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这就是新打造出来的自发火铳吗”

    “守拙园”,“槐花书屋”之中,王松手指微微颤抖,拿起了面前的一支黝黑的火铳。

    忠义军虽然已经造出了虎蹲炮,佛朗机炮,五六百斤的重炮也已经投入战场,但是,长久以来,王松一直没有大量发展更为简单一些的火铳。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一是初期的火铳,火绳枪缺陷太多,太麻烦,二是担心在女真人铁骑的快速攻击之下,火铳派不上用场。

    首先,火绳枪需要一段用醋煮过或土硝泡过的火绳。火绳点燃时很危险,稍不小心,火星就会点燃身上背着的弹带,引起爆炸伤及火铳手自己。同时,点燃的火绳在夜间很容易暴露自己,使得夜间偷袭几乎不可能。

    其二就是火绳枪操作非常复杂,射击过程非常复杂而缓慢。使用火绳枪有十几道工序。火铳手出战,要带上火铳、火绳、火药、弹丸等。

    战场上一旦交火,射手就要忙着开火、装弹、再开火,手脚要非常敏捷。最好的射手每分钟也只能打二三发弹。因此火枪手通常排成三排,第一排跪着,第二排半站立,第三排直立。

    虽然如此,但后世对方冲到火铳手面前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火铳手无法抵挡,所以必须和刀盾手、长枪手混编。

    还有就是,火绳枪受自然条件影响太大。雨天不能使用,火绳会湿;风大时不能使用,因为风会把火门上的火药吹走;射击时烟雾会阻挡己方军队的视线。

    最后一个就是精度差,有效射程近,只能射击百米内的目标。女真人的硬弓都能射七八十米,火铳的优势实在不大。

    也只有在守城的时候,用起来还稍微方便一些。在野战中,受困于北方阴冷恶劣的自然条件,实在是没有多大的优势。

    可是火铳是热冷兵器的分界线,总不能返璞归真,回石器时代吧!

    上说:“夷狄之所以畏中华,火器也”,也就是这火铳使人敬畏,没有理由不应用到军中。

    “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

    根据宋应星所述、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作工艺。虽然火铳的点火技术数次改良,但是铳体的打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

    枪管用熟铁打造,长约一米九,重约12斤,准星、照门都有,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二寸,托后七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别再托上,重三两,另有火绳。每次发射时装火药三钱,铅弹重三钱。口径13毫米,射程可达一百五十米左右。

    不过,给王松的第一感觉,就是火铳的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威力不够,不能洞穿重甲。

    历史上记载,南宋有了火绳枪,不过现在王松还没有看到半点传说中火枪的影子。倒是林天佑在自己的指引下,研制出了这时代的第一把自发火铳。

    “相公,这是你要的定装火药包。”

    王松接过林天佑递上来的圆柱形纸包,看了看,点头道:“试射过了吗?”

    “相公,试射过了,不过破甲的效果不行,也就是四五十米,怕是派不上用场。”

    林天佑有些忐忑不安。火铳的射程一直上不去,成了火铳量化生产的瓶颈,却一直无法克服。

    纸包定装火药,都是后世网上烂的不能再烂的梗。将定量的火药、弹丸用油纸包在一起。战场作战时,士卒用嘴咬开纸包,倒一部分火药到火门里,作为引药,纸包里剩下的火药和弹丸一起从火铳的口部塞入。

    使用这种定装火药子弹,使得士卒的装填程序简单、时间变短,还确保火铳射击的杀伤力。

    “这弹丸好做吗?”

    摸着一颗颗光滑的弹丸,王松皱着眉头问道,心里却想,这样的东西,六七十步,真的能破女真人的铁甲吗?

    “相公,弹丸容易做,铁模即可,大小也能做的一样。”

    林天佑拿起一把铳剑递上来,言道:“这种铳剑没有办法打成薄刃,只有打成现在这个样子。”

    王松接过铳剑,细细打量。这把40厘米左右、套筒型的棱柱形铳剑,其实就是后世的刺刀。鉴于目前的冶铁技术达不到,为了保证刺刀的强度,不至于在战场上折断,林天佑等人不得不造出了这种三棱形形状的刺刀。

    一把好的刺刀,不论是韧性还是强度,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林天佑选择这种铳剑,也是迫不得已。

    “天佑,按照你的描述,这破甲能力还是不足啊!”

    林天佑摇头道:“相公,若是要增加威力,恐怕要像火炮一样,增加药量、扩大内膛。只是如此一来,火铳难免笨重,战场上恐难持久。”

    王松点点头道:“你尽管去试,不但要适合士卒使用,不能太重,而且要威力加强,最少也要50步破甲,否则真就不如弓箭手了。”

    “咱们去靶场试试。”

    眼见为实。军国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王松还是决定到靶场上去,亲自观摩一下。

    靶场就在铁厂后部的一处空地,大约有后世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周围用围墙围了起来。每次试射时,周围都有专门的士卒把守,以策保密和安全。

    空地上有不少靶子,距离不一,看来林天佑等人平日没少过来试火铳。

    “天佑,我来亲自试试。”

    王松童心未泯,忽然起了兴趣。他阻止了就要上前试射火铳的林天佑,自己抓起一个放着定装子弹的皮袋,戴起装有面部护具的头盔,走上前去。

    王松拿起稍有些沉重的火铳,走到石灰撒成的白线前。他把火铳上的火门打开,从皮袋里取了一个纸包子弹,他用牙撕开纸弹一角,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味传入了口腔。

    他小心翼翼地往火门里倒了一些火药,然后关闭火门。他把火铳枪口朝上,然后将纸包内剩余的的火药和弹丸一起塞进了铳管里。

    他取下枪托上的通条,伸进铳管,把纸包捣实,将通条插回枪托,然后点燃了火绳。

    王松把火绳固定在火绳夹上。此时引药锅盖是关上的,所以他也不用担心火绳的火星引燃引药造成走火。再说,他还戴着护具呢。

    一切安排就绪,王松吹旺火绳,瞄准前方,扣动扳机,火绳落下,引药锅盖打开。引药点燃纸包子弹,火光耀眼,王松赶紧闭上了眼睛。

    “啪”的一声,一股白烟升起,弹丸打了出去。

    只是试射了一下,王松就额头冒汗,频频摇头,这程序也太复杂了些。

    他不顾炎热,又连续射击了几次,慢慢的变得熟练了起来。基本上,一分钟打个一到两次应该是没有问题。

    火铳的射程倒是没有问题,可以达到百步以上。只是这破甲能力,只有三四十步左右,才能打穿靶子上的铠甲。

    射的再远,不能破甲就没有任何用处。

    “天佑,现在这个火铳肯定不行!”

    王松摇摇头道:“前面的铳管太长了,装填弹药都不方便,必须截短,最少也是一小半。天佑,我要你做的是火枪,不是长矛,不能只看长度。”

    “另外就是……”

    王松捏了捏手里的铅丸,摇头道:“这样小的弹丸,破甲肯定十分困难。把它的重量加大,最起码增加一到两倍。增大铅丸的尺寸,增大用药量,火铳口径增大,这样才能更好的破甲。”

    16世纪的轻型火绳枪,重量在9斤左右,口径约为15毫米左右。而一杆16世纪的西班牙重型火绳枪,重量在15斤以上,口径为17.8-23毫米。这意味着轻型火绳枪发射14g重的铅弹,而重型火绳枪发射的铅弹可以达到56克以上。

    重型火绳枪可以击穿90米外的盔甲,杀死450米外的人或马。后世奥地利格拉茨军火库收藏的一只重型火绳枪,在装填14g重的火药后,发射38g重的铅弹,击穿了100米外2mm厚的钢靶。

    想起历史上,女真人攻无不可的铁浮屠、还有西夏人的铁鹞子。对付这些重装骑兵,若是没有强大的破甲能力,还不如使用长刀重斧。

    “标准的燧发枪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啊”

    仔细思索中,后世两种燧发枪的资料,浮现在了王松的脑海。

    步兵燧发枪口径20毫米,枪长156厘米,枪重11斤,弹丸重32克。

    骑兵燧发枪,口径17毫米,枪长121厘米,枪重9斤,弹丸重21克。

    相对于面前这把燧发枪、13毫米的口径,自己能想到的这两种火枪口径都达到了17和20毫米,百步左右破甲,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王松思考了一下,在两种火枪的尺寸规格换算了一下,在纸上写下来,然后道:“天佑,还是像前面咱们讨论的一样,火铳做两张尺寸,一种骑兵、一种步兵,大约就是这两种尺寸。”

    火绳枪到燧发枪、前膛枪,再到后膛枪、金属子弹……

    王松能够想起来的火枪发展历程,大概就是这样了。

    不过,火绳枪到燧发枪,技术上的难题,并不是很容易解决。

    击锤的钳口上夹了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个铁石。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燧石重重地砸在铁石上,冒出火星,落入火池。火药烧起来,直接进行射击。

    如此一来,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射击速度率和精度,士卒使用起来也简单方便。再加上成本低,便于大量生产,这样才能装备于军队。

    否则,若是一个月只能生产二三十支火枪,形成不了规模和排枪击毙,在战场上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王松也觉得有些遗憾。若是他早日在火枪上多投入一些,也许新的自发火枪已经应用到战场上了。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