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委会,林村长居然来找我闲聊,除了感谢我给村民带来的福利,也聊起了林家村和朱家老村的一些往事。
朱家老村据林村长所说说是明末时期,逃亡到福建的一支朱家皇室后裔在台湾郑成功扶持下所建。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崇祯皇帝心有余而力不足,君臣又不同心,内忧外患之下,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的时候,朱家皇室大部分被李自成和张献忠以及清廷所杀,但也有一部分朱家后人逃过一劫,有的隐姓埋名藏了起来,有的跟随郑成功逃到台湾。后来,清朝用明朝降将施琅攻克台湾,逃到台湾的朱家皇室也跟随郑氏一并投降了清朝。
而这位隐居在莆田的朱姓王爷却在天地会的拥戴下,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和清廷周旋了上百年之久。与朱家老村相隔不远的林家村其实就是天地会在福建的一个分舵,起到的是拱卫朱家老村的作用。
随着清朝的政权在中原日渐稳固,朱家后裔觉得反清复明的大业无望,也就安生下来,过起了隐居山林的平淡日子。
听了林村长的一番闲谈,我问林村长,以前住在朱家老村的那位明朝王爷是不是鲁王朱以海,林村长的回答却比较含糊。
据我所知:明代最后一代鲁王朱以海的于1959年的时候已经在金门被发现。在此墓发现之前,有关鲁王的资料,在清朝所修的《明史》是这样记载的:“郑成功将鲁王杀死后沉入了大海”。可是在这块碑文记载的则是:“鲁王抵达福建后,受到了郑成功的厚待,到其病逝,郑成功更是以皇室待遇将其安葬。”。对此,专家们表示这是清朝故意抹黑郑成功,取得打击郑成功的正当性。
那这位鲁王是何许人物呢?这位鲁王名叫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荒王朱檀的第九世孙,作为明朝的藩王,鲁王朱以海的封地在山东。但自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以身殉国后,就被迫一路南下逃到了浙江。
清兵攻陷南京后,张国维、钱肃乐等起兵浙东,拥鲁王在绍兴监国。可惜好景不长,清兵很快就攻陷了浙江,这位鲁王又一次被迫逃离,流亡海上,落脚舟山。顺治八年,清兵攻陷舟山,鲁王被迫逃到福建厦门,投靠郑成功。
虽然这位鲁王曾与郑成功所支持的隆武政权为敌,但最后,郑成功仍对朱以海以明朝宗室之礼相待,不仅厚待他,而且还安排他居住金门。
康熙元年,这位身处乱世,四处逃命的鲁王朱以海在金门岛上病逝了,结束了他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
我之所以认为朱家老村的创始人是鲁王朱以海,有自己的一番推断。
郑成功虽然优待鲁王,却一直不容他染指政务,因为郑氏父子当时拥戴的是唐王朱聿键,也就是南明政权的隆武帝。
后来郑氏父子反目,唐王被清军俘虏,绝食而亡。自那以后郑成功再没有拥戴过任何一个明代王族。
郑成功北伐金陵的时候,多次相约张煌言一起出兵。当时张煌言拥护鲁王在浙江沿海一带。鲁王朱以海同意出兵,那么张煌言就奉命出兵一起围攻金陵。进展很顺利,清军节节败退。但是,郑成功在围攻金陵的时候,居然被敌军假投降蒙蔽,造成按兵不动,围而不打。
张煌言曾劝郑成功不要相信金陵清军会投降,切莫贻误战机,应该速战速决。但是郑成功以为大局已定,清军一定会投降的。没有采纳张煌言的建议,结果顺治调兵遣将,清军反扑。郑成功大军腹背受敌,只好乘船撤退。
张煌言的大军没有船只,只好从陆地上撤退,居然被清军围追堵截,最后张煌言只身逃回浙江。此后,张煌言与鲁王再次逃到厦门,依附郑成功。郑成功对鲁王,只是每个月给猪肉和大米供给,并没有拥戴鲁王。
公元1661年,清军南下云南,永历帝朱由榔告急。这个时候,郑成功刚收复台湾,张煌言曾建议郑成功共同出兵福建,牵制云南的清兵,解云南燃眉之急。但是郑成功认为台湾刚收复,需要亲自镇守没有答应。后来,朱由榔兵败逃到缅甸被缅王捉住送给吴三桂,吴三桂杀死了永历帝。
此时,张煌言建议郑成功拥护鲁王朱以海称帝重振抗清局势。但是,郑成功最后还是拒绝了张煌言的建议。不久,鲁王朱以海病死,张煌言后来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将士兵解散回家,自己也归隐海岛,被部下出卖遇害。张煌言精忠报国,真是天地可鉴。而郑成功为何始终不愿意辅佐鲁王朱以海这或许是一个历史未解之谜。
所以我认为表面上郑成功优待鲁王,实则是将鲁王看管起来。直到后来,郑氏一族后人投降清朝,天地会的人才又将这位鲁王抬出来,统领反清复明的志士,继续反清复明。
当然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推断,真实情况是什么,已经永远的掩盖在历史的长河的泥沙之下。
至于为什么会在金门发现鲁王墓,我认为诈死的可能性比较大。
鲁王为什么要诈死?因为他诈死是有必要的。
永历帝一死,鲁王成为仅存的君主,其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毕竟他当过五年监国,东南沿海十余年抗清组织都是视他为旗帜,其权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东南沿海抗清组织得知永历遇难,就开始策划由他出面领导大局,尤其是他的部下张煌言。可鲁王的监国地位一直不被郑成功承认,这会儿郑氏内部正为争夺领导权闹得不可开交,没有心思立他为帝。既使有心思,也不会立他为帝。平白无故给自己弄一个顶头上司,从抗清大计看是必要的,可郑氏没意向这么办。后来他们仍尊永历的年号,而不是立一个宗室为帝,说明他们的想法就是要自己坐大,明朝只是他们利用的一面旗帜,没必要当真。因此,在郑氏地盘讨生活的明朝遗老遗小们不敢轻举妄动,张煌言的呼吁不管用。鲁王在郑氏地盘里,郑家不同意,就算鲁王强行称帝,无兵无饷,毫不济事不说,还多出一堆矛盾,怎么说都不划算。
在这种情况下,张煌言有没有可能派兵暗中接走鲁王呢?可能性是极大的。原先让鲁王呆在金门,在郑家军的势力范围里,清廷没办法捉拿他。可要是在张煌言军中呢?当时张家军力量单薄,围剿的清兵还是多出他们数倍,张煌言的压力已经非常大。要是鲁王再出现在张煌言军中,不用说清廷会放更多的兵力来对付这支浙东沿海的小部队,因为他们看重的是鲁王这个能号召天下的人。
可是,永历死后,天下再无与清廷对抗的旗帜,时间一久难免人心涣散,对抗清大业是十分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张煌言是不是会铤而走险呢?如果鲁王到了张煌言军中,亮出他的旗号号召天下,又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将永历死后不利影响扳回来,是值得一试。既然郑氏不立鲁王,张煌言给当时在厦门的遗老们写了大量书信陈术利害而得不到积极回应,作为矢志抗清的中坚,张煌言无奈之下完全可能出此下策。
当然鲁王一接过去,也不好一下就公开,最好是利用他暗中联系更多的抗清组织再亮出旗号来号召天下,这样比较保险些。
鲁王诈死,一可以让郑氏地盘免引来清廷重兵,保全这块最重要的抗清基地。接到张煌言军中,也不致于吸引大量清兵前来围剿,怎么说都是划算的。
鲁王诈死一说,还有几个佐证。
一,宁靖王朱术桂立《鲁王圹志》(就是墓志铭),说鲁王的丧礼比较草率,要按规矩来,还得报请永历帝,由永历帝定夺。可那时候永历帝死去大半年,东南沿海得知死讯也是八月间的事,为什么鲁王十一月死去他们还要请永历帝定夺,不是自欺欺人吗?他们就是要自欺欺人,让人以为他们还不知道永历已死,永历不死,鲁王在金门呆了二十年,有必要诈死吗?
二,张煌言艰苦卓绝抗清二十年都坚持下来,可在1664年却解散部队,自己带着少数几个人到一座无名小岛隐居。如果说鲁王真的死了,他觉得没有奔头,要解散部队,更可能在1663年。一个假设,就是他将鲁王接到军中,可鲁王却不愿出面,反而心灰意冷去做和尚(正如宝玉一样),因此他一直在努力做鲁王的思想工作,后来实在做不通,他才解散部队,去做一个隐士。
三,鲁王去世的11月,正是郑氏内部争斗最剧烈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张煌言接走鲁王最有利的时机。有一种说法,鲁王在金门,是被郑成功监视居住的。如果真的话,要接走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郑氏内部乱得最狠时才是最好的机会。
四,孝喘不是要命的病,鲁王在金门,郑成功一直按宗禄可以吃用,明朝亲王的宗禄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鲁王在金门过的是富足的日子,郑成功死后几个月,这项宗禄没有了,有资料说他就吃地瓜过日子,可见在金门时鲁王花钱是大手大脚的,不会委屈自己的,身子应该挺不错,在44岁壮年说没就没了,也挺可疑的。
所以我认为在金门发现的鲁王可能是个假墓,真正的鲁王其实一直都隐居在福建莆田的朱家老村,至于后来如何,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