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京师,会议室内。
“根据现有的卫星视频来看,秦岭山脉上空,被一股强大的气息包裹,而且这股气息,正在不断扩散,吞噬着无数的灵气,若是所料不差的话,很可能是白莽渡劫造成的!”
首长看着眼前的一众高层,开口说道。
“秦岭山脉上空的动静,着实太大了,不过我也曾从道家典藏,佛家典籍中观摩过,区区白莽,并不能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毛教授不容反驳道。
“毛教授,此言何意、要知道,这条白莽可是覆灭了整个第三军区的大妖!其实力多强,谁又能清楚!”
叶士心中激荡,秦岭的动静,着实过大了,他何尝不希望那动静不是白莽弄出来的,而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可目前为止,除了将这些事情归咎在白莽的身上,还能怎样、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此时的白莽,它的位置,在这个地方,是秦岭深处,也是乌云最为密集之处,而秦岭的半山腰,才是漩涡凝聚之地,很可能突破口就在这半山腰了!”
毛教授指着投影仪上的画面,那巨大的漩涡,依然深入人心,似乎它有着吞噬整个世界的胃口,从未停止。
“那你们说说,这秦岭的半山腰处,到底蕴含着什么秘密?”
首长面色平静,按照毛教授的分析,这半山腰处的漩涡,确实是让人不解,无法理解究竟是为何而来,又是怎么形成的,秦岭方圆千里的灵气,疯狂涌入,如此异象,绝非寻常之事。
王权摇了摇头道;“首长,这秦岭巨大无边,单单凭借半山腰处的那一点点的迹象,根本无法推断什么,依我看,我们最好的办法,还是等!”
“等?”
叶士狐疑道。
“没错,既然这半山腰处疯狂的吸收天地灵气,其内必定孕育了某个强大的生灵,以我们如今的实力,根本无法阻拦,反倒不如等它出来,看一看,这里究竟是什么!”
王权笃定道。
首长闻言,叹息一声,叶士微微点头,暗道:“想要阻止是肯定没有办法的,可若真的这样耗下去,若是里边出来的东西比白莽还要恐怖,那该如何是好!”
叶士和首长心有灵犀,凡事都要先考虑到三千六百种坏的方面,如果连坏的方面都不考虑清楚,准备好应对的策略,那如何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
“等吧,王先生说的没错,我们在这里推断的再多,也是无用,无论如何都要等到它出来,才能见分晓!”毛教授叹息一声,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自然是清楚的,可这也并不代表,他有什么好的办法。
终究,也只是一个凡人罢了。
......
秦岭山脉,半山腰处。
轰隆。
咔嚓。
轰隆。
哗啦啦。
一道道的惊雷,轰击在哪半山腰处。
电闪雷鸣,光芒交错,大雨瓢泼而下,整个秦岭,似乎经历了一番激战,鸡飞狗跳,满目疮痍。
“轰隆!”
一道天雷落下,只见秦岭半山腰处,飞出一枚印玺,那印玺上方雕刻盘旋着一条九爪玉龙,在印玺的下方,上书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当那印玺飞出之际,整个天地,风云大变,秦岭半山腰处的漩涡,消失的无影无踪,在也看不出半点,那吞噬无数灵气,霸绝寰宇,气吞山河的壮阔气势。
“砰!”
天雷和印玺一个交错,电光火石间,印玺上散发出无穷无尽的光芒,黄色的光辉,倒映着人族那亘古永存的气运。
“砰!”
又是一道天雷落下,印玺似乎得到了什么指引,并未强行出头,反而是向着半山腰处飞掠而去,漆黑的夜,在这秦岭之中,伸手不见五指。
电闪雷鸣之间,照亮了整个秦岭,印玺上散发的黄色的光晕,更是将四周点缀。
蓦然一看,只见一人,高举右手,头戴冠冕,身着黑色龙袍,一股霸绝寰宇的气息,气吞山河般,蔓延开来。
高举的右手,接住了印玺,霎时间,那追着印玺而来的惊雷,直接落在了秦始皇的头顶。
然而这时,秦始皇头上的冠冕,无限放大,近乎遮蔽了大半个秦岭山脉般,那天雷劈落后,只是带动的晃了晃冕帘,发出一阵阵玉石的碰撞声。
秦始皇抬头望去,空中的乌云,渐渐有了消散的迹象。
“朕的大秦,亡了!”
秦始皇第一时间便察觉到大秦帝国的覆灭,双手张开,抱着天地,秦始皇高喊一声,声震八荒,四海清平、
以秦岭为中心,前后不过片刻,声音已经传遍了整个华夏,甚至还在不断的扩散中。
华夏,京师,会议室内。
“秦始皇?”
“始皇帝?祖龙?”
“怎么可能会这样,秦始皇竟然复活了?”
“欧迈嘎的,这不科学,秦始皇不是葬在骊山大墓的嘛,怎么会在秦岭半山腰复活呢!”
“就是啊,这人绝对是冒充的!”
“根据史料记载,始皇帝就寝于骊山大墓是正常的,但世人都知道,骊山大墓修建多年,因为修建骊山大墓而死亡的人数,不知凡几,至于始皇帝最终就寝于何地,谁又亲眼见过?”
毛教授当即打断了众人的议论,接着说道:“秦人对秦岭山脉有着不可描述的喜爱,敬仰,始皇帝修建骊山大墓,最终就寝于秦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始皇帝复活了,我们还能如同对待秦琼将军那样的策略嘛?”
叶士开口道。
............................................................................
求收藏,求鲜花,求评价票!如果有打赏的话来一点点,新书起航还请大家多多支持!要是对剧情有什么见解的欢迎留言,作者君会择优而取的!
............................................................................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