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三十九章 科举还可以这么考

    赵佶的书画工作室开始正常营业。</p>

    太学和汴京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也进行了一个阶段。</p>

    虽然是坦诚交流,但国子监大概考虑到太学是大宋的根本,并没有让更多的博士和太学生去汴京大学。</p>

    可钟粟在这方面的做法恰恰相反,汴京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没命般地杀往太学。</p>

    周鼎昌都有些着急了,这汴京大学是怎么回事,是要准备攻占太学吗?</p>

    太学的条件是不错,但其实主要还是深厚的底蕴,别的方面还真不至于好到哪里去。</p>

    他虽然已经不担心钟粟会有什么过激的举动,但有些做法显然让他有些担心。</p>

    比如金三山被汴京大学派往太学讲学,太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感觉这些内容比枯燥的四书五经有趣多了。</p>

    哪怕是那些工学类的内容,也很受太学生的欢迎。</p>

    钟粟期望的结果正在慢慢地出现,太学也正在被一股独特的学风影响着。</p>

    少部分激进的太学生已经意识到,大宋的强大,可不仅仅是靠着读死书就能解决的。</p>

    学生逐渐开始以能够辅修一门工学课程作为一种时尚。</p>

    虽然这并没有什么实质作用,但时尚就是时尚,作用在其次,官家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p>

    太学和汴京大学热情如火地交流的同时,尉迟酒楼的生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p>

    这里已经逐渐成为了不少学生聚会的首选场所。</p>

    小然和苏婉婉也逐渐把登封模式搬了过来,尉迟酒楼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乐队。</p>

    这些学生在聚会吃饭的时候,还可以趁机欣赏一下乐队的表演,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消费趋势。</p>

    小然和苏婉婉也毫不停歇,开始在周边陆续建起一些小店,有些直接出租,有些派人直接经营。</p>

    汴京大学的外围,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商业区。</p>

    终于,汴京大学第三期工程也在大家的瞩目中完成。</p>

    大概也是借助了太学的效应,汴京大学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甚至突破了五百人。</p>

    钟粟推测,按照目前的发展水平,突破一千已经不是什么问题。</p>

    惠州的罗浮书院,学生的人数也达到了三百多人。</p>

    登封嵩阳分院比较是个县城,学生人数甚至不足两百。</p>

    三处加起来,已经有了一千学子。</p>

    钟粟也大概算了一笔账,太学有学生两三千人,大宋其他几家顶级书院,少则一千八百,多则也是几千人。</p>

    单单从数量上来看,自己已经做得非常好了。</p>

    其他的书院学生都是清一色的文化课,而自己书院开设的课程是非常丰富的。</p>

    这就意味着,只要认同他的理念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人数还会不断增长。</p>

    只要真正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一些大师级的人也是有可能的。</p>

    太学现在算是已经被拿下了,只要好好保持这种状态,大宋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也会有一定的调整。 bsp;   眼看秋闱降至,钟粟决定努力一把,哪怕能够稍微录取几个人,也是好的,最起码能够释放出一个信号。</p>

    这种大事,自然得去找赵煦商量,就算是赵煦,也未必敢一言而决。</p>

    “什么,理工科,博学鸿词科,博学鸿词科前朝倒是有过,可理工科我大宋从未有此科的设置,这又是为何?”</p>

    赵煦听完了钟粟的一番陈述,一脸的震惊。</p>

    “官家可否主要,我大宋因为此前的科考内容,很多考中的学子,写一首策论之类的,都没有问题。</p>

    可是如果让他们写个诏书制诰一类的东西,反倒比较费劲。”</p>

    钟粟说完,赵煦一脸疑惑。</p>

    他看着钟粟的眼神,一脸的难以置信。</p>

    “是这样的吗,我怎么没有听说过把诏书之类写错的情况。”</p>

    赵煦转念一想,好像有那么一点儿意思,自己大概还不是很了解情况。</p>

    由于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一变再变,现在还真缺少这种业务能力很强的人。</p>

    经义、策论之类的可是写起来一气呵成,原因很简单,偏科严重,大宋朝廷也是有责任的,但这种说法只能藏在心里。</p>

    钟粟心中暗骂,你当然没见过写错的诏书,错的能到你手里,那不是不想活了吗?</p>

    “官家,这可是我细细观察得来的结果,不会有问题的,你完全可以征询各位大臣的意见。”</p>

    “你的意思是说,博学鸿词科主要考虑这一方面的人才?”</p>

    赵煦突然发现,眼里高高在上的科举还可以这么录取。</p>

    “下臣正是这个意思,官家应该也发现了,我大宋现在能够写经义策论的人才其实已经足够多了。”</p>

    钟粟再次开始神棍,真正的博学鸿词科在唐朝就有过,宋朝开国以来并没有设立。</p>

    宋神宗一朝其实已经有人提起过,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始终没有实行,但各种弊病倒是已经显露出来。</p>

    钟粟现在一提醒,赵煦似乎想到了一些什么。</p>

    之前一直想着继承老爹宋神宗的改革,但实施起来难度超级的大。</p>

    改革不好干,但在科举上折腾一下应该不难吧,赵煦显然东西了。</p>

    可博学鸿词科倒是没问题,但理工科呢,这不是有点照顾钟粟吗,能这么干吗?会不会被兰台御史给骂死?</p>

    “那这个理工科……”</p>

    “官家,我大宋有工部,有将作监,有军器监,怎么可以没有理工科?</p>

    如果有一批专门的人来搞理工,总比从其他地方调派外行来干好吧?”</p>

    钟粟早有准备,他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p>

    这话怎么听怎么有道理啊,赵煦这时纠结无比,设置还是不设置,这是个问题。</p>

    “官家,其实这个理工科本来就不需要太多人,在人数上做一限制,也算是一次尝试,您说对吗?”</p>

    钟粟这时也有点着急,赵煦的决定就在一线之间,这时候一定要积极争取。</p>

    “也罢,此事我觉得可行,但还得听听大家的意见。”</p>

    钟粟本来觉得赵煦会就此答应,可没想到他始终没有下定决心。</p>

    也罢,他要征求意见,肯定要去问曾布和章淳这几个人,自己必须赶在前面,说服这几个人,事情就成了。</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