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1章 失之交臂

    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对等的战斗。

    陷泥河木桥边,当杨家军的人马从河堤下露出身形时,吴道义的一千三百余众就傻了眼。

    钢弩的弓弦发出嗡嗡的响声,一只只利箭带着破空的嘯声,攒入吴道义的大队人马之中;惨呼之声,此起彼伏。

    不到一柱香的功夫,吴道义的人马就崩溃了。

    一千三百余人,倒在地上的近四成,余下的近千人,便如受惊的鸟群,一下就炸开了。

    看着如无头苍蝇一般四下乱窜的手下,吴道义一脸的灰败。他跌坐在地上,无助的大声尖叫起来。

    只是,此时没有一个人来理会这个大将军,有人绕过他向来路狂奔,还有人粗鲁地喝一声“闪开”,用脚将他这个曾经威风八面的大将军踢的翻倒于地。

    无数双溢着臭气的大脚从吴道义身上趟过,没过多久,他就昏死过去。

    靠近沂河的一片树丛之中,暗伏着一支近两百人的队伍。

    这支队伍的两位首领,一人立身于一颗大树的身后,而另一人则攀爬在大树的枝杈上。

    “情况如何?”树下那人焦急地问道。

    “姐姐,用不着咱们出手了,范成进的手下都是些窝囊废,那杨小子的伏兵一起,他的队伍就崩了!”树上那人说着,就从树上出溜了下来。

    这俩人都是绝色的美人:从树上下来的那位,年纪方过二八,显得更加清纯一些;她们二人正是杨安安和段如意。

    杨安安听段如意这样一说,一直紧着的眉头就舒展开来。能不出手最好,她实在是怕见杨不苟,因为杨安安清楚的知道,只要那个人一出现在她的面前,她很有可能会守不住那份坚持,再次投入到他的怀抱里去。

    女人,被伤害了一次就够了,哪里又经得起二次伤害!

    杨安安的队伍悄然退出那片林子,下了沂河的堤岸。当他们的船队由上游的河汊口转入沭河后,一直隐身在一里外芦苇丛中的响马岭船队,才驶出了藏身之所。

    这只船队是刘永福领导的,一共六艘小船,不足二十人。他们大多是五旬左右的庄稼汉,其中只有刘永福的大儿子刘仁礼,是个中年人。

    刘仁礼在沂州的红祆军干了一年多,接到老爹要他回响马岭的信后,他鼓动了三十余名同庄的汉子一起逃离了沂州城。

    回到刘家庄,刘仁礼本意是要加入杨家军,但被老爹强行阻止。

    刘永福有自己的算盘:二儿子刘仁方刚过二十岁,年轻,又读过几年书,现在跟着杨不苟干,未来会有更好的前程;而大儿子刘仁礼已经三十五六了,读书不多,在军中厮混前程有限,不若留下以后继承家业。

    所以,刘仁方进了杨家军,成了杨不苟身边的书写机宜文字;而一心想从军的刘仁礼,只能无奈地留在刘家庄,辅佐老爹管理庄务。

    刘仁礼眼尖,出了陷泥河,就发现了埋伏在沂河岸边树丛中的这支队伍。起先他大惊失色,以为沂州城的范成进派了水军从水路来进攻响马岭;仔细观察了一会,他辨认出这是来自莒州磨旗山的人马。

    当过红祆军的刘仁礼知道:磨旗山的红祆军,与沂州和益都的红祆军大不相同。磨旗山的红祆军都是当年起家时的老人,讲究的是杀富济贫,从不扰民。而益都和沂州这边的,虽然也叫红祆军,但早就脱离了本色,成了见粮和见女人就抢的土匪。所以,磨旗山的红祆军与益都和沂州这边关系很僵。

    据说在半年前,磨旗山的人马也归益都管,但有一日双方发生了一次火拼,磨旗山那边挡不住益都和沂州的势力,便退到了莒州磨旗山上。如此一来,现在出现在沂河边的磨旗山人马,自然不会是沂州匪的援兵,反倒极有可能是准备在沂州匪身后捅刀子的。

    如此一想,刘仁礼便没有将这一情报传递给杨家军那边。只是他不知道,他错失了一个与杨不苟加深关系的机会。如果他把这一情报传递给了杨家军,杨不苟与杨安安之间,就很有可能不会经历后来的长时间分离。

    最终,沂州与响马岭的第一次交手,以沂州人马大败收场。

    主将吴道义被生擒,先锋贺狎司不知所踪,逃回沂州的匪兵不过百余人。

    战后,杨不苟履行诺言将刘老大放了,而刘老大带的那三百余人马,则按自愿原则处置。愿意跟着刘老大一起走的不过二十几人,剩下的有二百多人留在了响马岭,近百人自杨家军手中领了两天的口粮,四散去找生路去了。

    吴道义的手下死伤了五百多,有七百余人成了杨家军的俘虏。

    杨家军经过一番甄别,杀了包括吴道义在内的十几个作恶多端恶棍,又放了二百多品行不端和不愿再当兵的,如此一来,杨不苟此战自沂州红祆军中收纳了近八百人。

    此后半个多月时间,陆陆续续有从沂州城和各地投奔而来的好汉,加上本地自愿加入杨家军的青壮,杨家军迅速膨胀到了近万人;而所占据的地盘,也北扩到距沂州城不过五里路,西南深入到兰陵境内,南接郯城,东跨沂河到临沭。

    势力范围骤然的胀大,让杨不苟陷入人才奇缺的窘境,他不得不连轴转应对繁杂的各项事务。

    这就让他无比期盼,在临安时结识的陈宜生等人的到来。

    只是两天后,自江南西路、浙西和湖州传来的消息让杨不苟失望了,陈宜生、刘继业和陈示三人相继婉拒了杨不苟的邀请,而林则中据说隐入山乡,潜心学问,淡泊了声名。

    人才是奠定基业的根本,杨家军当前各方面的人才都奇缺,而民政人才的缺乏,最为突出;这使得杨不苟的事业,进入了一个瓶颈区。杨不苟在思考,要不要建立一个学校,来培养急需的人才。

    在杨不苟急着筹划建立学校时,自海路南下崖州的水军将领高小六回来了。他在黄河入海口换乘江船逆水而上,带回了杨家军急需的橡胶;当然,更重的是他带回来了俩个人,黄铮和曾经。

    黄铮和曾经的到来,让杨不苟一扫阴霾,心里亮堂了起来。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