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章 标点符号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几天后,赵明诚起了个大早,带上屡屡暗示同去的采薇,准备去大相国寺东门大街和印书坊洽谈刻印《天龙八部》一事。

    采薇今天显然精心准备过,外着一身葱白窄袖衫襦,上绘折枝花纹,这种衣服用料少,经济实用,托衬出采薇瘦削的好身材,盈盈细腰,下围浅色裙裤,略施粉黛,眉眼总似有一汪深情。

    “四哥,你今天请假出来不会耽误学业吧,”采薇对自己能出门还是很高兴的,只是有些担心赵明诚的请假问题。“要是爹知道了,你可少不得要挨训。”

    “那你还跟着要一起出来,不怕爹连你一起罚?”赵明诚揶揄着采薇。

    “怕啥,我就说,我是来监督四哥,不让四哥去烟花之地鬼混的。”采薇一脸义正言辞的说道。

    “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你又不是不知道,太学一年就九天假,寒食、冬至、新年各三天,不请假的太学生凤毛麟角,而且今天上午是论语与训诂,上不上不影响我科举的。”赵明诚摊摊手表示我真的不想请假,但不请假就显得你哥我很不合群。

    “那就行,办完事,你答应过我的,要带我去大相国寺淘书的。”怕自家亲哥忘记,采薇又提醒了一句。

    “放心,耽误啥,也不耽误你的事!”赵明诚保证道。

    夹着两卷已校对修改多次的天龙23书网稿,赵明诚找到了大相国寺东门大街的荣家书铺,和打理书铺的荣家族人说明来意,留下采薇在书铺里看书,自己跟着荣家族人进入后院。

    书铺店主与印书坊坊主都是荣六郎,汴京像这样生产发行一体化的印书坊还有很多,起码东门大街上一半的店铺都是这种形式。

    双方简单的寒暄介绍两句后,赵明诚直奔主题,说明来意,“荣坊主,在下有两卷想要交予贵坊刊印。”

    说着,把手上两卷书稿交给荣六郎,荣六郎大致翻看了下,重点是估摸书稿的字数与页数,再细看了小半章的内容,初看一头雾水,不得其意,之后眉头也一直紧锁,看完后才开口道。

    “赵衙内,请恕我多嘴一句,我也算略通笔墨,先秦、汉唐以及本朝的,我见了不少,但似衙内这种文体,属实没见过,行文倒像是市井百姓间的谈话。”

    “荣坊主,你说的没错,请不用怀疑自己,”赵明诚肯定了坊主的想法,并解释道,“自诸子百家起源以来,本来就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与环境背景描写来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生活又不是朝堂,还要求人人说话都用文言。”

    “再者,坊主你是开书铺的,来你书铺买今古的,是什么人居多?”

    “这个衙内算问对人了,我们每卖一本书,都有做记录的。至于买的,有大户人家的小姐,不爱诗书的浪荡公子哥,在勾栏瓦舍说书唱戏之人.......”

    “坊主你是个有心人,怪不得书铺生意是全街最旺。爱买的既然都不是饱读诗书之人,那你附庸风雅,把故事写得那么晦涩难懂,又何必呢,用白话岂不是更方便这些识字之人的吗,要知道句读之学可是连治经大家有时也会犯难的。”

    “衙内此言极是,是我想岔了。”荣六郎听后茅塞顿开,又指出书稿中的一些符号赶忙问道,“这些符号是用于断句吗?圈和点本朝倒是有使用过,不过这一个镰刀加个点是何意?还有这蝌蚪样的,”

    “哦,这是标点符号,借鉴了竹简、说文解字与本朝使用的一些断句标识,然后改良了一下下。”赵明诚把书稿最后一页抽出来递给荣六郎,“这是我写的一个标点符号使用说明,昨天采薇问我之后,我新加的,到时候放牌记之后、正文之前。”

    经过几天的练字,赵明诚的书法水平已经初窥门径,写的字是有模有样,还能从各个字中看出不少书法名家的身影。

    荣六郎看明白标点符号后,再看书稿,发现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格外顺畅,再也不用细细揣摩应该到哪断句妥当,在他看来,这个标点符号可能对现在的书籍行业,会产生革命性质。

    门槛低了书就好读了,书好读了读书人就更多了,读书人一多书就更好卖了,荣六郎越想越兴奋。

    “衙内此举是大功德,书坊定当全力支持,”荣六郎理解了标点符号的作用,抛出了看书稿时的另一个问题,“初看书稿,我还以为是衙内写错了,再仔细一琢磨,我发现衙内的行文是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有违历来印书样式,这又是何意?”

    “古来读书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使用竹简自然顺理成章,方便。”赵明诚接过坊主递来的茶水,喝了一大口,继续道,“现在造纸业如此发达,书已经取代了竹简,我就尝试下新的行文方式,是不是更有利于,没别的意思。”

    “明白了,不过此种行文熟悉后,确实提速不少,以前我看这么小段内容起码是现在的两倍时间。”荣六郎解开了心里的疑惑,又回到印书的话题上,问道,“不知衙内对印刷有何要求,我们可以提供汴京最好的纸张与用墨,为表支持,只算你纸墨的成本费。”

    “纸张有竹、桑、藤、麻、苔等材质,皆各地上上之品。”荣六郎接着说道,“墨最好的是汴京的潘谷墨,其次有张孜、关珪等人之墨,都是上品好墨。”

    “这个坊主经验丰富,用哪家纸墨你决定吧,就一个要求,既不要太贵,也不要太便宜,重点是好用实惠。”赵明诚对这个着实不太懂,“还有,刻板时尽量别出现错别字,我之后有可能会加印的。”

    “衙内放心,我们荣家书铺就是凭借‘无错本’在汴京立足,断不会砸了自家招牌。”对于这点,荣六郎是无比的骄傲自信,这也算是他们荣家书铺的企业文化了。

    “印好后,不知是否可以在贵书铺里面寄卖?”赵明诚显然没有这个时间去卖书,他目前在太学还没有到可以一直请假的地步。

    “这个好说,本来本坊有旧例,每寄卖一册,多收三文。”荣六郎话锋一转,“不过,为表诚意,这三文我做主抹掉,希望衙内以后印书优先考虑我们荣家书铺。”

    “这个自然,每卷印三百册大概要多少银钱?”,赵明诚之后的计划还需要荣家书铺这样成熟的刻书坊,且这个优惠之后一定会让坊主后悔的,自己断没有拒绝的道理。

    “因为刻的册数越多相对越划算,工人的工钱、用纸用墨数量都需要完工才好统计,所以我们一般是先交定金,交货时再付清尾款。”荣六郎接着解释道,“备纸、备板、备墨要半天,刻板两天半,刷印与套色一天,装帧半天,四天半后带银子来验货就行。”

    “这么快?会不会有点赶,我不是很急的,可以慢慢印没关系!”赵明诚听见这时间,一脸的狐疑道。

    “我们书坊的刻印工都是经验丰富的,再经过我们历代荣家人改良的印刷工序,才能达到这种速度,衙内到时验货不满意我们可以重印!”

    剩下的比如去把刻本拿去国子监审核、向官府申请牌记等均不用赵明诚再操心,荣家书铺会派人全部搞定。

    赵公子谈好了相关事宜,从后院进到书铺内时,采薇正津津有味的看着一册《梦溪笔谈》。这本沈括的书可谓两宋时期的畅销书籍,经印不衰。

    虽然现在还早,但因为今天十五,大相国寺开放庙市(每逢朔望,逢八即开),所以书铺内看客并不少。

    书铺内还专门为不同种类的书籍划分了区域,方便客人选购,大体分为经史子集、科举程文、历法、医书、农书、蒙学读物以及杂书类。

    为了犒劳采薇这些天的辛苦,二人在书铺附近的一家蜀记面馆点了两碗大燠面,用瘦肉浇头,每碗十文,量大味美。

    赵明诚一向吃饭不讲斯文的,一会儿就已把整碗肉面连汤一起下肚了,采薇显然不好意思和哥哥一样粗鲁,吃的虽算不上慢条斯理,但也绝说不上快,不时还要整理下被风吹落的青丝。

    吃完的赵明诚倒也不显得无聊,周围几张桌子坐满了市井百姓,有点像广东的早茶,大家围在一起一边吃,一边闲聊家常与汴京城的八卦趣事。

    ps:因为书坊的繁荣,导致北宋出现很多编辑人才,各书坊以重金聘请各类编辑人才。如市民说唱之类,孔三传为著名编辑家。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孔三传在京城东京(开封)演唱自己编纂的诸宫调,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其人“多知古事,善书算、阴阳”,故时人称之为三传。其作品虽以小市民为对象,但每为士大夫所倾倒,闻名于当时。这就是最早分化出来从事民间文艺的编辑。此种专职编辑,约始于宋仁宗时代。

    pss:宋代刻书设肆出售,是真的非常赚钱。有些文章碑铭,刚刚完稿就被争相刻印、叫卖牟利;甚至很多当时的畅销书如《夷坚志》之类,作者写得很快、书坊刻印的非常快,卖的就更加快;如太学国子监和各州官学、书院,其刻书卖书盈利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