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零二章改姓归杨

    完颜洪烈听到余者勿用随迁的圣旨,沉默良久,独自入宫求见。

    自完颜康登基之后,除却公事之外,完颜康从未与完颜洪烈私下会面。这位赵王殿下曾经数十次独自求见,完颜康一直以种种理由加以推拒。

    这一次,完颜洪烈尤其坚决,一直在宫门外静候。

    半日之后,完颜康最终还是宣完颜洪烈到上书房。

    “参见陛下!”

    “赵王免礼。”

    两人相对而视,完颜洪烈本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忽然不知从何说起。

    沉默良久之后,完颜康主动出声,打破尴尬“后日,我就要南下开封了。”

    完颜洪烈眼眶湿润“还会回来吗?”

    “会,只怕不会多……”

    完颜洪烈张嘴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如此再三才道“康儿……”

    完颜康默默将脸转到一旁。

    完颜洪烈缓缓道“康儿,你去到开封之后,恢复杨姓吧。”

    完颜康身子一震,看回完颜洪烈“什么?”

    完颜洪烈垂头道“我做了天大的错事,不求你能原谅。我跟三哥能保全富贵,已是你分外宅心仁厚,毕竟你不是完颜家的骨血!”

    完颜洪烈说到这里,声音哽咽起来,眼中也忍不住涌出泪水。他以手遮面拭去泪水,稍稍平复之后,才继续说“如今天下一统,你所创万世不灭之基业,不可再随我完颜氏,当早复杨姓,光宗耀祖……”

    说到这里,完颜洪烈刚刚收住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淌下来。

    良久之后,完颜康点了点头“好。”

    完颜洪烈起身告辞,走到门口时,完颜康忽然喊了一声“父王。”

    完颜洪烈欣然转过头“康儿!”

    完颜康走到他身旁,与他相拥良久“以后有机会,我会带定儿他们,回中都来看你。”

    完颜洪烈再也止不住,一时泪如雨下,不过这次,是喜极而泣。

    ……

    因为民众并不随迁,加上国务院早有安排调度,大金迁都之策从谷雨后三日正式宣布,到芒种前就已顺利迁至开封。

    开封原就是大金陪都,皇宫官邸基本上无需新建,在年后已经做了一番修缮。去岁南征时,开封作为大帅府处所,城中所存粮草充足,也省却了朝廷不少功夫。

    完颜康抵达开封,首先祭拜了天地,然后下旨宣布改姓归杨。

    康未出世时,家中遭逢大变,生父杨氏失踪,生母包氏临危,得蒙赵王搭救而幸免。尔后,赵王待康如己出,请名师授文武之道,方有康之今日。康既知出身,当复归杨姓,但赵王养育之恩,不可或忘。吾朝国号不改,完颜氏并为国姓,钦此!

    此诏一出,天下议论纷纷,反应不一。

    宋境百姓大多喜不自胜,原来咱们皇帝陛下是杨家后人,难怪如此英明神武,待南边百姓如此仁德。

    赵扩在扬州听闻此事,喜滋滋的对正妻杨桂枝道“这么说来,朕与圣上,还能攀个亲戚呢!”

    杨桂枝没好气的掐了赵扩一记“朕、朕、朕,这都多久了,还改不过口来,小心祸从口出。”

    推荐下,我最近在用的,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赵扩呵呵一笑“咱们大金,讲究依法治国,不以言获罪!”

    杨桂枝噗嗤一笑“咱们大金,咱们大金,你这改口倒是改的顺溜,要不赶明儿我去开封,认个堂兄弟去……”

    赵扩连连摆手“贤妻,朕、使不得,使不得。”

    金国文武重臣,尤其跟随完颜康的老人们,对此几乎毫无波澜。完颜康的身世,对于徐道胜等老臣子而言,并不算秘密。这位陛下姓完颜也好,姓杨也罢,总归还是他们独一无二的老大。

    完颜氏成千上万宗室之中,倒是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恶语不断。但完颜洪烈和完颜洪熙这两位大佬都没有任何表态,其余的虾兵蟹将就算吐吐槽,骂骂娘,又能翻起什么风浪呢!

    完颜康……杨康威望如日中天,些许非议连他一根汗毛都伤不了,更何况,这些非议还远在中都。

    杨铁心和包惜弱在迁都之前,就已被接到开封。完颜康下诏改姓归杨后,杨铁心被敬为太上皇,包惜弱被敬为太后。

    杨铁心特地拎了一坛老酒,强拉着儿子与他共醉一场。此后,这位太上皇和太后的生活依旧别无变化,每日在宫中逗弄几个孙儿孙女,笑声不断。

    一月之后,改姓归杨的热度已经渐渐淡去,无论官场还是民间,都少有人再议此事。

    杨康站在黄河堤岸上,指着河中滚滚波涛,正在给文武重臣、开封富户和农民代表科普黄河决堤之患。

    听闻皇帝说到,黄河如果依旧如此,开封将面临没顶之灾,众人不觉有些目瞪口呆。

    黄河河水黄浊,十余年前虽然决堤一回,但祸害并不太大。若是这番话是旁人说出,多半会被骂个狗血喷头。

    但这话是杨康亲口所说,却由不得众人不信。

    只是文武重臣怪异的眼神,分明表露了一个意思陛下,你都知道黄河水患如此严重,为何还要迁都到开封?

    杨康微微一笑“为君者,要勇于担当。依我来看,只需两策施行得当,治河便可见效。”

    徐道胜羽扇轻摇“可是上游固土,下游清沙两策。”

    杨康抚掌大笑“首相实乃我朝武侯也!”

    徐道胜以羽扇指向河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此河原名大河,并非今日模样。近千年来中上游砍伐过度,河水携带大量泥沙至此,才有今日之害。若要治河,上游固土,方是根本之策。”

    在迁都南下时,徐道胜见到河水如此黄浊,心中便有所思量。只是一到开封,这位陛下就折腾了一个改姓归杨出来,让他有些猝不及防,来不及推行治河之策。

    既然徐道胜这位首相大人与皇帝意见统一,其他人也不会跳出来唱反调,剩下的便是商议如何施行治河细则罢了。

    回到开封,君臣商议之后,上游固土之策,主要交由各地官府来实施。在开封以西黄河中上游各县、州、府,植树种草、固土治河的成效,将列为当地官员考核项目的重中之重。

    有道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考核评优争先,各地官员必会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来植树种草。当上游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之后,水土得以保持,不仅能减少黄河下游砂石的沉积,还能促进农业生产,可谓一举两得。

    下游清沙工作,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杨康定下一个规矩,往后每月初一,他带头前往黄河边,先祭拜天地,再亲自操舟上河打捞河沙一天。

    开封的大小官员统筹安排,每月一日,轮流前往黄河清沙。

    开封驻军,旬日择一天清沙。

    开封府所有成年居民,每月也需抽出一日清沙。

    君、臣、军、民齐齐上河清沙,工部也研发出几种清沙装备,以为辅助。这等简单的人力清沙活动,对于茫茫大河而言,似乎于事无补。但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滴石穿之下,随着上游植树种草见效,二十年后开封境内的黄河,一升河水的含沙量已不到迁都时的三分之一。而开封府河床的高度,不升反降。

    杨康传位之时,还将皇帝每月初一挖沙,列为为帝者的基本守则。开封定都百年后,黄河水复归清涟。

    当然,此乃后话。

    治河之策有条不紊的推行,秋收过后,杨康又与国务院商议,准备推出几项新政。

    各地义务教育,开始吸纳女童入学。

    科考鼓励女子报名,准许女子当官。

    在《革新法典》中,增补婚姻法。婚姻法中,明确以一夫一妻制为原则,妻子三年以上无所出者,男子可多娶一人。除此之外,有爵之人,享有特权。获县爵者可娶妻两人,获州爵者可娶三妻,获府爵者可娶四妻,皇位继承人同府爵,皇帝可娶妻五人。

    这几项新政的核心,都是提高女子地位。对于前两项,几乎无人有异议,女子能识字于国而言总是好事,而黄蓉等几位皇后参政效果颇佳,也证明了女子可以当官。

    但婚姻法这一项,除了事先通过气的徐道胜和公孙玉之外,满朝文武几乎齐声反对,苦苦劝谏皇帝收回成命。

    面对群臣汹汹之态,杨康躲到一旁,让黄蓉出来打对台,与群臣打嘴仗。

    反对派此法一出,岂非与天下男子为敌!

    黄蓉天下男子,能纳妾之家,不足两成。

    反对派三妻四妾,乃自古先例,人伦大事,不可废也!

    黄蓉黄帝之前,未闻三妻四妾之说,以舜帝之贵,不过二妃。

    反对派嫁娶之事,乃民之自由,国家不可强行干涉!

    黄蓉婚姻法新规,因其有利江山社稷,并非强行干涉嫁娶。

    反对派新法若施,只会导致江山动荡,如何有利社稷?

    黄蓉微微一笑“以我家相公的身板,还有些应付不过来,诸位大人,不知你们家中妻妾成群,如何不生怨念……”

    群臣顿时语塞。

    杨康及时站了出来,开始讲述起一夫多妻制的历史成因。一夫多妻制得以形成和稳固,主要是因为从春秋战国起,中国大地战乱不休,导致男性人口减少,男女比例失衡。

    他举了个例子,生男生女本是顺应天道,合乎阴阳,人数各占一半。因为战乱,导致国中男女比例为一比二时,一夫二妻就顺理成章。

    如今四海平定,即便有对外战事,以大金国力,今后也绝无大量战死男丁的风险。这样一来,原本男少女多的比例,就会逐渐改变。男少女多之局面,必然会慢慢回到男女各半的状况,这就是一夫一妻制的现实基础。

    群臣听完皇帝这番讲解,都明白了其中道理。确实如杨康所言,以大金的国力和种种国策,往后即便有战事,都只有大金吊打他国的份,绝无大败输亏的道理。

    可是,就是难以接受啊!

    娶了的妾氏,难道要休了不成?

    杨康对此早有预案法不溯及既往!

    婚姻法目前还是草案,在本法未正式实施之前,你就是娶一百房妻妾,都是你的本事。

    此话一出,文武众臣的想法立刻变成,咱们抓紧多娶几房妾氏。可等回到家中,细细一想,绝大多数官员都打消了突击娶妾的念头。

    娶妾容易,养家不易呢!

    以金国官员的俸禄,养家糊口绝无问题,七品官员的薪酬,养多一个妾氏也能做得到。可五品官想养两个妾氏,手头都不免有些吃紧。二品三品大员,若养三房妾氏,几乎就没多少余财了。

    哪个官员能娶上十房八房妾氏,那就等着监察院来查吧!

    咱们这些辛苦搏杀的武将、终日劳碌的官员,只能娶上一两房妾氏,凭什么那些商贾,能左拥右抱,享尽齐人之福。

    这么一想,满朝文武心气都顺了,反而觉着推行一夫一妻制是个好事。

    咱们该娶妻都娶了,该纳妾也纳了。往后的小兔崽子们,若要享齐人之福,那就得给国家卖命,自个挣个爵位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