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基的书文内容: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做人不可执迷不悟做人不能固执己见。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这就是高世基整个书文的内容:
其中,在书文的开头,高世基用了一首诗来开头。
这首诗是歌颂医者的一首诗:
是在说张贤济世救人,无论富贵,一视同仁。
而张贤也的确是如此做的:
在张贤第二次为“三五三”长安城百姓诊断时,其中一位百姓家境贫寒,他和王瘤子一样,想要将自己的命给张贤。
只是张贤摆摆手。
他要这么多命干什么。
最后,张贤问这位百姓家里有什么?
这位百姓说有一个竹篮子。
张贤第一无人驾驶的热气球,那个竹篮子就是他们家的。
张贤说:“够了,你已经付出报酬了。”
这件事情在长安城已经众所周知。
一个不值钱的竹篮子。
这位百姓生的可是伤寒病。
一个破竹篮子换取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什么?
难道不是济世救人吗?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高世基的这句话最早是出自《增广贤文》里的一段,“与人不和,劝人养鹅”:鹅,在大唐这个时代既是家禽,还是看家守门之物。
有吉祥之义。
“与人不睦,劝人架屋”:架屋安梁在大唐是喜庆吉利的大事!
所以这段话没有任何教唆的意味,它只是告诫世人,捐弃前嫌,勿结仇怨。
这段谚语正是教人向善,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先贤之谈”。
做人不可执迷不悟做人不能固执己见;
这句话就好理解多了。
高世基这是借着这句话在自省。
高世基在大唐文人墨客的圈子里,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他带着上百的文人去找张贤的麻烦,这件事在长安城众所周知。
而高世基最后大笑着离开:
“大唐有张贤,万幸也!”
高世基的这句话同样在长安城流传起来。
而且高世基最后离开,亲自去面圣。
负荆请罪去面圣!
这件事在长安城同样传的沸沸扬扬。
而且长安城的百姓都对高世基竖起大拇指。
这才是真正拥有文骨的大学士!
错了就认错!
而不是死要面子不认错!
所以高世基的这句话是在告知长安城乃至整个大唐天下:
他错了!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这句话又是何意?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句话出自《名贤集》,一语道破是非制造者的假面具。
高世基这是在说谁?
是在暗指崔家!
是在告诉崔家:不要在制作是非。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一书。
是在说:离水近能知道鱼的情况,常在山过,能分辨各种鸟的声音。山溪里的水随着季节常涨常退,不明事理的小人反复无常、变化不定。
如果说高世基之前的书文一直都是温和的,那么最后这一句这就是带着警告的意味:
是在暗示:张贤从来到大唐以来,长安城的百姓岂能不知道张贤是什么样的品性?
而某些人反复无常到底是为了什么?
可以说高世基的这篇书文,让整个长安城的百姓为之竖起大拇指:
说一声:好样的!
不愧是文人之首高老学士!
因为高世基和崔家是亲家。
第一次高世基针对张贤也是因为崔家。
而这一次,他一书告世天下,是为了张贤。
为了给张贤解决麻烦。
解决盐商们的麻烦。
只是高世基自己可能也想不到,对于这样的麻烦. .....
张贤连管都懒得管。
崔氏盐商闹事,在高世基的这篇书文出现在长安城时,就已经注定了失败告终。
所以,不需要唐俭费任何的心思。
这些崔氏的盐商就自己灰溜溜的散了..
而唐俭和各地的盐商签订了协议。
长安城的百姓也是签订了协议。
大唐的精盐开始正式售卖。
来自各地的盐商开始带着长安城的精盐离开...长安城签订协议的百姓同样开始带着精盐售卖。
这些百姓自然和盐商们比不了。
整整三百斤的精盐,各地的盐商就带走了二百五十斤。
只给合作的百姓留下五十斤的精盐。
这是唐俭调整的结果。
这也是唐俭对于张贤提出售卖方式的理解。
因为长安城的百姓只是零售,而各地的盐商则是带着精盐回到各地区售卖。
而最终各地盐商选择签下协议:
这份协议的内容,就是张贤当初定下的承包分销制。
对于这个协议,唐俭解释了许久,各地的盐商才最终明白。
一切都在尽然有序的进行着...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三天。
这三天里。
张贤一直待在永乐坊。
没有人来打扰张贤。
在长安城.中,岂能有李世民不知道的事情?
对于张贤前往永乐坊,李世民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所以三天的时间,李世民没有打扰张贤。
因为永乐坊本来就是李世民给张贤的任务。
再者,这些天也没有什么需要找张贤的。
汝南公主的病情也不在需要扎针了。
只是每天服药就好。
张宝藏在将太医阁搬到张贤的秦王府时,就已经留下了汝南公主的药。
所以也不需要张贤亲自出手。
“师父,师父,好了。”
张贤翘着二郎腿的时候,月牙儿为张贤剥着葡萄,张贤吃着葡萄的时候,尉迟宝琳的声音传来:
“师父,泥匠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