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8章 新型火枪

    1259年,6月13日,西山试验场。

    林博颖拿过一把新式刺刀,慎重地看了看。

    这把刺刀总体上和以前的刺刀相差不大,刀身仍然是一模一样的三棱刺结构,刀柄也是和原先相差无几的木柄,唯一的区别在于护手位置的套环形状变了,内部多了一个卡榫。

    然后,她从段明远手里接过一支火枪。这把火枪乍一看跟原先的虾蛄枪差别不大,只是枪管涂了一层锌,但仔细一看,细节上还是有不少差别,整体显得更简洁流畅了。

    林博颖虽在统合部不在军方第一线,但军备问题是统合部关注的头等大事之一,她当初也是军迷一个,自然对此十分关心。这阵子,既功勋卓著却问题多多的虾蛄枪之后,武备组终于搞出了一种更先进的新一代火枪,她便跑了过来,参与到了新枪的实验之中。

    “行啊,完成度不错啊。这才几天?就做成这样了,你们武备组现在可以啊。”

    “嘿,那是。不过其实也不是现做出来的,你说的那些改进早就在实验了,大部分部件都是早就有的,这半个月只是装起来修了一下。”

    林博颖点点头,把那把刺刀往枪口上一套,试着转动了一下,听到卡榫卡到缺口中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又沿着缺口往左转动一下,再稍用力往下一拉,又听到一声轻响,这便安装到位了。此时刺刀位于枪口正下方的位置,她试着摇晃一下刺刀,还是产生了轻微的晃动,直到把套环上的卡扣扣死,才真正牢牢固定住。

    见状,段明远连忙解释道:“现在的工艺水平,只能做到这样的程度,扣上卡扣就好了,绝对不会出问题!”

    “知道知道,本来就对你们没太高期待,别紧张。”林博颖端起上了刺刀的火枪,做出一个刺杀姿势,朝着前边的草人狠狠刺了几刀,然后收回来摸了一下,点头说道:“不错,手感比之前刺刀在上的时候舒服多了。”

    为了实现将刺刀安装在枪口下方的目标,通条的放置位置也由枪管下方移到了两侧,每侧护木上开了两个通条管,而且深度也增加了一点,使得通条插上去之后显得短了不少。通条管一共有四个,但实际上只装了两根,都是钢制的。光是这钢制通条,若是流落到外面,也能卖不少钱。

    林博颖抽出一根通条看了看,又插了回去,紧接着左手从弹药包中娴熟地取出一枚纸包弹,咬破包底,下意识地要往引药池里倒,结果一抬枪才想起这是把火帽枪,不需要倒引药。

    “习惯了。”她尴尬地笑了笑,然后竖起枪身,左手持纸包,直接把火药倒进了枪管,再稍微一捏,把铅弹挤进枪管中,然后把包装纸也塞了进去,取出通条将弹药捣实,又将通条插回槽中,一插到底后顺手用左手握住护木将枪抓了起来,又将枪托抵在胸前稳住。

    右手解放出来,顺手从右腰上的火帽包取出一枚小小的铜火帽,手指一搓把包装纸去掉,然后用右手手掌把击锤向后拨开,阻力渐渐增大,直到内部枪机卡到某个位置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松开手掌后,击锤仍然竖在那里没有弹回来。

    她并没有立刻将火帽装上去,而是翻了过来,看了看内部的结构。

    火帽整体长得和牙膏盖差不多,内部大部分是空的,只在最里面有一层击发药,用蜡封住。火帽外侧有一圈凸起的环,不确定是干什么的,也许是防滑用的。

    她小心地把火帽扣到枪管右侧的传火嘴上,想了想,又稍用力把它拔了下来,然后又扣了上去。紧固度看来还可以,有一定的阻力,不会松到轻易脱落下来,也不会紧到拔不动,看来这个设计还是花了点心思的。

    “行啊,林姐,居然这么熟练?”段明远看着林博颖行云流水的操作流程,有些惊讶,这姐们应该是第一次用这种新式火枪吧?

    林博颖将火枪举起,通过照门和准星,瞄准三十米外的靶子,说道:“原理放在那里,其实装填法都大同小异,说起来,还是你们人体工学做得好,符合肌肉直觉。”

    说完,还没等段明远自夸,她便扣动了扳机。

    击锤落下,成功击发了火帽,火帽中喷发出强烈的射流,瞬间就冲入枪膛,点燃了里面的火药,气体暴胀,铅弹紧接着飞了出来,正中了靶子上的红心……的边缘处。整个过程可以用毫秒计,完全没有火绳枪击发时那种漫长的延迟,而且没了药池,火门又被火帽堵住,击发时枪管后端恼人的烟气几乎不见了。

    林博颖把击锤往后一掰,想看看击发后的火帽,没想到击锤上有个卡榫,抬起的时候直接卡着火帽外部的凸起把它拉起来了,一脱离传火嘴便紧接着脱落下来,掉到了地上。

    “唔,还真巧妙啊,这个设计好。”她有些惊喜地看着手中的火枪,问道:“一次就击发成功了,我这是运气好还是你们的火帽确实改进了?”

    段明远取出一个火帽,用力摔到地面一块大石头上,没有反应,又拿出一个小铁锤过去一砸,火帽应声发出“啪”的一声响,成功击发了。他掂着那把锤子,得意地说:“自从有了硫酸,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那东西,现在击发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进入了完全实用的阶段。而且安全性也很有保障,击发力度不够的时候并不会起反应,运输的时候放心的很。”

    林博颖有些敬佩地竖起了大拇指,不过又想到了什么,问道:“就你们那条小生产线,供应几千条枪的火帽,够用吗?”

    “绰绰有余。每个火帽,雷汞和氯酸钾只用几毫克就够了,绝大部分还是黑火药,再加上一部分淀粉稳定剂,外面用蜂蜡密封。实验室一次搞个几十克出来,就能支撑很久。”

    “那好,我就放心了。”林博颖取出一颗单独的铅子,仔细看了看,又掂了掂重量,问道:“现在的口径是18毫米没错吧?”

    武备组早期把虾蛄枪的口径定为20mm,其实是有些偏大了,不但威力过剩,而且更重的弹药还增加了士兵和后勤的负担。当初定这么大是由于早期技术不够成熟,火药不纯、内径公差大、弹丸游隙也不好控制,所以稍做大一点以补足缺陷。但现在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解决了不少,口径就可以缩一点了。

    像谢光明就是狂热的小口径支持者,他甚至认为制式火枪应当降低到16mm口径甚至更低才对。安全部部分同意这个观点,但是并没有像他这样激进,而是设定了“必须能在一百米距离上击破2mm钢板”的目标,以对付这个时代常见的重甲步兵。他们拿着工业部提供的从10mm一直到25mm的枪管测试了一通,最终还是认定过小的口径杀伤力不足,把新一代火枪的口径定为了18mm这样一个中庸的方案。

    这个口径下,铅弹重量降低到了30g,使用8g黑火药,一枚整装弹含包装纸重40g。这个方案相比20mm的虾蛄枪,弹药负重降低了四分之一,战略上更有优势。

    “是18没错,测试下来也就这个最合适了。”段明远说,“口径小了一点,枪管长度不变,相当于倍径增大了,理论精度会提高一些。不过滑膛枪也就那样,50%的命中率高几个点也看不出什么明显效果。改用火帽之后,密封性倒是好了不少,传火孔的位置没那么多漏气了,再加上现在的加工精度也好了不少,所以威力比同口径的火绳枪大一些,比起原先的虾蛄也并不逊色。”

    原先火绳枪的点火机制是在枪管后部开一个小孔,外面连接一个药池,通过引燃药池,点燃枪膛中的火药。自然,这个传火孔是会漏气的,既会影响威力,也会在击发时产生大量硝烟。现在的击发枪有了火帽将传火孔堵住,漏气就小了很多。增强密封的作用倒只是其次,更大的作用是后膛处几乎没有硝烟,士兵可以更从容地瞄准,不用怕把脸贴上去会被打成麻子了。

    “唉。”林博颖摸着新枪的枪管,叹了口气,说道:“枪确实是好枪,但那谁怎么说的,现在的妥协只会给以后的改进带来更多的麻烦啊,我也觉得16mm方案更好些。”

    段明远耸耸肩,说道:“得了吧,现在为了减重,枪管比较薄,改成你想要的那种枪会炸的。再说了,16mm是个上下不靠的口径,过于中庸反而两头都做不好,作为滑膛枪威力太小,改成那种枪却大了些,还不如重新设计呢。新枪至少得生产一万把,差不多得两三年,之后再考虑下一代吧。”

    林博颖有些哑口无言,默默又放了几枪,越来越熟练,最后甚至能在十秒内装填完毕。她放下枪,说道:“好吧,我同意了,统合部的这一票给你了。确实是好枪,我甚至都说不出该改进什么。有这样的好枪,甚至可以改变战术阵型了,赶快开始量产吧。对了,这枪有名字了没有?”

    段明远举起手中的枪,自豪地说道:“名字这就有了,就叫东海05式步兵用标准击发式火枪‘风暴’!”

    林博颖有些无语:“你这名字……算了,也没什么不好。行,快点生产吧,这下产能配额可批给你们不少了呢!”

    ……

    研发新型步枪的契机,起自于原型火帽的诞生。此后,武备组一边在研究化工,折腾击发药,另一边就在设计制造匹配火帽的新式击发枪。

    新枪的方案很多,最初还并没想着立刻就量产新型号,而是打算先给旧火枪换个击发机构接着用。没想到上手一改造,发现两个机构大小不匹配,改起来很麻烦,得连着枪托一起动手术,算算工时,还不如直接造新枪呢。

    所以武备组干脆就把之前积累的改进项目都集中起来,造出了这种新型火枪“风暴”。

    此枪18mm口径,枪管仍然长1000mm整,全长1420mm,下置刺刀,发射30g铅弹,使用火帽击发,枪身设计稍作修改,更符合人体工学,总重量也控制到了4.65kg的水平上。

    这些天来,风暴枪已经请了军方许多股东来试用,得到了一致好评。今天林博颖代表统合部来试用,既然她也点头认可,那么说明这把枪就可以正式投入量产,取代旧式的两型火枪成为东海军的制式单兵武器了!

    ……

    林博颖走后,段明远也拿起一把风暴枪,不断原地前进后退开枪,模拟起双排阵轮流射击的战术动作来。正当他练得越来越熟练的时候,范龙城带着他的几个兵骑着马,各背着几把长短不一的火枪,从一侧迂回了过来。

    见状,他停下了射击,趁他们下马时,打招呼道:“哟,范大将,试得如何了?”

    范龙城走了过来,先是从腰间解下一把手枪,放在台子上,摇头道:“这把手枪,完全不行。后坐力太大,就算是稳稳站在地上都有些困难,更别说我们在马上了。很不合格,别想省事了,老老实实做小口径手枪吧。”

    还没等段明远接话,范龙城又从背上解下一把长管火枪,说道:“嗯,这把骑兵卡宾枪,怎么说呢,中规中矩,满足需要,但也没什么亮点。尤其是相比这个,”

    说完,他又从背后掏出一把双管火枪,终于露出了喜色,道:“虽然这霰弹枪一看你们就没用心做,但这个才是最带劲的!上管打实弹,威力和精准度足够,下管打霰弹,近战杀伤力惊人!这才是适合骑兵的好枪!就是拿旧枪改太寒碜了点,还是从头设计18mm的标准版本吧!”

    段明远目瞪口呆地接过这三把枪,道:“没想到,你们竟是这样的人!”

    ……

    今天,除了步兵用的标准型火枪“风暴”,武备组还一次展出了多种其它火枪。

    一是骑兵用的短管卡宾枪,枪管长75cm,其它地方和风暴枪没什么区别,只是截短了枪管,以方便马上装填。

    二是一种手枪,口径达到了18mm,管长24cm,其实就是用卡宾枪截下来的那段枪管做成的,也是给骑兵用的,用于逼近了之后顶着鼻子射击,所以武备组认为口径大点没问题。

    三是20mm口径的双管霰弹枪,管长50cm,竖向排列,双扳机双击锤。其实就是把淘汰的20mm虾蛄枪管一锯两半做出来的,它的枪机改造起来太麻烦,干脆只回收枪管,别的部位废弃掉。由于枪管前细后粗,所以两个枪管的外径并不相同,上管比较粗,下管则要细一些。用途也有所区别,上管装填普通的圆铅弹,用于中远距离射击,而下管装填用竹管包住的12颗9mm的铅质子弹,在近距离上能够造成可观的杀伤。

    卡宾枪和手枪是范龙城整天念叨的,有了这两件武器,他的骑兵终于有了方便的远程武器,可以玩真正的骑射了。但是今天来实战检验,他带着手下几个精锐骑兵把几把枪试用了一圈,最后居然认为那把随便做出来的霰弹枪才是最合适的!

    这把霰弹枪威力巨大,独头弹可以在五十米的距离上击破重甲,而霰弹更是能在二十米内造成可怕的杀伤,尤其适合对付骑兵这样投影面积大的目标。只要大致瞄准一下,一枪下去,连皮糙肉厚的野猪黑熊都受不了,更别说马匹了,即使侥幸未死,也绝对失去战斗力了。

    这样的利器,可以很好的弥补东海骑兵目前最大的短板——小规模缠斗能力。

    以往,范龙城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宝贝骑兵外出进行小规模侦察的时候遭遇蒙古铁骑,然后被对方用娴熟的骑射技巧轻松全灭。为此,他给轻骑兵们装备了精良的板甲,还下令每次出动至少要以班为单位,就是为了稍稍提升装备优势。不过这也未必靠谱,遇到真正的高手,说不定就成赠送盔甲的大礼包了。

    但现在有了霰弹枪,只要贴近了一枪过去,蒙古铁骑再精湛的技巧也施展不出来了。

    而卡宾枪与之相比,就有些不上不下了。

    卡宾枪之所以截短枪管,是为了骑马时装填方便,但霰弹枪只有50cm,还是双管,比它更方便。

    如果论射程和精准度,卡宾枪确实要强一些,但是马上如此颠簸,射击根本没有精准度可言。按历史上的骑兵操典,都是“把枪口贴住敌方鼻子的时候才能开枪”,瞄准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多出的精准度并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是下马步战,那么卡宾枪又比标准的风暴枪差不少,所以定位很是尴尬。

    综合来看,还是霰弹枪更好。

    但是由于霰弹枪是在虾蛄枪的基础上制成的,又加上了两套枪机,所以很是笨重,几乎有六公斤,比原版都重多了。而且弹药与未来的制式火枪风暴枪不通用,显然是个隐患。

    东海骑兵骑的是矮小的蒙古马,负重有限,每一点重量都要精打细算。骑兵的选拔标准都是尽可能选矮的,盔甲也是能省就省,所以这样的笨重设计无疑是极大的浪费。

    在范龙城的强烈要求下,武备组答应从头设计一款18mm口径的双管霰弹枪,管壁做薄一点以匹配短管枪的低膛压,击发机构也尽可能改进一下,争取把重量控制在五公斤以下。

    当然,再怎么说,其实骑兵也不差那一二千克的负重,真正的原因是,高贵的骑兵怎么能用改造过来的旧枪呢?

    而那把手枪,不光是骑兵,大部分试用者都没看上,认为它口径过大,过于笨重,精准度感人。发射时后坐力巨大,单手几乎不可能握住,但是因为做功距离短,漏气严重,却也未必有多大的威力。所以最后武备组只能灰溜溜地把它拿了回去,宣布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把真正实用的手枪。反正卡宾枪项目流产了,也没多余的短枪管可以利用了。

    这样一来,骑兵将选择装备一把霰弹枪和一把标准风暴枪,再配备两把马刀,如果后来的新型手枪合适的话,就来两把。这样,不管是步战还是马战,不管是远距离还是中距离还是近战,都有合适的武器可用,战力可以说上了一个台阶。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