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们也没有时间去想这些了,因为这次考试太过不一般,不仅试卷中的考题不同寻常,就连时间也是严格把控的,做完第一部分题目后,已经过去了一刻多钟。
第二部分就是诗歌了,根据给出的题目做出相应的诗词。
这也是方然根据唐朝这个时代背景所设立的考题。
在这时,科举考题也受唐诗的影响,经常出题让考生写诗,而书院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他们进士及第,他也是考虑了当下风气而出题。
而方然这场特别的考试也注定会受到许多人的关注,王博儒在他提出这场考试时,就开始全心全意的关注着这次事情的发展。
毕竟一旦成功,鸿运书院名声也会更上一层楼,这对书院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
自从方然进入书院后,书院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的,所以如果这次考试的提出者换成其他人,他其实是万万不会答应的,但他是不同的。
出于对方然的信任,王院长此次全程配合对方,在印刷试卷等方面他也出了不少力。
至于书院中的其他老师,听说这个消息以后也十分好奇,有些没课的早就等在房间外面,想看看热闹了。
考试的学生们却远远不知道这一切,时间已经过了大半,所有人都在抓耳挠腮的写最后一道题,也是整张试卷的第三部分。
这道题总算和他们学习的有所关联了,只是形式稍稍有些不同。
题目如下:
“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画,兹理何从?”
其意主要是:打仗必然会死人,杀人绝不是好事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最近边境多事,朝廷正在讨论征伐之事。如果能通过外交努力,实现罢战息兵,那是最好的。对此,你有什么好建议?
这道题,考的是军事加外交的问题,而且是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
这也是方然在看了王院长给的历年策论考题内容而想的,涉及具体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是十分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要你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
毕竟外交努力,与边境的藩虏罢战息兵,也是符合当下局势的。
而方然也没有太过为难他们,他知道现今的读书人虽然关心国家大事,但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他出这道策略主要还是为了考察学生们对国家军事和外交的关心和了解程度,并且也能从答案中看出考生处理国家大事的实际能力。
方然最不喜欢的就是纸上谈兵之人,所以他想要培养一些有真才实干的学生,这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时间到了,交卷吧。”六刻钟以后,考试时间结束。方然准时在学生们的鬼哭狼嚎中收卷,全然不顾他们一脸的可怜巴巴。
尤其是之前还放大话嘲讽方然的人,现在去看,他的脸色都青了,一脸呆滞的看向前方,活像是被狠狠折磨了一番似的。
其实也差不多,方然这些考题就是另外一种精神折磨,远比身体还要可怕许多。
和以前出的考题不同,方然的试卷几乎囊括了所有知识点,考生能够最大程度上知道自己所学效果。
但也就是这样,才让学生更加难以接受,平常学习好的就不提了。
对于那些浑水摸鱼的来说,活了十几二十年,头一次受到这么直接的打击,一时接受不了也是正常的。
尤其是对于甲班学生,他们都是些天之骄子,有的是家世出众、有的是才华惊人,无论如何,他们都是鸿运书院中顶尖的存在。
可这些琳琅满目的题目却打破了他们的骄傲,竟是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但他们还不知道,文学考试只是个开始,还打着让他们适应的念头,下午的算学考核才是真正的地狱。
方然收卷之后,又在众人失魂落魄之时宣布下午考算学,然后一点不管学生们的异样反应,神情和往常一般无二的走出大门。
初时,王博儒听到方然这个想法还很奇怪,文学考试他还能理解,可这算学就没必要了吧?
现在算学基本不受朝廷重视,考核也没太大意义。
方然对于这样的看法也已习以为常,他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说了一句,如果鸿运书院想要超过孔子学院,并且达到和三大官学同等地位,那这算学必不可少。
王博儒听了他的话,虽然有些怀疑,但因为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也就依了方然所说,只是另外加了一个条件——绝对不能影响学子们现今的成绩。
方然理所当然的答应了。
就这样,下午的算学考试在所有人的忐忑中来临。
拿到试卷以后,引入眼帘的依旧是一行大字“贞观元年十二月算学考试(一)”。
格局也大致和上午的文学考试相同,下方同样有一行小字:“本试卷共60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一个半时辰。一、计算题……”
这份卷子的第一部分,就是三十道计算题,无非就是一些加减乘除法,这些学生原本就有算术基础,这几日又跟着方然学了一些,这时候做起来倒也不难,就是比较麻烦和费脑子而已。
但计算题好不容易做完之后,还没来得及歇一口气,就看到紧接着的填空题。
这填空题稍微就难了一点……
等到了最后的应用题:赵家的甲乙两辆马车于上午辰时同时从家里出发采买,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
由于河上的桥正在修路,马车禁止通行,两马车下人需各自交换,然后按原路返回,此时已是未时。
甲车每小时行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两辆马车回到赵家后,总共行了多少千米?
这是什么鬼!
本书由飞卢小说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