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十一章 晕倒的芊芊

    岳银瓶的撒娇加硬拽,岳宁还是带着岳银瓶来到了长江边上,主要岳宁还是对疟疾不放在心上,因为毕竟有药可以医治,如果没有药可以医治,那么岳宁就是打死也不会带岳银瓶来长江边上。

    长江很美,江水温润如玉,碧波荡漾,清可见底。

    岳银瓶一看到江水,就忍不住光着小脚踩了下去,跟着看着岳宁大呼小叫的喊道:“三哥...你也过来呀,江水好凉。”

    “切...!”岳宁鄙视了岳银瓶一下,他才不会做这种小孩才做的行为。

    岳宁反而是看向了长江的美景,只见碧绿的长江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奔流向远方,早远处的峭壁上,还有一间上亭台楼阁,飞檐高翘,山中还有猿猴的叫声传来,正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所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真的是太美了。”岳宁发自内心的感叹一句。

    不过,一句刚刚感叹完,忽然,一位男子慢慢的走到了岳宁的身边,然后看着岳宁道:“请问您是大都督吗?”

    岳宁一愣,回身看着那位男子道:“我是岳宁,不过,你是怎么认出我的?”

    “真的是大都督,真的是大都督...大都督万岁,万岁,万万岁...小人周泽兴,刚刚在那里看到萧大人给大都督行李,此时我因为疫病渐好,所以来义务的给大家挑水。”

    岳宁看着周泽兴身边的两个水桶,露出一丝笑意道:“真的是辛苦了,这都应该怪我,因为太临时了,我没有办法做到尽善尽美。”

    “大都督何出此言,大都督菩萨心肠,将我们这些被异国抛弃的汉人解救回来,我们这群汉人一辈子都将记住大都督的好。

    别说仅仅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大都督让小的立即去死,小的也绝对不会皱半点眉头。”说完,周泽兴眼泪汪汪的看着岳宁道:“大都督不知,金国人从来没有将我们汉人当成人看,我们在金人的眼中连猪狗都不如,只有大都督,只有大都督呀!”

    跟着周泽兴眼泪不停的落下,这让岳宁也是连忙的安慰道:“现在你们不用担心了,你们回家了。”

    听着岳宁的话,周泽兴抬起头红着眼睛使劲的点头道:都督,我们回家了。”

    就在此时,让岳宁有点无语的是,打水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要到晚上做饭的时候了,水大量的需要,而这些打水的人看到周泽兴跪在岳宁的面前,也都带着疑惑来到周泽兴的面前,等知道岳宁就是大都督之后,那些打水的人都哭着跪了下来,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些话语都是这些百姓发自内心的喊声,所以喊的真切,哭的也是心酸,就连岳银瓶这个小家伙,看着大家哭泣的样子,也跟在后面哭了起来。

    岳宁连忙的让大家起来,而就在这个时候,晏芊芊也来到长江之边,看到这里哭泣声传来,晏芊芊也连忙的走了过来。

    就在晏芊芊抬头远看的时候,晏芊芊心中一惊,因为晏芊芊越看前面的那位身披铠甲的人越像自己的宁郎。

    这样晏芊芊激动不已,呼吸不由得急促了起来,此时的晏芊芊娇躯不停的抖动,全力的向着岳宁走了过来,只是就在晏芊芊就要走到岳宁身边的时候,忽然,萧何带着大队的岳家军过来了,因为担心岳宁有危险,所以岳家军直接将岳宁和百姓都隔了起来。

    岳宁在岳家军的保护下,不停和周围的百姓打着招呼,周围的百姓也激动的哭泣呐喊。

    这个时候,晏芊芊对着岳宁激动的喊道:“宁郎,宁郎,我是你的芊芊呀!”

    不过,可惜的是,岳宁却并没有看到对着自己大喊的晏芊芊,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且现场的声音也是很噪杂,所以岳宁并没有听到晏芊芊的声音。

    后面由于来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萧何将岳宁给护送到了别处安全的地方,看着自己的爱人越走越远,晏芊芊露出了伤心的眼泪,她无奈的放声大喊,可是遗憾的是,岳宁是真的听不到。

    “宁郎,宁郎...!”晏芊芊大颗大颗的眼泪落了下来,跟着因为情绪太激动摔倒了下去,好在周围人很多,见有人摔倒立即大喊医师。

    接着医师很快来了,将晏芊芊给扶回了自己的竹屋,吴妈看到自己的小姐晕了过去,都快急的哭起来了,好在医师告诉吴妈,晏芊芊只是情绪过于激动,所以才晕倒的,并不是瘟疫加重,所以不用担心,这样吴妈才安下心来,用心的继续照顾昏倒的晏芊芊。

    而这个时候,岳宁也被萧何带到了一间竹屋前,这是萧何办公的地方,跟着萧何笑着道:“都督...民心可用呀,这些人以后一定会记得都督的好的。”

    “是呀...其实我也没有做什么,这些人就愿意以命相谢,我真的也被感动了”岳宁点点头,不过,萧何这个时候却道:“那个都督...你真的不能再乱跑了,现在都知道你来了,如果你要是再乱跑的话,一定会被围住,倒时候,我们都不一定能救出你。”

    萧何的话,让岳宁笑了起来:“我知道...不过,大家都知道我来了,等下我还是要出下面,你和那些百姓们说一声,就说我晚饭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吃!”

    ...........................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