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3章 即将退休的大桌(第二更)

    冯建东对老伴布置的任务也是很上心,第二天就去乡里木匠家里询问了一番,并且还把餐馆里所需桌子的大概尺寸报给木匠。

    乡里木匠根据尺寸进行了对比,结果他手上的一批桌子稍稍矮了一些。

    不过木匠也有他的办法,直接帮忙联系了临近镇上一家桌椅加工厂。巧合的是,那家工厂刚好有一批桌子,高矮和苏记的椅子能对上。

    但是遇到的问题是,桌椅工厂那批桌子是四方的方桌。

    冯建东干脆自己开车,带着木匠一起去了那家工厂,把那批桌子拍了照片,一起发给了老伴。

    发照片的时间,刚好是苏记最忙的时候,卢翠玲也顾不上看,因为要帮忙招呼客人。

    这两天,晚上来的客人没有多少增加,但是中午过来的客人却越来越多。

    显然因为苏记里都是大桌缘故,一些人还是不习惯和人拼桌点菜。但是中午过来吃个炒饭,吃一碗面条,尝一尝苏记各种浇头,很多人还是非常乐意。

    忙里偷闲,卢翠玲才抽空看了一眼手机。

    看到了手机上,老伴发过来的图片和信息。

    “找了大半天,没找到你们要的那种长桌,不过找到这种四方的桌子,你们看看可以吗?”

    卢翠玲看着手机上的照片,发现四方桌好像也挺不错的。

    虽然说不是长桌,但是通过老伴多角度拍摄,四方桌从照片上看起来,无论是颜色还是规格,还真的是听搭配苏记的。

    卢翠玲先是拿给了亲家公看一眼。

    “亲家公,你看看,这样的四方桌,你觉得怎么样?”

    苏锦荣坐在轮椅上,看了看卢翠玲捧在眼前的手机,仔细地看看照片上四方木桌。

    仔细这么一端详,苏锦荣还真是不得不说,照片上四方木桌还真挺不错。

    每一张桌子都是木质,虽然从照片上也看得出不是多好木料,但是桌面做得还是非常平常光滑,而且桌子拐角也都做得非常平滑。

    四方桌的桌角处,还有着镂空雕花,给朴素桌子平添几分古色古香美感。

    最关键的是,从颜色上来看,刚好能够配得上餐馆里的这些椅子。

    苏锦荣看了半天,最终点头说:“嗯,看着,挺合适。”

    卢翠玲听亲家公说合适,笑着说:“行啊,亲家公你觉得合适,我就让老冯给订下,然后找个时间让那边给直接送过来。”

    苏锦荣迟疑了一下说:“让,一帆,若曦,都看看。”

    卢翠玲点头:“对对,是要让若曦看看的,她如今是老板娘嘛,还是要她来拿主意的。”

    苏锦荣听着这话,也是笑了笑,对这位亲家母,他还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人都说婆媳或许是天生的冤家。

    但是苏锦荣看来,女儿的这位婆婆跟她,反倒更像是前世的母女。很多时候苏锦荣都觉得,女婿看着倒像是亲家母抱养的。

    不过女儿能有这样的婆婆,苏锦荣自然还是非常开心。

    卢翠玲等儿媳忙完,把手机拿给儿媳去看:“若曦啊,你看看,这个是你公公发过来的,他就只找到这种四方木桌,你觉得可以吗?”

    苏若曦也是认真看了一番,并且还专门和餐馆里椅子进行了一番比对。

    最终,苏若曦确定可以:“嗯,妈,我觉得可以,虽然都是四方桌,但我们到时候如果需要,可以把两张拼成一张去用的。”

    卢翠玲听到儿媳这话,立刻说:“你看看,我怎么没想到呢,真是太对了,可以拼起来坐的。”

    接着卢翠玲又说:“好,既然你和亲家公都觉得可以,那我就跟你公公说一声,让他把桌子定下来,直接订下18张好了,让那边这两天给送过来。”

    这个时候,苏若曦却说:“妈,如果爸那边数量足够的话,就干脆要20张吧。”

    卢翠玲想了想,觉得好像20张也确实可以,所以就点头说:“好,那我们就要20张。”

    随后,卢翠玲是直接出门去,打了电话给老伴,让他直接订好20张桌子。而且还在电话里认真嘱咐了一番:“一定要保证每张桌子的质量,那些歪瓜裂枣可不能要。”

    电话那边,冯建东自然是一再保证,一定会看着装车,监督好每一张桌子的质量。

    最后冯建东问了一句:“那我们什么时候给你们送过去啊?”

    卢翠玲想了想说:“你们周六送来,刚好周六儿子儿媳他们要休息一下,准备带若若小宝贝去郊游的。”

    冯建东听了哭笑不得地问:“你都说要带若若去郊游,你们都走了,到时候谁负责接收那些桌啊?难道我们还要在门口等你们回来吗?”

    卢翠玲想了想说:“不用的,到时候让儿子那个小徒弟帮忙守着餐馆等你们来。”

    想了想卢翠玲又说:“你来了之后,跟儿子徒弟小林一起,看着他们把桌子卸下来,顺便把餐馆里大桌也都给收拾一下,知道吗?”

    冯建东电话那边一阵无语,闹了半天你们带小孙女出去玩,把干活的事情都给我了。

    可是冯建东也不敢有任何怨言,也只能是答应下来:“好好,都听你的。”

    敲定了时间和具体事宜,卢翠玲跟老伴告别,也就挂断了电话,从外面回到了餐馆里。

    此时餐馆里倒是不算忙,刚好儿子也出来了,卢翠玲赶紧把事情跟儿子、儿媳还有亲家公都说了一遍。

    听到说要让公公过来看着人调换桌子,苏若曦迟疑了一下说:“妈,这样会不会太辛苦爸了?要不我们等调换好之后,再带若若他们一起去。”

    卢翠玲听了直接摆摆手说:“不用,让你爸守着就行了,我们带若若去玩,回来他们应该也就干完活了。”

    苏若曦还有些迟疑,但是她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是看向了一旁的丈夫。

    冯一帆见到妻子目光,立刻明白妻子的心意,笑着说:“这样吧,你们呢先带着孩子们去,我留下来,负责和爸一起,把餐馆布置好,然后我和爸一起赶过去找你们。”

    听儿子这样说,卢翠玲觉得也是个办法:“嗯,好,那就这么办,反正你爸肯定会开车过来。”

    苏若曦听了又问:“可是这样的话,那到时候去郊游,谁开溪溪爸爸借来的两辆车呢?”

    卢翠玲笑着说:“不是还有妈在吗?我来开一辆,让溪溪的爸爸妈妈分别开一辆就好啦,我们约定好去的地方,让一帆和他爸把餐馆布置好,过去找我们。”

    苏若曦觉得这个办法确实不错,可是又担心女儿不答应:“好是好,但不知道若若会不会答应呢?”

    冯一帆微笑说:“放心,若若肯定会答应,爷爷和爸爸是布置姥爷的餐馆嘛。”

    一家人这么商量着,又有客人进门来,直接便喊着点餐了:“老板,来一份牛杂面,再来一碟卤味拼盘,还要一个红烧狮子头。”

    冯一帆立刻答应着说:“好的,请找位置坐下来,马上就来。”

    随着苏记中午提供的小食越来越多,中午可以点的搭配炒饭和伊府面的种类也很丰盛,很自然吸引到周边好几个街区的食客前来。

    甚至这段时间,午餐时候的收益,比晚餐都要高出不少。

    这让冯一帆都忍不住在想,是不是晚餐干脆也提供炒饭还有面条和点菜一起?

    原本只有十张大桌的话,或许这样的想法不太可行,但如果是把大桌全部换成四方小桌。冯一帆觉得一切都变的可行了。

    很多国内的餐馆,通常会把更加专业的烧菜,和那种炒饭以及面条给相互分开来做。

    就像是苏记,一直都是中午提供炒饭和面条这样的快捷小食,然后晚上主营就变成炒菜。

    可实际上,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开始逐渐习惯一种多元化的结合。

    像是国外的餐厅,也都是会把主食和餐点交替呈现。

    冯一帆觉得,或许自己也可以把苏记打造成那样的一种餐馆。

    晚上来苏记,你可以是三五朋友点菜畅饮,品味精致菜品的味道。

    也可以是冲着吃饱了来,只点那么一两道特色菜品,搭配上炒饭和面条等主食。

    想到这样一种交替方式,让冯一凡突然觉得,妻子直接要20张四方桌,确实是一个很棒的决定,能给苏记带来更多选择。

    此刻,冯一帆想起了前世记忆中,他后来自己经营的私厨小馆。

    那时的他,便是非常随心所欲,每天推出特色菜单中,总会把各类菜品和主食参杂其中,更是把全球各地不同味道搭配。

    而现在回想起来,似乎那时私厨小馆布置格局,反倒是和苏记即将布置的样子很像。

    回到这里,冯一帆不禁在心里想:或许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

    心里想着这些,冯一帆也已经踏进后厨,接着便开始准备前面所点的各种餐点。

    林瑞峰几天下来,逐渐适应师父的节奏。有些东西不需要师父时刻提醒,会提前帮师父做好,比如提前下好面条,等着师父的浇头出锅。

    这也是让冯一帆节省不少时间,即便是稍微走走神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中午的忙碌一直持续到午后两点,差不多已经多少客人来,餐馆到这里也算是结束午间营业。

    冯一帆现在为了让大家午后都能休息,索性在中午的时候,也会在门口挂上暂停营业。

    既然苏记有规矩,那么一切都按照规矩来吧。

    什么?你中午晚了?没吃到吗?

    都两点半了,你跑来说要吃午饭,那苏记还真是没办法伺候。

    午间打烊后,冯一帆领着徒弟在后厨打扫,苏若曦和婆婆一起在前面对餐厅进行打扫和整理。

    在擦大圆桌的时候,苏若曦神情不禁有些不舍,因为知道马上这些大桌会被更换。

    苏记的这些大圆桌,是苏若曦爷爷时期购置。

    而整个苏记中午卖炒饭和浇头伊府面,晚上才做点菜的生意,也是苏若曦爷爷时候定下的规矩。

    经历了爷爷时期的辉煌,后来逐渐开始的平缓,和最近几年逐步的下滑。

    再到如今丈夫接手,用了不少时尚手段,将餐馆的人气重新恢复。

    看着将要被淘汰大桌,苏若曦真是满心感慨。

    同样在感慨的还有苏锦荣,回忆过往的种种,他心里会有那么一点愧疚,觉得父亲把祖上传下馆子做得那样辉煌,可是自己没有能够延续辉煌。

    如果是没有经历妹妹回来讨要老匾一系列事情,或许以苏锦荣以前的脾气会拒绝改变。

    但是现在苏锦荣回想一切,也是不禁觉得,自己过于刻板和固执去坚守传统。

    在时代的浪潮来临时,任何东西都是应该做出一些改变,唯有稍稍顺应一些潮流做出改变,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

    自己的特色要保留,但不应该一味遵循曾经的传统。

    当初苏锦荣让女婿出国去交流见识,那时他心里也已经有了要改变的想法。因为当年自己放弃太多走出去的机会,所以他真的对女婿寄予厚望。

    五年分别时间里,苏锦荣对女婿产生过不少怀疑。尤其是后面女婿与家里联系变少,更多时候几个月只有一封明信片寄回来。

    苏锦荣那时候会觉得,他选择让女婿出去见识,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女婿是不是留恋外面花花世界的精彩,不再愿意回来,沉下心好好经营这么一家小餐馆?

    最让苏锦荣感到气恼和失望的时刻,便是他等了五年没有等回女婿,却先等来了自己妹妹上门讨要老匾。

    可能即便是现在去回想那一刻,苏锦荣仍旧会觉得那时的自己真是失望透顶,心中充满愤怒。

    但一切过去了,女婿最终回来了,而且没有辜负苏锦荣的期望。

    苏若曦的声音响起:“妈,现在我真有一点舍不得这些桌子,它们真的是跟着苏记干了几十年时间呢,差不多比我爸年纪还大。”

    苏锦荣点头说:“比我,大十岁。”

    卢翠玲看出父女俩的不舍,想了想鼓励道:“所以,你们应该想,如今亲家公都退休了,这些比亲家公还大的桌子,也应该退休了嘛。”

    被卢翠玲这么一说,苏锦荣和苏若曦父女俩先是一愣,转而露出了笑容来,觉得这话说的在理。

    看到亲家公和儿媳妇笑了,卢翠玲又说:“我们可以把这些大桌保留着,将来说不定有一天,它们也还是会再派上用场嘛。”

    苏若曦笑着点头:“嗯,妈您说得对,我们只有干得更好,才对得起这些老桌子光荣退休。”

    餐馆中一家人纷纷笑起来,满怀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