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个月转瞬而过,全面推广的第一批高产作物相继发芽。</p>
虽然比起第一次试种,钟粟已经没有那么兴奋,但一想到高产作物要在大宋全面推开,心中还是激动不已。</p>
一旦高产作物遍及大宋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困扰封建王朝多年的饥荒会被缓解很多。</p>
当然,指望高产作物彻底消灭贫穷,显然是不现实的。</p>
封建制度就那样,统治者永远是高高在上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来都是古代社会的常态。</p>
想要解决饥荒问题,前提是农民手里要有土地,失地农民就算有高产作物,照样没有任何办法。</p>
下一步,还要在土地上做点文章,至于到时候怎么做,还得看具体的情况。</p>
陈旉到各地知道种植了一番后,也算建立了一个联系网络。</p>
很快,各地高产作物种子发芽的情况开始陆续报送到了汴京大学。</p>
汴京大学有渠道,户部自然有更加成熟的渠道。</p>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这次户部上报朝廷的数据,居然和汴京大学得到的完全一致。</p>
地方对朝廷的各种汇报,不管是在大宋,还是在汉唐,多少都会有一些水分。</p>
原因其实很简单,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加上官员贪渎、亏空填补之类七七八八的情况,尤其是秋收、饥荒之类,上报时往往要适当搞点加减法。</p>
事实上,为了有所铺垫,在春耕时这种数据造假就开始了。</p>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钟粟力主推广的高产作物,虽然有数据可以参照,但只是参照,贸然上报往往会有很大的风险。</p>
再说,汴京大学也和各地都有联系,一旦穿帮,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p>
大宋耕地面积广大,虽说是全面推广,但由于种子的数量还是有限,所以仅仅种植了全部耕地的百分之一多一些。</p>
这个数据主要还是靠玉米撑起来的,比较玉米一粒就是一棵。</p>
按照现在的情况,这一年完全推广之后,到下一年,这些作物恐怕就可以普及大宋全境。</p>
毕竟是第一年推广,过于遥远的地方,运送种子实在困难,加上一些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所以才有了剩余。</p>
但钟粟一点儿也不担心,只要这一年收获后,大宋子民不会有人再对几种高产作物指手画脚。</p>
能吃饱肚子,谁不愿意种植?</p>
得到各地报送的赵佶喜不自胜,毕竟所有种植的耕地,仅仅有不到半成因为各种霜冻之类的特殊原因,出苗率差了些。</p>
但这已经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就算是种植千年的麦粟之类,每年都会因各种原因不出苗。</p>
激动之余的赵佶再次传召钟粟。</p>
延福宫,洋溢这赵佶的笑声,他甚至激动之下,挥笔写下了一首劝农诗。</p>
钟粟进门刚要见礼,赵佶招了招手,一副喜不自胜的样子。</p>
“高产作物九成五都出苗了,我大宋子民从此没有了饥馑之忧,钟卿来看看,我还学了一首劝农诗。”</p>
赵佶这时候激动得像个孩子,一国之君的威严早已荡然无存。</p>
“官家仁义广播天下,这才有高产作物应天时地利而生,恭喜官家贺喜官家。”</p>
在这种时候,钟粟可不敢居功自傲。</p>
虽说赵佶高兴,但必要的马屁是不能缺席的。</p>
“钟卿过谦了,如果要**,自然是钟卿首功,钟卿也不要着急,这作物才出苗,等到秋收之后,**行赏更为妥当一些。”</p>
钟粟一脸苦笑,赵佶这货怎么想的,自己可不是邀功请赏的。</p>
如果自己真是贪功的人,恐怕早就找过他无数次了。</p>
可每次来的时候,两人除了谈正事之外,更多地还是探讨一下人生,说说兄弟情义罢了,当然偶尔也会吃吃喝喝。</p>
当然,钟粟也能理解赵佶此时的心情,这是兴奋过头的表现。</p>
一百多年来,大宋饥民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老大难问题恐怕要在自己是手中解决了。</p>
想想之前的多任帝王,谁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谁没有在大宋民生问题上殚精竭虑,可收效真的太小了。</p>
赵佶虽然当皇帝的经验并不是很丰富,但他绝对不是傻子,所以自然明白高产作物的重大意义,更明白这家事情和以往的所有改革根本不能相提并论。</p>
改革意味着要割某些人的肉和韭菜,然后进行二次分赃,这样势必让那些割肉割韭菜的人心中不满,引发一些混乱在所难免。</p>
可钟粟这么做,猛然直接会让大宋无形中增加许多粮食,几乎就是无中生有的事情。</p>
粮食本来就是财富的一种,这种普惠性质的财富增加,谁能说出什么来?</p>
至于之前有些占有更多耕地的人,得到的实惠当然会更多。</p>
但那些耕地较少的人也不吃亏,原来的粮食不够吃,现在有了这几种作物,起码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问题,也这样也是不错的。</p>
这些情况,赵佶当然也想到了,所以他才会兴冲冲地叫来了钟粟,和他一起分享这份快乐。</p>
“官家这诗真是越写越好了,下臣钦佩之至。”</p>
钟粟心中雪亮,诗的水平如何姑且不论,这内容还是不错的。</p>
劝大家广种高产作物,正是钟粟盼望的,也是大宋目前需要的。</p>
这高产作物还有一样好处,是火器所不能比的,那就是对契丹、西夏、女真这些国家根本无需保密,他们就算想要,只能拿钱来买,想在西北大漠中种植出来,再怎么耐寒也不行。</p>
“朕要将此诗传谕天下,让大宋子民都知道,钟卿以为如何?”</p>
赵佶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好像这高产作物时自己培养出来的一样。</p>
“甚好甚好!官家应当如此,我大宋只要人人吃饱穿暖,往后哪怕是有蛮夷来犯,那也不担心,官家说对吧?”</p>
“那是自然的,只要衣食充足,不出十年,必定人丁兴旺,何惧边患。”</p>
赵佶说到这里的时候,眼中居然意外地有一丝杀气。</p>
这正是钟粟希望的结果,大宋的皇帝严重偏向食草类,太缺少血气了。</p>
赵佶这家伙尤其书生,现在居然有了一丝丝变化,也算是自己没有白努力。</p>
不过按照赵佶的想法,还是充满了人海战术的思想。</p>
钟粟可不这么看,在他的心目中,大宋好男儿绝对不是用来当炮灰的,必须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p>
做到这个,当然要依赖先进的武器装备,赵佶的思想,显然还需要继续改造。</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