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百七十章 权衡利弊

    短短三年时间,这些当初以“白菜价”买入的股票,股价少则翻了一倍,多则翻了三倍,再加上短线投资的获利,谭炳亮现在手中掌握的所有现金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加起来差不多有40亿美元。

    当然,股票增值的功劳不能算到卡莉头上,但即便扣除这部分股票增值,傅松在美国的资产也翻了将近一倍。

    比如oT公司,自并购CA公司后,又陆续收购整合了七八家初创科技公司,oT去年一年的营业收入将近12亿美元,虽然还未上市,但参考同类型公司的市值,oT公司的估值至少60亿美元。

    鲍尔斯执掌的风险投资基金收益同样不错,他投的几家科技公司这两年陆续上市,其中就有今年年初刚上市的思科。

    此外,凯瑟琳和萧竹梅的KV公司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但代价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

    将美国的情况汇报完后,卡莉又道:“傅先生,以目前oT公司的发展势头,我觉得可以启动上市程序了。”

    “上市?”傅松不置可否,心里在反复权衡利弊。

    上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募资,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大型投资机构的认可、背书和支持,这对于即将发布的操作系统和硬件系统有不少好处。

    尽管傅松并没有将美国作为新系统的主要市场,但继承了原CA公司衣钵的oT公司却在美国拥有庞大的B端客户群,按照之前定下的计划,新系统发布前,oT公司要完成新系统平台的适配工作,等到新系统发布后逐步为老客户更新新系统。

    无论是适配工作还是老客户的更新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和资金,上市筹钱是最好的途径。

    但话又说回来,oT公司一旦上市,必然要允许外人进入董事会,这样一来,傅松就无法做到一言九鼎,而且oT公司要公开财报,受到证监会、股东的监管。

    不过傅松觉得这些都是些小麻烦,最大的麻烦却是,他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正大光明地通过离岸公司将oT公司的专利技术“买”走。

    他从来没将oT公司当作自己的嫡系,绝对不会像对待远望科技那样,自掏腰包补贴公司,他甚至早已做好了某一天被“强制”转让oT公司的心理准备。

    所以,一直以来他给oT公司的定位就是“技术研发中心”,顺便再赚些“小目标”花,但收购都快两年时间了,他不仅没从oT公司拿走一分钱,如果以后不能“买”技术,他还玩个屁!

    当然,正大光明地买不行,偷偷摸摸地“买”还是没问题的,甚至不用咨询法律顾问,他自己都能想出好几套方案来规避其中的法律风险,但毕竟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

    所以,对傅松来说,oT公司上市有上市的好处,不上市也有不上市的好处,至于上市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他一时之间还真想不透。

    好纠结啊!

    要不就不上市了吧?但如果不上市,那么资金问题必然将限制oT公司的迅速扩张,反正他绝对不会往oT公司里再投钱的。

    而已经到来的1990年代,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oT公司必须得搭上这趟快车。

    那么就上市?上市融资,oT就有充裕的资金推广新系统平台,扩大市场占有率,然后……,互联网泡沫!

    对,必须得上市!

    如果不借着互联网泡沫的机会狠狠赚上一大笔,简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卡莉见傅松沉默不语,忍不住道:“傅先生,oT公司的营收和利润状况都很健康,所以现在正是oT公司上市的好机会,资本市场会给出一个不错的估值。”

    傅松抬头扫了众人一眼,谭炳亮、郑坤、鲍尔斯三个人都面无表情,反正oT公司上市与否跟他们三个没多大关系,所以他们三个自然乐得置身事外。

    他很清楚,在场的几个人中,只有卡莉和安德列夫是最盼着oT公司上市的。

    卡莉虽然头顶着CEo的帽子,但实际上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甚至她这个CEo还不如安德列夫呢。

    安德列夫持有oT公司不到1%的股份,凭借这不到1%的股份,他位列oT公司第三大股东,第二大股东是持4.6%股份的彼得菲。

    尽管卡莉对自己目前的薪水很满意,比在ATT公司时翻了十几倍,但没人会嫌钱多,oT公司不上市,她手中握着的oT公司期权协议就是废纸一张,财富如果无法变现,那还能叫财富吗?

    傅松的目光最后落在安德列夫身上,“安德列夫先生,你缺钱吗?”

    安德列夫尴尬地笑笑:“Boss,上个月我看中了长岛的一座海景别墅,价格有点稍微超出了我的预算。”

    傅松见他就差把老子很缺钱写在脸上了,有些无奈道:“看来大家都挺缺钱的,既然如此,那卡莉你回美国后就开始筹划oT的上市事宜吧。”

    卡莉跟安德列夫对视一眼,激动道:“好的,傅先生。”

    他俩都是大忙人,这次能抽出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不远万里来中国,其实主要就是为了说服傅松同意oT公司上市。

    现在目的达到了,他俩都觉得不虚此行,尤其是安德列夫,仿佛看到了长岛的豪华大别墅正在向自己招手。

    傅松转头问郑坤:“老郑,这几天考察有什么感想?有没有投资的打算?”

    郑坤道:“如果保税区真能建起来,我打算在保税区投资一个镍铬电池厂和锂离子电池厂。”

    傅松问道:“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和成本问题都解决了?”

    “摩托罗拉已经向我们下了10万只锂离子电池的订单,用在它们的移动电话上。”

    郑坤脸上露出一丝得意,因为摩托罗拉既然敢下订单,那就说明自己的电池已经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和背书,这可比自己打广告的效果都好使!

    而且他也有得意的资格,从第一次见面就被傅松忽悠得辞职下海创业,花了几千万美元,熬了几百个通宵,做了上万次的实验,用了两年多时间,他和他的研发团队不仅解决了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问题,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把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