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九十四章 ???乔女

    ……

    “乔女来了?”

    小姑娘点了点头,献宝似的把手里的鲤鱼拿到徐君明面前。

    “这是我上午在河里抓的,给徐叔叔补身体。”

    “叔叔谢谢你!”

    “不客气,我去拿给老憨爷爷!”

    小姑娘跛着脚,小跑了出去。

    看着她的背影远去,徐君明叹了口气,这是他第二次摔成这样了。

    不过庆幸的是,这次他一样活了下来。但比起在荒界,日日有气血强大的兽肉补充营养,乔家村中的粗茶淡饭不过是杯水车薪。

    尽管如此,他也很感激对方能救自己一命。

    除此之外,最让他难受的是,明明能感觉到外界浓郁的灵气,却苦于丹田被封,根本无法拿来修炼。

    这就像饿极了的人面前摆了一桌饕餮盛宴,只让你看,却不让你吃,简直折磨死了。

    日子一天一天过。

    徐君明的身体也在慢慢好转。

    一个月后,他已经能坐起身。

    两个月后,他勉强能下地。

    三个月后,已经可以如常人般行走,只是还干不了重活。

    在这个类似于华夏古代的村庄里吃了三个月的闲饭,徐君明也过意不去。在能下地后他主动找到族长,把乔家村空缺多年的教书先生一职接了过去。

    “人之初!”

    “人之初!”

    “性本善!”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徐君明念一句,下面二十来个村童跟着念一句。

    带着他们读了一遍‘三字经’,看着外面日头西斜,便放下他自己书写的课本。

    “好了,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放学了!”

    “哦,放学喽。”

    刚刚还正襟危坐的小家伙们,瞬间欢闹起来。

    呼朋唤友,一窝蜂的朝外面跑去。

    看着他们欢快的样子,徐君明也不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

    一样的无忧无虑,一样的终日顽皮,也一样的讨厌上学。

    摇了摇头,把课本放好。

    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学生们散乱的课桌,擦完黑板后,从侧门走出教室。这是一个足有两百平的院子,中间栽种了一些花草。

    黄土压实的地上散养着鸡鸭。

    跟教室相对的是一个茅草盖顶的土胚房。

    这就是现在他住的地方。

    在乔家村,除了少部分富户可以住上青砖瓦房,其余人都是土胚房。

    住的虽简陋,但徐君明也不在意这些。

    走到堂屋,换了身摞着补丁的藏青短打,出门把旁边竖在墙角的双股钢叉拿到手里,把鱼篓栓到腰间。

    迈步走出院子。

    “徐先生,又去打鱼啊!”

    说话的是一个身穿藏青色布裙,头上插着木钗的中年妇女。

    “是啊!二嫂这是去洗衣服?”

    “嗯,俺家那小崽子是个皮猴,衣服一天就脏了,不洗可没得穿。”

    穷人家的孩子没几套衣服换,平时能有件裤子遮住屁股就不错了。

    “…徐先生,俺家那孩子最近学的怎么样?”

    “石头很聪明,三字经已经会背了。再上几年,识文断字不成问题。”

    “那就好,那就好。等他识字了,俺和他爹就送他去镇上学门手艺。”

    虽然这个世界如华夏古代一样也有科举,但普通农民,哪有钱供得起一个读书人。

    送到徐君明这里来读书,一是让他帮忙看孩子,另一个也是想着将来识文断字,送去镇上学门手[海棠书屋 .htysf.top]艺,也算是跳出农门了。

    “二嫂放心,我一定好好教他。”

    “那就好,那就好!徐先生,我就先走了。以后缺衣少穿的,到家里拿就行,别客气。”

    “好的,多谢二嫂。”

    “别客气,别客气!”

    挥了挥手后,姜二嫂转身走了。

    看了眼她的背影,徐君明心下叹气。

    不管到了哪里,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乔家村紧邻一条宽有二三十米的大河,村里人叫它白杨河。

    河水滔滔,里面的鱼虾养活了乔家村不少人。

    来到河岸,看着潺潺流淌的河水。

    当初他就是坠入这条河,才活了下来。

    现在已经过去了半年,他身体虽然还远未恢复,但一身力气也比得上普通壮汉,可以自己打鱼狩猎,养活自己。

    心中一动,瞳孔中现出镜影。

    虽然法力被封,肉身也被重创,但一直伴随自己的青铜镜仍然能够动用。

    清澈的河水,瞬间变得透明,水中鱼虾历历在目。

    沿着河岸走,找了一个鱼多的地方。

    打起裤脚,徐君明拿着鱼叉走入河中。

    河水没过膝盖,才停了下来。

    手持鱼叉,静止不动,片刻后便见一条一尺来长的黑色草鱼游了过来。

    徐君明屏住呼吸,看它进入自己身边一丈后,手里的鱼叉,闪电般飞了出去。

    锋利刃尖穿透鱼身。

    拿起鱼叉,看着剧烈摇晃的草鱼,徐君明面带喜色。

    摘下来放进腰间鱼篓。

    而后故技重施,很快就抓了满满一篓。

    回到家,把鱼放下,从中拿了两条。

    一条送给了村东头的老族长,当初要不是他力主留下自己,还给他抓了几副草药,他徐君明能不能活下来还是两说。

    另一条提着来到了村西边。

    推开柴门。

    “三郎在家吗?”

    一个布衣荆钗,怀抱幼儿,脸上露出几分市侩的妇人走了出来。

    看到徐君明手上拎的鱼,脸上登时露出欢喜的笑容。

    “是徐先生啊,快进来。”

    迈步进去,把手里的鱼向前递去。

    “今天打了不少,想着给三郎送来尝尝鲜。”

    “哎呦,难得徐先生一直记挂我们家,真是多谢了。”

    说话间,妇人手脚麻利的把鱼接了过去。

    “当初多亏乔女把我从河中救起,后面三郎又为我抓药,救命大恩不敢忘。”

    “徐先生就是客气,快进来坐。”

    徐君明刚要推辞离开,就听后面响起脚步声。

    身穿旧汗衫的乔三郎,带着跛脚的乔女走了进来。

    看两人裤脚的泥水,显然是下地干活去了。

    “徐先生来了。”

    放下肩上的锄头后,乔三郎连忙走了过来。

    识文断字的人,在这里颇受尊重。

    微笑着点了点头。

    “刚刚打了条鱼送来。”

    看了眼媳妇手里拎的草鱼。

    “难得先生打条鱼,留着吃就行,不必送我。”

    “我家里还有!”

    顿了一下,看着后面神色疲惫的乔女。

    “三郎,嫂子,让乔女也到我那里上学吧?我不收钱。”

    乔女一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徐先生,俺知道你是好意。上学就算了,闺女嫁人就是泼出去的水,识文断字没用。再说,俺家的地,还指望她帮着种。”妇人连忙道。

    “徐先生,乔女就不读书了。”乔三郎犹豫片刻后道。

    看着乔女暗淡下来的眼神,徐君明心里叹了口气。

    虽然他想让乔女读书识字,将来给她某一条出路,也算是偿还救命大恩。但他父母不允,他没什么好办法。

    总不能强行抢人!

    “那好吧。三郎劳累一天,早些休息,我就先告辞了。”

    “徐先生再坐坐吧。”

    “不了,天色晚了,我还要回去做饭。”

    “告辞。”

    走出乔三郎家,看着身材瘦弱的乔女,摇头叹了口气,回到自己住处。

    处理了三条鱼,放锅里,随同自己平时采集的,滋补身体的草药一起放进去,炖了一锅鱼汤。

    两个时辰下来,把骨肉都炖的酥了。

    徐君明拿着碗筷,连皮带骨都吃了下去。

    拍了拍肚皮,把剩下的鱼处理了,抹上盐,挂在屋檐下晾干。

    随后走到院子中间,摆开架势,练起了八段锦。

    这套茅山南宗筑基弟子扎根基的功夫,中正平和,最适合现在身受重伤的徐君明修炼。

    他一招一式打的很慢,但却清晰的感觉到,随着肠胃消化鱼肉,吸收了营养的肌肉骨骼,正在慢慢恢复。

    打了半个时辰,出了一身大汗,其中还有不少粘腻的黑东西。

    那是身体排出来的坏死细胞。

    神清气爽,感觉肉身又强大不少的徐君明,满足的吁了口气。

    洗了个澡,回到房间,在床上盘膝坐了下来。

    修道多年,他早就没有了睡觉的习惯。

    虽然现在受伤,他还是习惯于打坐。

    不过丹田法力被封,没法修炼。但简单的呼吸法还是能够练习。

    他记忆中就有击中类似的功法。

    调匀呼吸,伴随着长长的吸气声,徐君明肚腹高高鼓胀起来。

    仿佛一头大蛤蟆。

    “呱呱…!”

    清脆响亮的蛙鸣从肚中响起。

    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蛙鸣,而是筋膜震动时的声音。

    停顿了将近一分钟,蛙鸣停止,肚腹收缩,长长的浊气排出。

    一呼一吸,蛙鸣继续,周而复始。

    一直到卯时才结束。

    睁开双目,感受着再次强盛不少的气血,徐君明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修炼的功法名为‘钓蟾功’,原本是龙门派看家的筑基功法,最善于固本培元,是修行界中一等一的筑基功法。

    当初他从白莲教教主黎行芳的书房中得来。

    原本只是丰富自己的学识,没想到现在到用上了。

    起身把挂在屋檐下,前两日上山打的野鸡,配合中药炖好。

    连皮带骨吃完后,再次打起八段锦。

    很快便消化了肚中的食物。

    八段锦跟钓蟾功,一动一静。

    动者消化食物,静者采集灵气。

    内外结合,徐君明恢复的速度越来越快。

    “要是有法力就好了,那怕只是一丝,就能打开道袍中的空间,取出放在里面的丹药。只需半月,我这肉身就能恢复到巅峰。”

    不管是道袍还是九峰山,没有法力,根本别想动。

    简单的洗了个澡,换了身干净的补丁装后,迈步走进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