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八十五章:初次上朝

    赵弘庆来到承德殿之前,垂帘听政的太后诸葛玲珑、左右丞相、长林王,都已经恭候多时。

    随着他坐在皇位之上,满朝文武,都开始高呼‘皇帝陛下万年’。

    声势宛若浪潮,一浪更比一浪强。

    他现在终于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普天之下的人,都希望能够做皇帝。

    在登基之时,有关前朝的一些遗留问题,比如官员之间的调度、外地封疆大吏的新派人手,恩科等等,大致都已经确定好了。

    所谓的官员调度,大抵就是,太宗时期任命的一些封疆大吏,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原来的位置上了。

    官员之间的调度,是势在必行的。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可不是简简单单说说而已。

    是要具体贯彻施行的。

    当然,九州各州郡的封疆大吏人员调度一事上,牵扯太大,必然会使天下官吏人心惶惶。

    自然而然的,很多人就开始为自己谋求生路。

    “朕知道,现在很多的官员,要么派了人,要么私自回京,都是想保住自己的位置。但是,根据锦衣卫的调查得知,很多地方官吏,都开始陆续出现了贪污的问题。

    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一个地方待久了,过够了安逸,不会居安思危了,这种事情,在朕这一朝,是要彻底杜绝的,所以,外官调度一事,就这样确定下来,谁有不同意见,说来听听。”

    赵渊正是知道了最近的一些消息,才将这件事情,拿到今天来与文武百官协商解决。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但是赵渊不是官,而是皇帝。

    他不能将三把火烧的太旺,不然,很容易就会被民间传成是暴君。

    自己刚刚初登大宝,实在是不能雷厉风行,有些事情,还是商量着来比较妥当。

    身为右相的萧玄武还未说话,礼部尚书耿怀江就已经针对此事,开始发表自己的不满,“陛下,此次官员调度,牵扯数量之多,古来罕见,必然会使人心惶惶,各地州郡,恐有不安情绪滋生。

    目下先皇刚刚葬入皇陵,九州各郡,还未得到安善稳妥,倘若这个时候,就对各州官吏,进行更改,只怕,会适得其反。微臣希望陛下能够多与诸位大臣,共同商讨此事,寻求一个完善方案,即使官员之间的调度问题,晚个几年,也不是什么坏事。”

    他的意思很明确。

    你才当上皇帝,如何做好这个皇帝,还需要文武百官去教一教。

    话外之意,赵渊自然是听出来了。

    他虽然恼怒,但是不动声色,向群臣问道“谁还有不同意见?”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都在商议此事。

    争执半晌,也没有不同声音出现。

    这在赵渊的意料之内,他看向萧玄武,说道“右相历经两朝,可谓根深蒂固,倒不如,说说看对此事的一些观点。”

    赵渊之所以要下定决心,对这些封疆大吏进行整顿,一是因为贪污,二是进行整顿的官员名单中,有八成以上,都是萧玄武提拔上来的。

    是萧党的核心成员。

    扳倒萧玄武,只有从瓦解内部成员开始。

    不然的话,必然会使天下人心调动。

    萧玄武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陛下,您还未进行及冠大礼,有些事情,根本就不清楚。古往今来,虽然是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旧制在,但是显然不适合今朝了。

    目前,我大魏领土,囊括九州山河,位居几千年来之最。如此大的国土面积,必然要让能人治理,倘若现在就将这些官员罢免,只怕,各州郡,会出问题。

    新任官员,不清楚当地民风民俗,是很容易就会出现一些岔子的。”

    他的意思也很明确了,想要罢免官员,根本就不行。

    你还没有行冠礼,不算是真正的帝王,不能做到只手遮天的程度。

    “萧丞相所言极是,不管,朕却有不同观点。如今盛世天下,倘若一昧瞻前顾后,如何将我人族,将我大魏,推向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

    朕有心励精图治,需要各位臣工的鼎力支持,倘若在罢免外官一事上,仍然选择犹犹豫豫,没有做大事的魄力,还何谈将我大魏推向一个崭新高度?

    所罢免的官员当中,有不少都是触犯了国法。正所谓,国以法治而兴盛,若罔顾国法,让这些贪官污吏,继续在任上胡作非为,就是对天下百姓的不负责任。

    朕虽然初登大宝,理应宽厚待人,但是,谁跟老百姓过不去,就是跟朕过不去,这些官吏,必须得到严惩!”

    赵渊强势反击。

    他虽然好说话,但绝对不是一个软弱的皇帝。

    文武百官听到他的话后,都是陷入了沉思。

    不愧是太上皇亲口夸赞的‘好太孙儿’,果然,不是什么善茬。

    现在不能叫太上皇了,应该称之为无上皇。

    大魏有这样的帝王在,要么走向极盛,要么走向衰微。

    “官员虽然贪污,但是正值皇位更迭之时,倘若雷厉风行,只怕会将事情适得其反,倒不如徐徐图之。”萧玄武咬紧牙关,不肯退让一步。

    普天之下的官员,哪有不贪的?

    他们所贪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而已。

    毕竟,太宗执政时期,吏治清明,也不是说说而已。

    可是,水至清则无鱼。

    吏治不可能清明到一条黑鱼都没有的程度。

    目前,罢免的官员,达到了三十余名。

    这在大魏的数万官吏之中,占比之占了很小一部分。

    算得上是吏治清明了。

    只不过,恰恰就是这很小一部分,却大都身居要职,掌握实权。

    他们,是萧玄武下野之时的依靠,不能就在这里葬送了前途。

    赵渊刚想说些什么,身后垂帘听政的太后就开口说话了,“萧丞相所言有理,皇帝,官员贪污,是该受到惩罚,但是,不应该是现在。

    目前,皇帝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要立即安抚四海,使天下稳定才对。至于这些官吏,非常时期,要非常对待,且容他们一些时刻吧,给予警告,不可再犯。”

    她的意思,是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是简简单单给个口头惩戒就好了。

    赵渊闻声一愣。

    母后怎么会帮着他们说话?

    就在他思索之间,大部分文官们均已经下跪,高呼,“太后英明,皇帝陛下圣明。”

    这纯粹是属于赶鸭子上架了,让赵渊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就在这颇为为难的时刻,一直闭着眼睛的摄政王赵弘吉,开口说话了,“现在天下安稳的很,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们,也都在等着,无上皇口中的‘好太孙’是否真的能够一个‘好’字。

    所以,越是在这种关键时刻,皇帝陛下应该越要去做一些能够证明自己贤能的事情,而惩治贪污的官吏,就是其中之一,这会让陛下的贤名传播,是好事,诸位大臣不该反对。”

    有了摄政王缓解这个尴尬点,赵渊开始反守为攻,“皇伯父说的对,朕不想只做一个口头皇帝,朕要为天下万民做一些事情。

    倘若你们是和这些官吏是一样的人,要阻止朕为天下百姓少做一些好事,那么朕倒也无话可说。

    不过,将来事情传了出去,说是六部文官,与皇帝作对,要保下那些贪官污吏,将来名声败坏,可就怨不得朕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