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9章 造价几何? (求鲜花!)

    嬴政不止一次听周元描绘过,纸张出现之后的美好蓝图。

    可惜一直以来只是听周元在说,毕竟这是前所未有的事物,最初嬴政也不过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成了自然好,不成也无所谓。

    不过随着陆续,周元拿出各种半成品的纸张样品呈给他来观看,渐渐的,嬴政不由得改变了最初不太重视的想法,变得越来越上心。

    时不时的还会主动询问进度。

    可似纸张这种前所未有的事物,在它真正问世之前,充满了不确定,谁也不知道它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被真正创造出来,到最后到底能不能用来取代竹简。

    而今天等了这么长的时间,终于,周元向他汇报了纸张完成的好消息!

    嬴政知道,周元可不是无得放失的人,既然他会这么说了,那么显然这一次的纸张成品,一定是已经经过测试,完全足以取代竹简!

    得知这一切如何能够让他不激动?

    “陛下请看,这是最新的纸张,综合了以往所有半成品的优点,质地软硬适中,沾上墨水之后会很快干涸,不会被沁透。”

    一边介绍着这一版纸张的优点,周元上前一步,将早就准备好了一沓纸张,递给了嬴政。

    嬴政伸手接过,一入手,立即他就感觉到了这一次的纸张和以往版本的不同。

    这使他不由得对周元所说的话更多信了一分。

    随即他迫不及待的回到御案前,拿起之前用来批阅奏折的御笔,刷刷刷大笔一挥!

    几个简体的“纸”字,跃然而上。

    对于简体字,嬴政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现在不仅可以无障碍阅读所有的简体字,其中一半以上都已经可以做到书写无误。

    同时为了鼓励群臣使用简体字,在一开始时,对于使用简体字的官员,嬴政都会专门在奏折末尾加上一两句夸奖的话。

    次数多了之后,群臣为了在嬴政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哪怕本身不怎么会写简体字的大臣,在向嬴政递奏折前都会专门查字典,用简体字重新誊写一遍。

    如此一来,很快,被宋到秦宫的奏折基本上已经完全被简体字所取代,极少仔看到原来的旧字。

    因为长期使用竹简书写的缘故,嬴政的字写的十分方正,每一个字都是差不多大小。

    “哈哈哈,好!”

    看着纸上被他写出的几个字,字形精致优美,笔画不粗不细,和以往写着写着字就糊成一团的半成品纸张截然不同。

    他将自己写过的那张纸拿起,仔细打量着上面的字迹,短短片刻时间,上面的墨迹已然有了干涸的迹象。

    毫无疑问。

    这一次的纸张,在书写效果之上已然完全不下于竹简!

    “周爱卿,这纸张造价几何?产量可有限制?”

    确认了这纸张的书写效果,嬴政不由得将关注点放在了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

    纸张的造价!

    这纸张的确比竹简要轻便的多,更加易于存放,而且书写效果只在竹简之上,而丝毫不下于竹简,但是如果造价太过于高的话,比如像丝绸一样,那么就显然不是他所能接受的了。

    他仔细想了想,如果纸张的造价能够和竹简持平,不,稍微比竹简高一些,他也完全能接受!

    毕竟这纸张可比竹简要轻便太多了,就算贵一点也完全可以。

    不过周元的回答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回陛下,制造这纸张的主要材料都是破烂麻布和木头等等不值钱的东西,而且用料较少,工序也谈不上复杂,所以造价极低,每一百张纸的成本,大约才和一卷竹简相同,至于产量,只要材料足够,工匠数量足够,理论上没有上限。”

    “什么?一百张纸的造价才相当于一卷竹简?”

    听言之后嬴政彻底震惊了,满脸的不可思议。

    周元拿给他的纸张,篇幅大小要比竹简小了一些,但论书写量,最多两张纸就相当于一卷竹简了。

    但是论造价,竟然一百张纸才相当于一卷竹简?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纸张的造价仅仅只是只是竹简的五十分之一!

    “正是,虽然实际上可能会有所差距,但应该八九不离十。”

    周元如是的说道。

    关于纸张的造价,当然只是周元的一个粗略猜测,不过的确应该相差不远。

    从材料方面来说,烂麻布、木头等等肯定要比竹子便宜,而薄薄的一张纸,能用的材料十分有限,一百张纸用的材料加在一起,大约才和一卷竹简的分量相当吧。

    工序方面,造纸术的制造略复杂了点,但这个时代制造竹简也不仅仅只是把竹子串成串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修剪、浸泡、晾晒等等一系列的工序之后,才能真正制成一份合格的竹简。

    两相综合,相互抵消,就算有误差也差不了多少。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顿时嬴政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就算别的不说,单单造价这一方面,足足五十倍的差距,如果纸张能够普及,以后大秦朝廷的办公公文,著书编史等等之用,直接就能够缩减五十倍的成本!

    同时辐射向大秦天下,对整个大秦所有平民百姓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最直观的就是,许多原本买不起书的寒门,能够买的起书了!

    如此,不出二十年,整个大秦的读书人数量也将呈现几何倍的增长!

    这将为大秦带来多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