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67、668节 石心终不改

    等到张三丰坐下,李洛说道:“一别数年,张真人还是风采如昔啊。”

    张三丰用道礼稽首:“贫道游离四方,颇经风霜,如何比的陛下华年英锐。陛下年未而立,便一统南国,太平将现,盛世微明,此乃天意,岂人力哉。”

    一上来便送上高帽子。

    他此时见到李洛,感叹对方气度已然于数年前大为不同,当真是高山仰止,深如渊海,帝王风采昭昭如日月,不怒自威,令人不敢逼视。

    这就是天子位居九重,口含天宪的威仪。

    李洛命人去请皇后,对张三丰说道:“听说真人早不在大都,不知去了何方仙山宝地清修?”

    张三丰口绽一句道偈:“不在洞福地,乃是烟火中。陛下,所谓大道,人间无处不在,何必远求哉?贫道,只在武当山也。”

    李洛笑道:“朕看真人的道心,果然更加精益了。嗯,真人认为道不远求,难道道就在身边么?”

    “贫道惭愧。”张三丰道,“贫道原本以为,道乃内修,见微知著于己身。可自从看了,方知悟错了方向。道不在修身修心,而在知也,知道知道,便是修道!”

    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知而后道也。你要先知道缘由真意,才能成道。

    比如,要知水火雷电的真意,才能掌握水火雷电的道。

    探索“知”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也是无限接近天道,尊奉老君的过程,这就是提倡的。

    传统道家讲究的是修持,就算研究炼丹,本意还是为了服下仙丹修持,重修不重知,这就违背了华夏大道的本意。

    道家的产生其实远超东汉,根本就是华夏上古宗教。道家的产生缘由,其实就是华夏先民的求知欲。他们不知道雷电雨雪,四季变化的真实原因,只能笼统的归于天道和鬼神。

    道,就是道理,法则。这才是道的最初意思而不是什么修炼。

    “,才是真正悟了的诠释之言贫道受教了。”张三丰由衷感谢的说道。

    他是真的庆幸读到。

    能不庆幸么?可是来自后世的哲学真理是李洛讲述给郑思肖,郑思肖结合道家思想之后整理出来的。

    作为哲学著作领先当今世界数百年。天分越高的人,就越能接受。

    李洛肃然道:“张真人道法自然这自然便是天道之表。求道就是由天道之表,及于天道之里,这难道不正是庄子认为的至人么?”

    “自然万物,为何夏天会热冬天会冷为何树木人畜能繁衍,为何月亮会阴晴圆缺?庄子说,大象希形,大音希声天地之间,还有哪些是我们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大道至理。“

    ”佛家也说,一叶一世界。这滴水之中,沙尘之内,又有哪些是我们看不见的道理?这就是道啊。这不就老子要说的本意么?”

    “张真人精通炼丹之术,熟知药石之性。然则成丹之道有何真意?木炭燃烧,为何可生‘毒气’?铁为何会长锈?”

    张三丰再次稽首道:“善哉,陛下天纵奇才,道心天成,圣烛独照,以微言见大道,提纲挈领,真乃平地惊雷,发人深省也!”

    “古来圣君,于道家真意,未有如陛下者。陛下以道化天下,启迪民智,凝聚华夏人心,真乃道祖皇帝也!”

    道祖皇帝!

    对于道家来说,这真的是很高的赞誉了。

    但李洛今日寥寥数语,却犹如拨云见日,让本就智慧的张三丰大受启发,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这个称呼,李洛也不是当不起。

    崔秀宁刚刚进来,就听张三丰说李洛是“道祖皇帝”,忍不住有些好笑。

    “张真人别来无恙?”崔秀宁笑道。

    张三丰赶紧向崔秀宁行礼,“贫道见过皇后陛下。数年不见,皇后陛下已然母仪天下,可喜可贺,真乃大唐子民之福也。”心道,崔氏做了皇后,当真犹如凤翔九天,凝辉丽日,明月悬空也。

    皇后虽然也能用陛下尊称,但并不常见,宋代只有少数德望高的皇后太后称为陛下。一般外臣多用“大人”和“圣人”,近臣多用“娘娘”“殿下”。

    不过元朝皇后都称陛下,张三丰是北人,用陛下称呼崔秀宁很正常。

    很显然,张真人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而且他曾位居元廷二品道官,集贤院大学士,当然也不会在李洛夫妇面前拘谨。

    “真人客气了。”崔秀宁客套的点头致意,正坐在李洛一侧。

    帝后两人同时接待张三丰,固然是因为张三丰是故人,却也是对张三丰的重视。

    这个礼遇,天下也没有几人能得到了。无他,因为张三丰是元明之时著名的炼丹家,而且智商很高,又很长寿,正是小两口要用的大才。

    李洛对崔秀宁道:“梓童来的正好,朕与张真人正在探讨大道真意。”

    张三丰赧然道:“贫道惭愧,哪里敢和陛下探讨大道真意?是贫道得陛下真言,获益匪浅。”

    崔秀宁笑道:“哦?那真是机缘巧合。陛下不是正要开设真道宫,发愁无人主持么?张真人可是来得巧了。”

    李洛微微一笑。夫妻两人早就心有灵犀,默契无比。

    道家讲究阴阳。大唐道家也分阴阳两极,以真意道为阳,以理教道为阴。

    在两人的新规划中,真意道规范的是丹道和物道,以及医道,匠道。理教道规范的是武道,官道,民道等。

    不过,医道有专门的医道学宫,匠道有工部负责研究。所以准备设置的真道学宫,只负责丹道和物道的研究。

    西方现代化学怎么来的?就从西方炼金术发展而来。既然炼金术能发展出现代化学,为何华夏炼丹术不能?

    两人只会启发引导这个时代,而不是凭空突兀的把后世的知识拿出来。因为,谁相信你说的话?

    你说东西往下落,是因为万有引力?地球是圆的,围着太阳转?那不是扯淡么?臣民一定以为皇帝皇后疯了,或者不正常。也不会相信。

    如此颠覆性的认知变化,不是皇帝能扭转的。那需要真意道的渐入人心和发展,持续数代人,才能让天下人认识到这些。

    李洛道:“不错。张真人善于炼丹之道,学究天人,这真道宫大天师之职,还请真人不要推辞。”

    张三丰知道,这真道宫,绝对不是炼丹那么简单。

    “敢问陛下,这真道学宫,究竟有何说道?”

    李洛解释了一边,又启发道:“朕以为,丹道不止是炼丹,而是要研究其所以然。道家五行,金木水火土,囊括万物。可是,金之下,有金银铜铁铅等,朕称之为元素。那还有其他元素么?所谓聚沙成塔,那么沙子又是何物聚成…为何用盖子盖住烛光,烛光就会熄灭?为何水一热会化成气,一冷就会化为冰雪?”

    张三丰脑子闪现过无数念头,却忽然问道:“敢问陛下,倘若究根溯源之下,明白了其中真道,可有用处?”

    两人知道,这就是为何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科学难以进步的原因了。

    人类的求知欲,是建立在功利性的运用基础上的。看似无用的事物,极少有人愿意穷极一生的研究。

    牛顿为何要研究当时虚无缥缈,毫无用处的三大定律,搞各种实验?是因为他想证明上帝和神学的存在,要发现冥冥之中的“神的法则”。你看,还是出于功利性,他是虔诚的教徒嘛,维护“神”就是他的利益所在。

    现在张三丰问道了,到底有何用。

    李洛道:“为何很多人不相信道的存在?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发现道的神奇之处,大道法则就在身边,却懵然不知,这难道不可悲么?”

    “只要发现道的法则,就能为国为民所用。火药之术就是炼丹的道人无意间发现的一个法则,现在作用很大。那么,就一定有更多的好东西,能通过发现道则而出现。”

    “倘若发现飞鸟上天的道则,那么人也不是不能上天。只有研究真道之理,才能利用真道之术,也就是道术。道术如此神奇,我等却知之甚少,不能用之,岂非可惜?”

    张三丰明白了,很是激动的说道:“贫道明白了。所谓道法自然,万物万象皆蕴含道理,只要究根溯源,明其之理,便是真道所在,就必有所用!”

    他很有天分,很快就明白了李洛的意思,只觉得犹如醐醍灌顶,真言过耳,直有大悟之感。

    古往今来,很多人产生过这种大悟之感,可惜的是没有付诸钻研,或者没有财力物力钻研。

    崔秀宁提醒道:“凡事要问为何如此,为何之后,还有为何。若干为何之后,便见真道。”

    张三丰稽首道:“无量天尊,陛下,贫道愿接受真道宫大天师之职。”

    “好。有张真人坐镇真道宫,朕就放心了。”李洛肃然道,“真道,事关华夏千年伟业,事关神灵法则奥妙,十分紧要。朕设真道宫为一品衙门,每年拨款三十万银元!”

    三十万银元,如今已经很多了!

    李洛继续道:“真道宫的道士,同时授予理士出身。相应人等,真人可任意任用。此事急不得,慢慢来,这是几十年上百年的水磨工夫。”

    张三丰道:“贫道,谢陛下!”

    第二天,设立真道宫的旨意颁发下来。皇帝将萧焱修建的养心观,直接改成真道宫,成为大唐第五个一品衙门。

    圣旨,真道宫大天师位居一品道官,位同宰执。

    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真道宫,成立了。

    …………

    “臣郑和,拜别陛下,拜别皇后!”

    郑和在江陵城外的江边,对亲自送行的李洛和崔秀宁隆重下拜。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准备,派到遥远的美洲寻找新作物的郑和,郑重的向李洛夫妇拜别。

    欢送出师的号角鼓乐声中,一起来送行的官员,都是目中含泪。

    陛下得到老君托梦,说大海极东之地,有几种作物,能活民数百万,令陛下派船远航寻归。

    陛下就下旨封大海之名为华夏洋,封郑和为华夏洋东巡都督,率领以洛阳号为首的七艘战舰,水师千人,火枪陆战队五百人,共一千五百人远航。

    船上携带了大量的清水,肉干,粮食,黄豆,干菜,火药等物。

    详细的航海图,已经几种作物得图画,全部准备好了。

    今日,就是郑和受诏出发的日子。

    按照计划,大唐水师抽调两万人的大舰队护送郑和到吕宋,震慑海宋水师,在吕宋完成修整补给之后,东巡舰队再往东继续出发。

    三万多里的海路,将分为五段,每到一处都有群岛用来修整补充。

    可是,如此遥远的海路,这一去安知能否平安归来啊!

    李洛也眼睛湿润,亲自扶起郑和,“卿此去万万保重啊,大洋迢迢数万里,若有不顺,即刻班师,不要勉强。你们的性命,比那些作物更重要!”

    郑和更咽道:“臣此去,不知是否还能再见到陛下和娘娘。惟愿陛下娘娘保重,万岁,万岁,万万岁!当年张骞通西域,一去十九年,九死一生。臣安能让张骞专美于前,必要替陛下跋涉远洋,布大唐国威于万里波涛!”

    “好好!好志向!”李洛握住郑和的手,“等你回来,朕封你为国公,将士无论存殁,皆有重赏!”

    “谢陛下!”郑和等将领再次下拜。

    “来人!赐酒!”李洛下令。

    一碗碗美酒斟满,李洛和崔秀宁亲自递到众将手中。

    众人一饮而尽,下拜道:“谢陛下赐酒!”

    郑和道:“陛下,娘娘,臣等这就去了!”说完站起来,率领众将登船。

    “保重啊郑和!”

    文武大臣一起挥手作别。

    “轰轰!”两声火炮轰响之后,郑和下令扬帆,带着众将顺江东下。

    华夏3983年,洪武元年十月初八,郑和率领船队出发,准备穿越浩瀚的华夏洋,寻找新作物。

    直到船看不见了,李洛和崔秀宁才收回目光。

    两人都是非常不舍。

    可是,有些事必须要去做啊。

    “陛下,江边风大,请回宫吧。”文天祥等大臣劝道。

    李洛望着浩荡的长江,看着江岸青山下的夕阳,不禁开口吟道:

    “茫茫大江东逝海,横绝沧流何在,长帆秋风斜阳外。黯淡前朝史,大笔惊空来。”

    “漫漫青书功罪我,荣辱英雄成败,千古大业谁人开。浪花滔滔去,石心终不改。”

    新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