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百六十章 文化乃是国之根基

    黔县…

    从鄱阳到黔县的水路一下子变得湍急了许多。

    都说那黄河九曲十八弯,其实这样的景观若出现在江南之地,没有所谓的波澜壮阔之感,有的只是那种混乱的复杂之意。

    不过好在是江东人早就习惯了这样的路途。

    一路上易小天不止一次的向船夫发问:

    老丈,刚才船差点翻了,您真的没问题吗?

    客官放心就好了,老汉我在这水上过活了大半辈子,就算今日船真的翻了,老汉我也有把握将你们全都捞上岸!

    易小天相信带着斗笠的老丈是好心,才跟他们说出这么一段话。

    但是这句话的观感着实稀烂,不禁没有让他的紧张缓解,反倒让他怀疑,这老丈撑着长蒿在那山湾拐角时不时来一下刀片超车一般的骚操作,那是生怕他们的船翻不了啊——

    只是,一切正如这船夫所言,两日的时间,那无比复杂蜿蜒的水道,在对方对于船只精妙的把控之下,宛若无物,老丈准时准点将几人送到了黔县附近的码头之后,又无比潇洒的吼着号子,消失在众人的眼中。

    只留下了三人沿着江岸排排蹲好,强大的赵云、武艺高超的吕玲绮、还有自认为水性很好的易小天,没有一人真的抗住了这阵催吐的航道,这幅景致,说起来也是相当的稀罕了。

    不过,这都是后话。

    新都郡新设,领内处新都城外,当属黟县与歙县最为繁盛。

    只是跟寻常商镇的繁盛犹有不同。

    作为古来徽州六县的一部分,除开那典型的江南水乡之景外,黟县与歙县之间弥漫着的那种勤恳与急促的感觉都是相当浓烈的。

    是的——在黟县附近,除开那些世代为农,并且打定了务农之心的人家之外,只要对物质生活仍有追求的人家,多半会投入从商这一条道路。

    士农工商的传统观念,并未影响到这里的人们,反倒越是因为这样,越让这里的人们有了向往更好生活的念头——当然了,因为没有上升的渠道,求士不得,多半人家赚了钱后,还是会大量的购买土地,回归到务农的这条道路上来,但…做地主豪绅和做贫苦农户之间,大多数人,只会选择前者吧?

    易小天选定新都郡,包括新都郡下的黟县歙县为落脚点,当然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

    或者说,他正是看中了此地浓烈的从商氛围,才考虑在这里暂作停留。

    毕竟,一提起徽地,除了徽商之外,还有几样东西,在今后这片土地的历史之上,画下浓重的几笔,也让世人每当谈起这里,都不会避开这样的话题。

    宣纸、徽墨、歙砚。

    文房四宝中其三皆是出自于徽地。

    宣纸暂且不提,出自泾县,也就是宣州地区的上好纸张,对于当下因战乱纷飞,连那蔡侯纸都还未普及的天下,靠着无法成熟的技术,要克服诸如手工染蜡这样的难题,光是听一听就让易小天头大。

    但是徽墨歙砚这样的东西,自然就很是讨喜了。

    易小天此前借口与瞒爷说,让他以二乔的归宿,说服曹操修建铜雀台,二乔真要跟自己回到北方,愿不愿意见曹操这位老大爷先不说,铜雀台真正的意义,可不是肤浅的停驻美人之颜啊。

    文化——从来都是决定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朝代发展的根本——文化是笼统的说法,将其具体划分为士子与学识就好理解多了。

    士子以及包括天文历法,诗词歌赋在内的学识决定的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能否充分利用精英阶层的判断标准。

    人民在内,百姓安居乐业,当然是每一位头脑正常的统治者的追求。

    但一味的追求平稳,不求开拓,国家是没有未来的。

    因此,如何培养这样的底蕴:文化、人才、教育等等方面,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尽可能的将士族的根基保留在北方。

    士族门阀有这样那样的弊端,自汉末以来的门阀官场给士族的腐朽提供了最好的温床。

    但祈求在短时间内,以寒门出贵子为导向,来帮扶朝代国家的发展,这个是完全不现实的。

    士族多少年来的底蕴都印证着,当下唯有靠着他们才能够供出一大批足够国家使用的人才。

    至于如何杜绝这坏到根基之中的门阀政治,办法总是有的。

    留住文化,营造文化,提升文化,给士子以活跃的舞台,主动营建建安之风骨,以当下的情形来看,虽然后世那衣冠南渡的局面不太容易出现,但防患于未然是诸如瞒爷以及曹操这样的人必须去考量的。

    有句话易小天似乎没有说过:战争——从来不单单指兵戎相见,经济的碰撞也是战争,文化的封锁也是战争,唯有从全方面压制对手,才能够取得最完整的胜利,受到最小的冲击。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还有一句更黑暗的说法,易小天暂且不愿意去考虑,这样的事情就交于曹操等人去自己领悟了:对敌以暴所取之地,必绝其种族,亡其文化

    所有的这一切思考,如果落在实地,需要做的事情却是很基础的。

    徽墨歙砚,这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想想若是唯有北方才拥有制作更好的砚台,更好的墨块,更好的纸笔,有更多的文人雅客,其余地方连温饱与安全都成问题的话,到底选择去什么地方,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所以,易小天这次说是来考察当地情况,实际上已经想到了如何以经济生产的方式来对东吴进行制裁了。

    咳咳——

    所以先生,为何我们放着好好的平地不走,偏偏要走山路呢?

    看着一路都在出神的易小天,吕玲绮终于忍不住打断了他。

    喔…你说这个啊…哈哈,这山上的木头卖相很是不错,算是非常适合我们今后在江东做生意时,用作一切的基础。

    听到易小天这么说,吕玲绮表情复杂的看了他一眼,当然以为易小天是在说胡话。

    可一旁的赵云呢,却觉得易小天这句话说得无比诚恳。

    而事实就是,易小天真就是来找树的,以他的记忆为根本,要做徽墨,至少是有两种路数,但无论哪一种,其中的原材料都少不了某些特殊的树材。

    不过呢,也可能是冥冥之中天注定,易小天这无厘头的探山之行,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接下来一切的规划。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