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章 平原坦克攻防

    更何况现代进攻部队,出发的时候本来就是拉成大间距,分散冲锋,密集火力只是在浪费资源,不如根据敌人的实际情况,地听雷达来随机应变发动炮击。

    而且就算炮弹正中信标,让激光装置失效的概率也只有50%而已,因为发光部件的原理,就是简单粗暴的大功率灯泡照射特殊金刚石形成特殊波长的“激光”,结构简单,又被高质量装甲包裹,就意味着稳定耐用。

    50%的损坏概率,主要就是锂电池被打坏掉,但就算炸毁破坏掉几万根,也没关系,因为战场上还有几亿根。成本低,可以反复回收利用,就让信标比炮弹还便宜……

    卫星大战场全息图像,信标如同星星燎原的火点般,从旁约人工河流前方1公里开始,点点蔓延燃烧,11点左右的时候,到了最前方20公里处。

    奈琪露娜跟踪监视的一个士兵,背上一背包50根信标,跟战友们坐在一辆有棚顶的卡车上……

    标准军用运兵卡车的车厢,上都有大扣环把手结构。士兵们坐在座位上的标准姿势是,左右双手穿过身后两侧过肩高的扣环把手,然后胳膊环抱扣回胸前,自动步枪被抱在怀中,双腿夹住。

    这粗铁金属扣环把手,就是“安全带”了,既可以把自己安全牢靠地固定在座位上,遇到紧急情况,一缩就可以快速脱离……卡车中间的座位,是相邻的两个士兵,你左胳膊跟我右胳膊共用一只有内径有45厘米宽的扣环。

    扣环突出车后壁45厘米的目的,除了提供更多空间让两个士兵都能勾住,不会嫌拥挤外,同时也是为了给士兵背包留足空间。同时只做半边屁股,身体前倾的坐姿,也是卡车上标准军资……完全坐实了长条櫈,会被卡车把五脏六腑都给颠出来不说,前倾半坐,也利于马上做出技战术动作冲出去。

    裘莉安对此发表的评论是——属于一种在真实战场上摸索出来的人性化设计……

    餐桌收拾干净,帝国时制已经到了5月18日8点90分,开会回来快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居然刷了那么多录像,但白莫邪还是不太想睡觉,还想看更多视频,因为刚刚看腻一段,总是马上会刷到新的感兴趣的内容……渐渐视频、全息影像是越开越多,现在整个室内方圆百米,全是各种录像跟全息画面了,甚至整个室内环境背景,都被直接投影替换成了1比144全息沙盘影像,看起来十分壮观。

    此时,白莫邪看的奈琪露娜录的,这段录像上的时间是9点多钟,显示的画面是,卡车一个甩尾急停,驾驶室里副驾驶位上的观察手隔着栏杆冲后面大喊。

    这辆运输车的小队长或者排长,不像是之前白玲玲跟随的那个,没有半站在车厢里大喊大叫,而是坐在背靠驾驶室的专属长官单人座位上。

    现在他突然受到卡车侧一个甩力,正死死抱着怀里的自动步枪缓着劲,听到耳后近距离的叫嚷声后,马上松开扣环,站起来掏出硬纸壳封皮内嵌指南针的地图……这种只有派发给前线指挥官的硬纸壳本子,其实只是个封皮,相当于小文件夹,里面的地图、书页、文件都可以随时跟换的。

    监视器附着在其旁边士兵的头盔正面,这大头兵正探头探脑瞅着他长官,所以监视器就有这小队长的详尽画面,只见他翻开的书页里夹的地图,跟那大校的一模一样,是这片26公里宽,38公里长的具体战场图……掏下夹在边缝里,半截手指长的铅笔,在地图一个勾画后,然后起身扫了一眼车厢内,由于周围每3秒就有一颗炮弹爆炸,所以刚一微伸要站直,马上就一缩。

    打的是反人员高爆弹,只要炮弹不正中车辆、近距离爆炸,卡车的加厚车板,还是能十分有效防御破片的,而六轮卡车的橡胶轮胎,那是可以嵌着弹片跑路的……

    车内的士兵们都没笑话他们长官缩头缩脑,因为现在大家都一样,到战场上后,什么事情都没有眼前自己的小命更重要。

    小队长想对士兵下令,但每一次开口,话就被附近的爆炸给逼了回去,显然他并不是会跟爆炸比嗓门的那种老兵,最后一拍身边最近一大兵的头盔,在他看向自己的时候,就贴着他的耳朵叫嚷出命令——

    “下去两个人插标记!前面反坦克坑!”

    大头兵点点头,抽手出来,躬立起身,自动步枪往身后一背,直接探手从身旁补给兵背包里抽出两根信标,直接从车侧板面翻滚下去。

    这时小队长又拍上另外一名士兵,一指已经在翻车的士兵,顶着爆炸嚷嚷道:“反坦克坑,你们两个,去!”

    这个士兵领命,也以同样的动作下了车——卡车车板高度别看有4、5米,但从最顶端到半截轮胎高的位置,都是粗铁栅栏、或者横杠栏,本来是用来外挂额外装甲的,后来发现主战坦克侧面都没有保护的意义,更何况卡车呢,就算有保护额外,该车毁人亡时还是会车毁人亡。

    但这种几乎全车焊一圈栅栏的设计,在卡车上依然保留了下来,除了用来针对性防御枪榴弹、单兵火箭筒直击外,主要功能就是给士兵一个能快速从侧面上下车的搭手处。

    监视器起飞,飞得就跟车厢内无数被不远处炮弹爆炸激波溅射起来的尘屑一样,虽然轨迹十分违反物理受力轨迹的,直角转折飞行黏到了下车的士兵头盔顶上……一如既往的,根本没人看到、捕捉、察觉到一颗诡异的尘块……

    小队长探头确认自己的战士松手落地了,马上砸了砸驾驶室车顶,卡车一直保持空转着的马达,顿时被离合器接上,一声轰鸣,轮胎原地卷飞无数泥块后,就脱缰般窜了出去。

    整个过程描述起来十分漫长,其实从停车到两个士兵翻下车,整个过程只花了35秒。

    运兵卡车就继续高速机动起来,虽然跑起来不比原地呆着会更安全,但运动起来起码会让人安心,一旦停下车来,就莫名感觉炮弹全冲自己来了,随时都可能被炸翻,停车的35秒,体感时间会比35年还要漫长——这是通过监视器捕获到的心率、脑电波图谱,经过健康系统心理分析后给出的一个说法。

    再说这两名落地的士兵,各自把两根信标插到防弹衣背后战术背带里,在轰隆隆、满天烟雾伸手只见五指的,地震着的泥泞黑焦土地上躬身,向他们队长最后所指的方向蹒跚前行,不一会儿就摸到了那个反坦克坑前——现在还处于旁约所控制的19公里范围内,所以这个反坦克坑,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己方设置的。

    艾米莉亚平原战场上的“标准”反坦克坑,一般是一个长12到15米、宽5米、深4米的长方形土坑,挖在堑壕正前方3到5米的地方,正对敌军冲锋路径,正好让坦克掉进去卡住,尤其是精密的炮管。

    当今第三代主战坦克,已经不是第一代,随便一个泥塘就能陷住的泥泞老虎了,只要保持60公里每小时的越野速度,能从沼泽地上“飞”过去,小于10米的沟壑直接跃过,掉直径9米的坑里,能原地转360度,找合适的角度冲上3米高的直角泥墙……

    坦克坑一般不会铺上伪装布、木板之后盖土,做成个伪装陷阱,因为实战的时候早就试过,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在大战场上这么做就是个笑话。

    首先最简单的道理,双方各种炮击、导弹互射,十有**都是落在阵前的,一轮过后,全部地雷、陷阱都会被炸出来,什么伪装都是自欺欺人,还不如大大方方摆出来,起到延缓敌人冲锋速度的作用。

    其次是装甲部队会有步兵伴随,有一堆眼睛在外面协同作战,陷阱很容易暴露,同时反地雷反陷阱,本身就是双方的标准战术规程,不说反地雷车前犁能轻松发现落穴,就说现在的运兵卡车,就算掉进坑里,人也不会有什么大碍,卡车也能轻易被拖出来。

    但堑壕里还是会准备3到5米长的木板,需要反攻时,掏出来搭个坡下去,再搭个坡上来。只不过一般反攻时都是绕着反坦克坑走,毕竟陷坑数量再多,也不会在阵前挖到密集挖满,那就是在挖交通壕了,陷坑一般是前后交错着挖坑,步兵冲锋时可以轻松绕过去。

    只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过去战争的进行,一般只用过个几十天,最初准备的搭脚踏板就会不翼而飞,不是被搭到堑壕头顶上,遮风挡雨挡炮弹溅射的泥土,就是被砍碎当柴火烧掉了——

    步兵们想要获得生火燃料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煤、柴火只有炊事班才有,而最前线连排,跟自己队伍里的后勤脱节是常有的事情,这个时候想要吃口热饭就得自己想办法了。

    到了冬季的时候,虽然大洋暖流让乌布利克群岛四季如春,但日照减少的节气,寒气、潮气还是十分要命的,这种时节任何木质物品都留不住,别说搭脚板,弹药箱都给你烧了,然后班长、排长问起来直接说被敌人炮击破坏掉了就完事……

    这些内容,白莫邪是都是卡妃小说知道的,对于堑壕生活的描写,十分真实,两米五深的沟渠,遇到大雨就变成水沟,抱着枪裹在泥巴里睡觉,天亮后泥巴干涸,人就变成了兵马俑一样,被封在了泥壳子里,从后来拍摄到的视屏,证实了小说里的描述,是一个当过兵的作者,十分令人动容。

    战争与爱情永恒的主题,这边书店里能租借到的情情爱爱小说,自然都是无法脱离这个时代背景的,前线小兵跟城市姑娘的爱情故事,属于大众喜闻乐见的情节。白莫邪社会调查,自然不是只看文献资料的,市井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报纸、广播、通俗小说,都是可以利用的途经。

    至于敌人步兵躲进反坦克坑里怎么办,近的往里面丢手榴弹、燃烧弹、毒气弹,远的用掷弹筒、枪榴弹,班排的迫击炮小组乃至火炮部队,都有预先记录反坦克坑坐标,不管是人还是坦克掉进坑里,只要接到命令就能把炮弹直接灌进去。

    现在先头部队要把己方的反坦克坑都给标记出来,虽然有地图坐标数字,炮击调校用是够了,但具体开车可不是一堆数字就够用,前方路况得看就地情况的。

    没有拜媞塔当代的卫星导航支持,不是未来时代外面星际世界的全息智能寻路,全是战争迷雾的混沌战场,不在实地给出确切的引导,后面第二阶段主战坦克冲不起来。

    主战坦克投入战场,就是正式决战开始的标志,主战坦克部队必须以最小的损失,最快的速度抵达战场的最前线,才能达成总体战略目标。

    跟数量庞大的其它装甲车辆不同,主战坦克每损失一辆,都是真实肉疼的损失,所以要尽可能避免在行进中遭炮击造成的损失。

    既然消耗完敌人的炮弹是不可能,那就只能靠速度、机动力,尽快越过敌人的火炮覆盖区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艾米莉亚平原上,旁约第二阶段行动开始,白莫邪依然肉身躺在观察基地,精神在银河系开会,时间差不多是在银河帝国时制5点75分左右。

    录像中旁约主力坦克集群启动,地面传导的震波完全不一样,凯联方面马上朝预设的坐标点进行炮击,同时加大了炮击频率跟密度,几乎到达每10厘米一发炮弹,一小时打出一亿发的程度。

    不是这个密度的火力,根本对厚顶的主战坦克没有伤害……

    拜媞塔的主战坦克,跟地球的外观上有极大的差异,看起来更加四四方方,炮塔更加突出,覆盖了整个车身上半部分,车体后半部分引擎、进气、排气部位也全部笼罩在炮塔厚甲之下。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