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我在南宋抢座城 第三十九章 晏芊芊

    “姓名...!”

    “我叫周泽成。”

    一个人还是一家人?”

    “家中七口人,父亲,母亲,哥哥,嫂子还有侄子和侄女。”

    “我看你好像没有生病呀,难道金国人也将没病的赶过来?”

    “不是的,我是担心我的父母和兄嫂还有侄女,所以自己要求过来的,他们就是我的家,没有了他们我的家也就没有了。

    我这个人不能没有家,所以我想着即使死,也死在一起吧。”

    微微的一个点头,书吏打扮的男子微微笑道:“你是有孝心的人是你的号码牌,你们一家都是轻度患者。

    可以住在里面,拿着这个七人号码牌可以去另外的地方领药,领生活物品和食物。”

    “谢谢...谢谢...!”周泽成感激的作揖。

    不过,书吏则是微笑的道:“不要谢我,这是大都督的恩典。”

    谢谢大都督,谢谢大都督...!”周泽成连忙再次道谢,跟着书吏点点头,周泽成欣喜的离开。

    上面的这一幕就是岳宁在长江边设置的安置所在忙碌的场景,在岳宁设置的安置所中会有书吏对瘟疫百姓进行登记。

    等瘟疫百姓登记完,就可以领到一枚号码牌,跟着就可以用这枚号码牌领取自己需要的资源,药品,生活用品,还有食物。

    而且食物还不是简单的,因为疟疾这种病,病重的时候不能吃,只能吃一些比较清淡的食物,但是等病快要好的时候,就必须要大补。

    所以岳宁为了这一百多万的瘟疫百姓,差点将临安城周围一百里内的鸡鸭鱼肉都给买绝了。

    等周泽成带着自己的父母和兄嫂侄女进入了一处竹屋,跟着周泽成又去领了生活物品和药,看了看日头已经到中午了,所以周泽成拿着那块号码牌又准备去领食物。

    本来周泽成认为食物也就是稀饭和馒头,不过,这已经让周泽成很感恩了,毕竟岳宁可以收留他们还给他们治病,这就已经是大恩了。

    但是让岳宁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递上了号码牌之后,站在里面的大师傅看了一眼道:“七口人十四个馒头,七碗稀饭,还有炖鸡一只。”

    “炖鸡...?”周泽成一个惊讶并惊慌的道:么会有炖鸡没有钱。”

    看着惊讶和惊慌的周泽成,那位大师傅笑了笑道:“炖鸡不要钱,你们家有两个老人和两个孩,他们都是轻度的患者,所以需要大补。

    炖鸡是大都督出钱给老人和小孩补身子的。

    大都督还说了抱歉,因为他没有办法让所有的轻度患者都吃上肉,所以只能先紧着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就只有先挺挺。”

    听到这里周泽成的眼泪就落了下来,他连忙的对着临安城一个下跪苦涩的喊道:“周泽成谢大都督赏,并周泽成再次对天盟誓,将永远忠诚大都督,此生愿为大都督效死。”

    说完,周泽成对着临安城方向连磕三个响头,这三个响头让那位大师傅微微的笑着轻声点头:“算你们有良心。”

    跟着就听那位大师傅对后面喊道:“小卫,拿一只炖鸡。”

    .........................

    天空忽然下起了雨,气温的突变,对疟疾患者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所以就在当晚,岳宁准备带着大量的被服前往长江边,希望可以给瘟疫百姓带去一丝温暖。

    而让岳宁无语的是,知道自己要出门的岳银瓶居然缠上了自己,说也要跟着岳宁去,这让岳宁微微的皱眉。

    说真的,岳宁不想自己的妹妹前往瘟疫地区,但是看着岳银瓶那不依不饶的样子,岳宁无奈只能带着岳银瓶一起走,好在岳银瓶乖乖的喝了七天的药,要不然,岳宁也不敢带岳银瓶前往瘟疫地区。

    只是岳宁不会知道,就在他准备前往瘟疫地区的时候,在瘟疫地区之中,有一位女孩正可怜的躺在竹床之上,而在女孩的身边只有一位年老的妇人在照顾。

    “小姐...我们真的是幸运呀,本来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可是谁知道,这里的大都督真的是好人呀,居然这样对待我们。”

    听着老妇人的声音,那位女孩咳嗽了两声道:“对了,吴妈,你知道这位大都督是谁吗?”

    “大都督是谁?”那位叫吴妈的妇人摇了摇头道:“这个真不知道,我只知道姓岳,好像是岳元帅的三儿子,其他的就一无所知的。”

    姓岳?”只见那位女孩的眼前一亮,不过随之又黯然了下来,跟着脑海中出现了岳宁的形象,女孩心中微微叹道:“匆匆一别,没有想到居然过了两年,宁大哥,都是我不好,给你的地址是错的,可是我也不知道,我的父亲居然投靠了金国。

    这样就没有脸再见到你,可是宁大哥,你可知道,芊芊真的真的很想你!”

    想着想着,晏芊芊的眼睛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原来这位就是岳宁怀中手帕的主人晏芊芊。

    两人相识可以说十分的据说戏剧性,如果不是岳宁,那么晏芊芊很可能会被土匪给逮到山上去做压寨夫人,幸亏岳宁在路边遇到了这个丫头,跟着将这个丫头给救了下来,两人一来二往就有了情意,只是这情意还没有开始,就无语的结束了!

    ............................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