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务实心中一突,不知皇帝忽然提及此事是何道理,只能谨慎回答:“是,算起来犬子抵达南疆应该已逾两月。”
“两个多月了啊……”朱翊钧连连点头,然后问道:“你那些留在南疆的亲信对他可还服帖?”
高务实心中一动,答道:“依臣所见,只要臣一日还在陛下身边,族中便不会有人质疑臣的决定,也不会有人对犬子有何唐突悖逆。”
朱翊钧果然听得哈哈一笑,道:“这么说,你们高家的族长是以官职论之,你现在便是新郑高氏之族长?”
高务实拱手道:“皇上英明,臣家数代深蒙皇恩,自然要以君统正宗统。”
这里稍微说明一下,在中国数千年的宗族社会时期,某家族“族长”的产生一般而言有三种方式:其一是自然生成;其二是推举产生;其三是官职最高者自动成为族长,即高务实此时所言:以君统正宗统。
所谓自然生成,比如你祖父生了五个儿子,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那么这个二十余人的家族之中,你祖父就是天然的族长。这是毫无疑问的,也不可能有什么争议。
自然生成族长的办法还有衍申制度,以新郑高氏为例,如果现在高家的族长是长房嫡子高务滋,那么这也是自然生成——即以血统论、嫡庶论、长子继承制论来确定族长。
换句话说,自然生成就是看老天爷“安排”了谁是该家族主支(或说大宗)的嫡长子,那么这个嫡长子如果祖、父已然去世,那他就必然是族长。
第二种是推举产生。这个好理解,也就是家族内部开会议事,在有资格成为族长的人之中选择一位成为族长。一般而言,这种情况发生在有资格成为族长的那几位候选人地位、财富、名望等“属性”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由于互相资格类似,又要避免家族分裂,所以只好采用推举的办法。
第三种情况就是按照官职来论。这种办法很简单,你在皇帝手底下当的官最大,那么你回到族中就是族长。这种情况有一个专用的说法,叫做“以君统正宗统”。
最迟在汉代时,这种产生族长的办法就很常见了。比如汉末四世三公的名门袁氏就是这样决定族长的:袁绍的上一辈有兄弟三人,年龄由大到小分别是袁成、袁逢、袁隗。
长子袁成早逝,官终左中郎将,剩下袁逢、袁隗兄弟,袁逢当时官大,为司空,因此是袁家族长。袁绍是袁逢庶子,母亲不过是袁逢的婢女,因此袁逢干脆将他过继给已经去世的大哥袁成。袁逢死后,袁隗便成了袁家族长,一直到被杀为止。
袁隗被杀之后,由于袁绍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不和,双方互相看不上,因此袁家在这段时间里理论上是没有族长的。不过到后来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考虑到袁绍实力强大,主动将“位三公上”的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己就任司空后,此时的袁家应该就以袁绍为族长了。
说到这里,似乎也可以有一种猜测:袁术僭越称帝,有可能也是不忿于自己的官位低于他眼中的奴婢之子。但他当时的实力就摆在那儿,和曹操的关系也不够好,指望在官位上压倒袁绍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嫉妒使我面目全非”,就干出了僭越称帝的蠢事——当然他的下场是咎由自取,本书无意为袁术翻案,只是探究一下他当时可能的心态。
说回正题,新郑高氏在产生族长一事上本身并没有什么“祖制”。上一代人之中,高拱无疑是官位最高的,但事实上直到长兄高捷去世,高拱才成了族长。
换句话说,一开始的时候高家族长是“自然生成”,到了高捷去世,又改成了“以君统正宗统”,没有延续“自然生成”——否则就应该是二哥高掇继任族长了,因为高拱行三。
但有意思的是,在高拱去世之后,高家的族长没有直接转到高务实身上——或许是因为当时高务实也还没有经制之官吧。
总之,那时候族长之位由高拱的四弟高才暂任(二哥高掇也已经去世),直到高才离世之时,高务实已经成了协理戎政兵部左侍郎,这才顺势成为新郑高氏的族长——此时高务实越过了自己的老爹高拣,而高家族长生成模式再次转回“以君统正宗统”。
此时朱翊钧听了高务实的话,颇为欢喜,笑道:“这倒也是正理。不过这倒让我想起一件事……高渊今年也十四了吧?听说他此前的西席可都是翰林学官,是不是该考虑让他回一趟新郑,拿个生员身份,或者去国子监拿个监生?”
朱翊钧忽然关心起高渊的功名问题,倒是让高务实有些意外。站在现实角度上来说,对于新郑高氏这样的门第,族中子弟的生员身份几乎是十拿九稳的——就算书读得再差,又有哪位县尊老爷在新郑做官时会不给高家子弟留点颜面?所以,什么时候去拿根本不重要。
对于新郑高氏这样的门第,族中子弟要追求功名也是追求举人以上,因为乡试这一级就不好光凭刷脸混资格了,因为举人对应的是做官的资格,秀才可不是。
当然了,若是高务实愿意亲自下场干预,要抬举族中某人一个功名,那就别说举人,哪怕进士也未必做不到——原历史上张居正就操作过嘛,还是直接操作成状元呢!
他高务实虽然不敢说“吾非相,乃摄也”,但以他目前在朝中和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而言,真要这样做,想必也出不了什么大事。更何况,会试出题虽然有一大堆制度约束,可以他在朝中的人脉,想要提前搞到题目有何难度?只要题目在手,他自己都能帮忙操刀写一篇状元级的程文来。只不过,高务实不会这样做罢了。
至于高渊的功名问题,高务实也没太在意。他蹙起眉头,面色迟疑地回答道:“皇上说到此事,臣还真有些踌躇……”
朱翊钧诧异道:“不过是考个生员而已,你还怕他考不过么,踌躇什么?”
“倒不是踌躇这个。”高务实苦笑道:“臣现在有爵位在身,犬子高渊又是嫡长子,按说便是南宁候应袭,所以臣也不知他是否应该去考功名。”
“哦,原来如此。”朱翊钧点了点头,也蹙起眉头来,沉吟道:“你有这样的犹豫倒也在情理之中。我朝名爵多出军功,因此有爵者皆武臣,武臣不必科举。但你却不同,按我此前诏谕,你是文臣封爵,只与前韩国公同,这就难办了。”
高务实回避不言,朱翊钧又问道:“李善长之长子尚了临安公主,想必他是没有考过科举的吧?”
“是。”高务实回答。
“当时我朝可曾开科取士?”朱翊钧又问。
高务实答:“先太祖皇帝开国前一年,发‘设文武二科取士’令,算起来就是开科取士了。若不算此令,则洪武三年又有诏,后于洪武四年正式开科取士。至于韩国公世子李祺尚临安公主,乃是洪武九年之事。”
“那就是说李祺并未参加科举。”朱翊钧点了点头,道:“也对,承袭爵位自有为官资格,又何必多此一举去考试呢?”
他好像说服了自己,摆摆手道:“那就这样吧,你家高渊就不必参加科举了,等他将来……呃,自然会有他的官做。”
将来什么?当然是将来高务实不在了,他高渊承袭爵位之后。不过皇帝话说了一半发现太不吉祥,赶紧掐断,咽了回去。
然而高务实却道:“皇上天恩浩荡,臣原该叩谢,但……臣以为还是考试为好。”
“这又是为何?”朱翊钧愕然一怔,然后见高务实面色严肃,忽地恍然大悟,一拍大腿:“哦,我明白了,你是担心将来高渊丢了文官身份,是吧?这一点你放心,你本就是文官封爵,是叙的文功,你儿子将来自然也除(任命为)文官……嗯,这件事朕找个机会下旨言明就好。”
“谢皇上。”高务实先规规矩矩谢恩,然后却又道:“不过此事恐怕要惹非议,臣还是觉得让他亲自参加科举才好。”
“有什么非议?”朱翊钧皱眉道:“你是担心这文官身份过于尊贵,天下文官都是考出来的,偏就你一家不必科举,因此会惹闲言碎语?”
“此其一。其二则是,此策并无祖制支持,若为臣一家破例,恐坏了祖宗法度。”
“呵,又坏了祖宗法度?祖宗也没料到后世还有文功得爵者,那又怎说?”朱翊钧摆手道:“此事你不必多虑。朝廷名器操之于君,君以臣功叙而授之。
若将来又有人能为我大明江山社稷施行大政,使朝廷二百年积弊为之一清,充盈久虚之府库,健壮积弱之武备,那他也可以文臣封爵,便如你今日这般。哼,只怕人才难得,岂忧天子吝爵?”
这番话说出来,高务实也很难找到推辞之言,只好苦着脸道:“皇上,这是架臣于火上烤也。”
“诶,话可不要乱说。”朱翊钧眨了眨眼,道:“这话可是曹阿瞒说的,怎么,你也要做魏武?”
高务实吓了一跳,连忙躬身下拜:“臣失言,臣岂敢。”
“你敢不敢朕不知道,但朕觉得你不会。”朱翊钧说着,忽然叹了口气,伸手把高务实扶了起来,道:“你与朕一同长大,朕知道你的为人,不会怀疑你有那等心思。不过……朕日前听了高渊在南疆的做派,要说不担心,那就是骗你了。”
高务实心中大吃一惊,不知道皇帝听了什么回报——有报告不奇怪,当年锦衣卫就打探到自己在安南的一些事,现在自己在南疆的实力已经比当年强大不知多少,锦衣卫除非全是死人,否则不可能不加以打听。
“臣近日忙于救灾诸事,却不知犬子在南疆做了什么悖逆之事,竟惹得皇上忧心?”
“悖逆倒是谈不上的,甚至应该说他办的几件事都挺不错。”朱翊钧微微挑眉,摇头道:“只是从他展现出的个性而言……你给他取的这个名,多少有些南辕北辙了。”
取的名和个性南辕北辙?高务实不由怔了一怔,暗忖:渊,原指回旋之水,现在多指深潭,我为其取名“渊”,本意只是纪念与芷汀的过往,但皇上并不知道。
那么,皇上此时应该是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恐怕会以为这“渊”字不过是我希望渊儿沉静多思,一心向学。而他特指个性,那就是说……说渊儿做事并不“沉静”?
是了,定是如此。不沉静,意味着莽撞、刚烈,而以这样的性格,将来若是继承了我留给他的强大力量,站在皇帝的角度而言的确就是一种威胁了。只不过,渊儿近来到底做了什么,会让皇帝如此认为呢?
即便是高务实,此时也难免背生冷汗,但他近来的确没怎么关心救灾之外的事,还真不清楚高渊在南疆干了些什么,因此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朱翊钧一直观察着高务实的神情,见他错愕中有些不知所措,也就明白自己这位发小的确尚不知情,于是把语气放缓,安慰道:“你也不必担心,我刚才说了,他手头的事还是做得不错的……
唔,想必你府中必有详情报告呈上,只是你近来没空去看。那这样吧,你今日回去自己看看,我这里就不多说了。”然后顿了一顿,忽然又哈哈一笑,打趣道:“我的儿子都还指望你将来好好教导呢,你自己的儿子我也不担心你教不好。”
这话听得高务实更是冷汗涔涔,小心翼翼道:“皇上谬赞了,臣这就告退,回府看看这逆子做了什么好事。”
“都说了事做得不错,你怎么就骂上了。”朱翊钧走近他跟前,伸出双手在高务实两肩拍了拍,道:“你看过之后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去吧。”
“臣遵旨。臣告退。”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御剑飞蓬重楼”、“初次登录”、“romson”、“o尚书令”、“潇洒的pig”、“swhy81”的月票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书友20170107012220447”的18张月票;书友“Lilin00”18张月票;书友“单骑照碧心”的14张月票;书友“商人1”的9张月票,谢谢!
PS:下一章开始写南疆……这次“镜头转场”给我愁坏了,有点不好安排,原因看过本章应该能猜出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