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1章 历史的抉择

    两个时辰前,一匹快马冲入皇城甬道,信使举着一份密函马不停蹄的跑进内阁,将密信放在当班的太监手中,气喘吁吁的道:扇密院急报,请马上呈给陛下!

    太监望着西喘吁吁的信差,略微犹豫后,拿起密信转身就晚御书房跑去,这个店陛下正在用餐,明知惊扰圣驾可能会有严厉后果,但是误了大事那可是要命的。

    御书房内的赵光义正在与赵素月一起用餐,自从新政推行以来,历经磨难,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臣反对,御使跪谏,世家捣鬼,每一个都让他苦不堪言,夜不能寐。

    所幸他有赵钟庭,吴词浪这等良臣贤才,年关后,赵光义的心情一直不错,户部结算首次出现盈余,让他对于未来的变革更加充满信心。

    赵素月的心情一样很美丽,经过这次事情,她感觉自己与吴词浪之间的隔阂消除了,看到了彼此截然不同的一面,未来她很有信心将其拿下。

    就在此时,肖德海神色异常的走进御书房,将一份来自西北的密函递交到赵光义面前。

    大宋皇帝看见肖德海的神色,心中便是一突,这个老太监伴随他多年,是他的心腹,无论遇到怎么样的事情都能保持镇定,除非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了。

    赵光义展开密信浏览了一遍,虎躯一震,霍然起身,脸色也异常的难看。

    父皇,怎么了?赵素月忙将密信取过,只是看了开头,变立刻花容失色,震惊的瞪大了眼睛。

    书信中只有两个内容,天水郡世子归途遇袭,生死不明。

    第二条是,天水郡已经封锁了疆域,主动斩断了朝廷通往西北的所有关卡,大军云集,数万人正在疯狂的搜寻。

    种种迹象都表明,张为凶多吉少,否则这个张鸿儒不会如此疯狂。

    赵光义似有深意的望着赵素月,目光无比复杂。

    父皇,不是女儿做的。赵素月立刻摇头否认,父皇的眼神实在太锐利了,如有实质,充满了帝王的压迫感。

    重要的不是朕怎么想,而是你的行为让张鸿儒怎么想,如果他带头反叛,其他藩王必然争先效仿,西北边境不宁,朕的大计恐要毁于一旦。

    赵光义寒声道,这顿饭他已经吃不下,当务之急,是着急大臣商议对策,这件事情,可大可小。

    赵素月肚子坐在餐桌前,久久的没有回过神,她千算万算,都没有料到有人会对张为出手,这个被他刻意遗忘的夫君,存在感一直很低,自然关注不多。

    然而,西北的举动不得不让她冷静下来,分析其中的利弊。

    父皇之所以龙颜大怒,除了藩王带来的隐患,从而改变了稳定了格局,原本与世家扳手腕,不得不分心转向维稳,如此一来,就需要世家的支持,新政无疾而终。

    为了推行新政,朝廷付出巨大的精力,无数人夙兴夜寐,苦心谋划,吴词浪殚精竭虑,默默助攻,才有如今的局面,一路走来,刀光剑影,阴谋诡计,她见了无数次,胆大妄为的世家甚至打算把脏水泼到她的身上。

    谁能料到,张为的遇难让如火如荼的新政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不得不按下急刹车,之前努力付之东流。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她与吴词浪的事情,迟早有人会编写成书放到吴王张鸿儒的案台前,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无故卷入风波之内,涉险谋害天水郡世子,让边疆的十万铁骑如何想?

    成亲一年多依旧是完璧之身,怎么解释?

    她解释不了。

    世子返乡,作为儿媳的为何不同往?

    她也说不清楚。

    在大宋境内,敢对世子出手的山贼,如果背后没有朝廷的授意,说出去一样没有人相信。

    大家都很清楚,她与张为就是一场政治联姻,无论谁都很难单方面毁约,因此她才想出来借刀杀人,以此达到与吴词浪双宿双栖的目的,这个推论合情合理,难以辩驳。

    永和殿内乱成了一锅粥,前来商议的都是赵光义的心腹,有顺天府伊赵钟庭,礼部尚书袁冲名,当朝元老郝三光,还有退休在家办文华阁的李明扬等等。

    这些人都是单人某个职务的一把手,无论是政治眼界还是大宋的局势都有精准的把控,也是赵光义立足朝堂的真正班底。

    平日里,这些人或许会针锋相对,也会为了某个议题吵得面红耳赤,甚至一开始就站在不同派系的对立面,现在却汇聚一堂,讨论西北带来的影响。

    密信上措辞太模糊,张为世子下落不明究竟是死了还是始终,若是前者朝廷未来要面对的复杂局势恐怕会异常麻烦,若是后者,还有一丝希望。

    不管如何,从西北的动作来看,众人都一致做了最坏的打算,以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朝廷无力承受。

    尤其在这个节骨眼,是稳定局势,向世家妥协以此获得支持,还是两头作战,争取一个难以预料的未来?

    袁冲名拱手道:陛下,微臣以为,为万民计,应立刻下旨停止新政以此获得世家支持,大宋经不起内乱,北方蛮夷虎视眈眈,南唐态度不明,加之藩王又蠢蠢欲动,稳定首要的。

    郝三光也点了点头附和道:暂时搁置争议,日后在徐徐图之,未尝不是一个稳中求胜的办法。

    草民附议,兵灾历来是大忌,如果非要做个抉择,草民以为还是袁大人的提议较为稳妥。李明扬沉思后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赵光义明知他们说的没错,这是个稳妥的办法,搁置争议,先手术致命之处,只要子孙后代出现一个雄主,未尝没有崛起的机会。

    皇帝就是心里难受,这等于亲手推行的项目,不得不亲手扼杀,还要舔着笑脸对大宋的寄生虫赔不是,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同时,死气八赖的恳求让对方大人不记小人过,支持朝廷的难处,同舟共济。

    这是打自己的脸,情感上也是难以接受的,一旦妥协,只会被那些世家系的官员贻笑大方。

    这是一个历史的抉择,左边是万丈深渊,右边是沙漠大泽,怎么选都是错。

    赵光义带着希冀的光芒扭头望向一只沉默的赵钟庭,他是新政推行的中坚力量,可以说大部分都是他使的力,赵光义很想听听这位大臣的意见。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