩展市场,而本地州郡也闻风而动,创办自己的报刊。

    不管是着重于为都督府歌功颂德,还是放眼在天下大局,又或是斤斤计较于街坊小事,杜英还真的在短短几个月内,看到了关中报刊发展的欣欣向荣。

    晋末多少事最新章节地址:

    晋末多少事全文地址:

    晋末多少事地址:

    晋末多少事手机:

    为了方便下次,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913章 巴蜀不是别国)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晋末多少事》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