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了,却感受不到一丝暖意。
沐城的冬天比江城冷得多,但这是两种不一样的冷。
江城的冬天又湿又冷,最重要的是还没有暖气,作为一个从小习惯了冬天有暖气的北方人,她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湿冷。
所以,大学毕业后她无论如何都要回到北方,工作地点的第一选择当然是首都了,其次是沐城,至于北方的其他城市,都不在她考虑范围内。
如果首都和沐城都不行,那她就去深圳。
傅家就在旁边,隔了几栋小楼,抬抬脚就到了。
给她开门的不是傅松,而是一个身穿职业套装的女人。
看着对方大冬天里穿着及膝的裙子,冯晔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冯小姐是吧?”初琳琳主动伸出手,“我是傅总的秘书,姓初,你叫我初秘书就行。”
冯晔一阵恍惚,过了几秒钟才反应过来那声冯小姐是在喊自己,连忙握手道:“初秘书你好。”
不知怎么回事,面对着初琳琳,冯晔莫名地感到一丝紧张,这让她很是不解,暗骂了一声没出息。
初琳琳微微一笑,往沙发那伸手:“冯小姐请坐。”
冯晔有些拘谨地坐下,转头找了一圈:“傅……,傅总呢?”
“傅总在楼上书房有要事处理,他交代了,让我来面试你。”初琳琳想到傅松所谓的交代,脸上不由露出了玩味的笑容。
“什么?面试?”冯晔愣住了,不是说好了来了解一下情况吗,怎么改成面试了?
初琳琳眉头微皱:“冯小姐不会以为跟傅总认识,就可以不经面试被录用吧?”
“不是……。”冯晔下意识地就要辩解。
“不是就好。”初琳琳跟在傅松身边久了,做事风格也越来越像傅松了,“喝点什么?”
“我不渴。”冯晔感觉到似乎哪里不对劲儿,但一时又想不通哪里不对劲儿。
初琳琳像是没听到一样,起身走到咖啡机旁,接了两杯咖啡,用托盘端过来,“冯小姐,放松点,咱们边喝边聊。”
冯晔木然地端起一杯,心里嘀咕,我才没紧张呢!
轻轻抿了一口,咦,味道不错,比她过去喝过的所有咖啡的味道都要好。
冯晔跟冯天放不一样,她喜欢喝咖啡,咖啡的好赖还是能分清的,这是什么咖啡?在哪买的?
仿佛能听到她的心声,初琳琳解释道:“这是拉瓦萨咖啡,傅总的夫人很喜欢喝,傅总特意托人从意大利买来的。”
冯晔差点把嘴里的咖啡喷出来,瞪圆了眼睛问:“这是进口货?”
初琳琳笑而不语,双腿交叉换了个姿势,问道:“听傅总说冯小姐是华中工学院的?”
冯晔连忙放下杯子,道:“是,不过不久前学校刚改名华中理工大学。”
初琳琳笑道:“不管是华中工学院还是华中理工大学,光看名字就知道你们学校是一座理工类大学,你是学新闻的?”
“是……。”冯晔这次回答的有些勉强,她又不傻,自然听得懂对方的潜台词,一所理工大学的新闻类专业学生,能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尽管她并不觉得自己的专业差,却不得不承认,跟人大、复旦这些学校相比,华中理工的新闻系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华中理工的新闻系刚成立四年,她是系里的第二批本科生。
“你英语怎么样?”
“还行吧。”冯晔不由自主地挺直腰板。
“你的毕业论文选题是什么?”初琳琳用英语问道。
冯晔顿时傻眼了,她虽然听懂了这个问题,但根本说不出来。
初琳琳心里微微叹气,其实她不想如此刁难冯晔,但傅总发话了,让自己给她个下马威。
唉,也不知道这丫头怎么得罪傅总了……
等了一会儿,见冯晔涨红了脸,初琳琳便道:“没关系,用中文说说。”
冯晔松了口气,但气势已失,自信心自然受了很大的影响,本来滚瓜烂熟的开题报告,她复述起来磕磕巴巴的,而且越紧张越磕巴,到最后又羞又急,眼圈都红了。
……
早在冯晔进门的时候,傅松就从书房里出来,站在门口探头看热闹,这时见冯晔被初琳琳折腾地快哭了,冷哼一声,不给你点颜色瞧瞧,你是不知道厉害!
感觉没必要再看下去了,便转身回了书房。
傅松虽然不再关注这边,但初琳琳仍一丝不苟地继续着他交代的任务。
“傅总的意思让你担任集团的新闻发言人,隶属于集团公关部,不过目前公关部还只是个空架子。”说到这,初琳琳微不可察地牵动嘴角,“以我对傅总的了解,他会把你放在发言人的位置上锻炼一段时间,视你的表现情况,很可能将公关部交给你。”
冯晔感觉有点懵,急忙摆手:“我不行,我哪干的来……。”
初琳琳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行不行你说的不算,我说的也不算,傅总说的也不算,事实说的算。你对企业的危机管理有什么想法?”
“危机管理?”冯晔又懵了,危机管理这是啥玩意儿,危机还能管理?
初琳琳对她的反应并不意外,解释道:“crisismanagement,国外也称之为危机沟通管理,crisismunicationmanagement。你是传播专业的,不应该不知道吧?”
冯晔茫然地摇着头,如果地上有条缝,她恨不得马上钻进去!
“国内可能接触的不多,但危机管理在国外却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比如英国迈克尔里杰斯特、美国的诺曼奥古斯丁、罗伯特希斯等等,都有不少研究成果,至于相关的实践更是多不胜数。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危机情况,像舆情危机、竞争对手的恶意中伤,甚至是上市公司股价发生变动,都需要由专人站出来应付。”
初琳琳原本也不懂这些的,但去年下半年,她在美国亲自参与了一场并购,又亲眼目睹了另一场规模更加庞大的并购,舆论战和危机管理贯穿了这两场并购的始终,甚至在正式宣布并购之前,舆论战早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