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章 武平特混营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从“动员大会”结束的第二天起,跑步时的号子声开始响彻整个“武平堡”。

    谢岩亲自带队,从跑步起,开始了正式操练。

    在冯宝眼中,他是在按照后世的军事训练在操练士兵们,从站姿到坐姿,从队列整齐到跑步的喊号声,从俯卧撑到仰卧起坐,几乎完全照搬!

    冯宝非常庆幸自己的年纪只有十七岁,可以不用参加这种在他眼中无聊的训练,只是他也没法闲着,谢岩布置给他的任务是制作和安排下一阶段的训练器械,还包括每天清理校军场和堡中道路的积雪,以及给操练提供各种保障。

    堡中不需要参加操练的总共九十五个人,都是年纪小于十八岁和大于四十五岁的。除了冯宝,这些人每个都要求参加操练,若不是谢岩告诉他们,此次出战,所得功勋和财帛所有人都有份的话,他们是绝对不会答应跟在冯宝后面,天天扫雪的。

    跑步、队列等这些基础训练进行了十五天后,冯宝带着他的手下们,已经按期在校军场中安置好诸如平铺木、翻越障碍、攀登障碍等各种器械。

    从第十六天起,每日上午进行基础训练,下午增加了各种器械方面的训练。

    冯宝的任务也变了,他被谢岩要求带人去制作雪地行军用的爬犁还有滑雪板。

    冯宝是唯一知道谢岩准备如何作战的人,当时他曾问过:“你是怎么知道我会滑雪?”

    “在东北,又是富二代,你不会滑雪,说出去谁信啊?”谢岩的回答,让冯宝无言以对。

    在冯宝眼中,制造爬犁不难,但是制作滑雪板就不容易了,那东西对材质还有工艺的要求都比较高,然而他没想到地是,老兵中有几个木匠出身的,他们从伐树到剖开木材,再根据冯宝弄出来的样品,把木材加工成一片片木板,然后经过打磨、抛光、最后上桐油,然后用炭火烘干,一整套工序下来,在他眼里,这些滑雪板完全不比后世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差到哪里去。于是冯宝毫无心理负担地把制作的重任,交给了他们。

    谢岩很快发现冯宝又成了甩手掌柜,只好又给他找点事干,让他去堡外营地督促保暖用品制作。

    那些妇人们,早些日子刚完成“帽子和围脖”的任务,就又接到制作“睡袋、口罩、和手套”的任务。

    接到任务的当天,谢岩亲自来了一趟,告诉她们,如果这次战斗胜利,她们也将作为有功之人得到赏赐,并且,将得到大唐户籍。

    这个消息,令妇人们欣喜若狂!

    不管她们是不是高句丽人,她们此刻都是奴籍,是被人花钱买来卖去的一个物件,如果得到大唐户籍,她们就将得到大唐官府的承认和保护,再也不必遭受别人的岐视和欺侮了。

    所以,用不着冯宝去督促,她们自觉自愿的,没日没夜的干活,以至于冯宝认为自己过来,纯粹是没事找事。

    时间总是很快,转眼又过去一月,经过十五天的基础操练,又经过三十天的加强训练,谢岩决定对所有人进行一次考查,以检验训练效果。

    老规矩,还是打分制。

    按照不同的项目,制定细则,有的按时间计算,有的按数量计算……

    花了两天时间,完成对所有人的考查。

    考查结果谢岩非常满意!包括文官在内的所有人,分数都达到七十以上。

    其中,前一百名中,包含了十名军官,雷火,谢岩,罗汉易,刘愣子四名军官包揽前四名。

    谢岩将军官剔除,然后按名次顺序点了一百人,最后把这一百人单独分列到一旁,对到他们道:“你们将跟随冯校尉进行特别训练。”然后,又让分数最好的四名军官(他本人除外)站到他们中间,最后对这一百零四人道:“特别训练合格以后,你们中最好的四十人将做为敢死队,由最好的两名军官带队,其他的人将组成突击队,共同成为此战主力军。鉴于特别训练极其辛苦,所以,从明天起,提高伙食,保证每天有一顿有肉食。”

    在大唐,天天有肉吃,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士兵们无法理解谢岩为什么要这么作,但是他们这一次却是无人提出异议,毕竟那一百人都是平时训练最刻苦的人。

    真实的原因只有冯宝知道,那是因为谢岩发现,军中许多士兵都有“夜盲症”,就是一到晚上看不见东西,这不是真正的“病”,是由于人长期不食用肉类以及动物内脏,导致体内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缺乏继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只要加强相关物质的补充,就会改善。可是牲畜数量有限,无法提供全军,这才不得已用在一百人身上。

    接着,谢岩又按照考查名单,将分数最低的五十人叫出队列,告诉他们将和冯宝管辖的那九十多人共同组建“后勤保障队”。

    这些人不干了,哭的、喊的、叫的……什么样的人都有,反正就是一句话,死活不肯和那些老弱为伍。

    谢岩再三保证,此战功勋和财帛人人有份,而且还费劲口舌的解释了“后勤保障”对一支军队作战的实际意义,这才勉强让他们同意“先试试看”。

    对于剩下的四百多人,谢岩将他们分编成三个“战斗队”,第一队人数一百五十,由弓兵、枪兵和刀盾兵混合组成,主要作战任务是战事后期对敌散兵游勇进行追击;第二队人数一百,全数装备“陌刀”,主要作战任务是打散敌密集阵型或者应付敌军密集阵型冲锋;第三队人数最多,超过两百,以每十一个人为一小队分列,按谢岩的意思,他们将照搬戚继光的“鸳鸯阵法”,成为最主要的作战部队。

    上警校的时候,谢岩曾和同学聊天时讨论过,大家都一致认为,在“冷兵器”时代,戚继光创立的“鸳鸯阵法”最为接近后世的“诸兵种合成”理念。

    谢岩不是专门研究军事的,更不是军事天才,他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历史上现成的,并且证明行之有效的战法。

    第一队和第二队的训练,谢岩不用操心,大唐有现成的方法操练,士兵们也大多熟悉,只需要经过强化即可。

    唯有“鸳鸯阵法”,谢岩向三名军官和四名文官足足讲述了一整天,他们才明白阵法的精髓在于根据实际情况,临战决定阵法的使用。

    虽然把这些个官员们听得是头晕眼花的,但是他们都明白,这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方法,机动、灵活且变化多端,就是复杂了一点,得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谢岩顾不上那么多了,教会军官们“鸳鸯阵法”各种变化之后,训练之事,他就不管了。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办,一个是制作“鸳鸯阵法”需要使用的兵器,另一件事,在他眼中,更是重中之重,那就是找到“石炭”,即后世说的“煤炭”。

    根据军中文书记载,曾有军士在“武平堡”西北方向发现过“石炭”,只是发现者后来在作战中身亡。谢岩根据这一记录,找到那军士的同乡和好友询问,证实了此事为真,只是事情过去很久,加上“石炭”在大唐用处极为有限,从不受重视,所以他们也不记得究竟是在什么地方了。

    无论在哪个年代,能源都是极为珍贵的战略物资,谢岩深深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当他把手上的事情忙的差不多之后,即带着五十个人,就驾乘十具马拉爬犁出发找寻“石炭”去了。

    冯宝听说谢岩亲自带人外出后,不禁长叹一声摇摇头,他就搞不明白,这么“拼”干什么,再想想自己这些日子教那些人练习“滑雪”时遭的罪,他头一次心里萌生了“要离谢岩这家伙远点”的想法。

    各项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麻烦也总是层出不穷,好在所有人目标一致,动力十足,总算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事,一切都在按照谢岩的设想中前进。

    谢岩总算回来了,还带回来装满十个爬犁的“石炭”,他需要这些“石炭”替换掉柴,用来作饭、烧水,在军营各处安置“炭炉”取暖。

    林运见谢岩在屋中安置“炭炉”,大惊失色,连忙阻止,说:“‘石炭’燃烧会产生‘炭毒’,会毒死人的。”

    谢岩知道这是古人对“一氧化碳”不认识、不理解造成的误区,他没多解释,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林运,只要用密封的管道,将“石炭”燃烧产生的废气引入室外,人在屋内就是安全的。

    林运亲眼见到,谢岩让人用铁皮卷成一个空桶,再连接成长长的一根,从屋内一直延伸到屋外,而后又做了一个炉子,把铁皮桶插在炉子边事先预留的地方,“石炭”在炉子里燃烧,废气通过铁皮桶滚滚涌到室外,最后在火炉子上放一水壶,取暖烧水一举两得。

    经过三天的验证,林运终于确信,这样是安全的。

    于是,“石炭炉”就成了堡中最受欢迎的东西了,训练的军士们,也多了一项任务,轮流去挖“石炭”,把体能训练和实际劳动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创新”。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各项训练如期达到事先预想的指标。

    按照事先计划,谢岩选拔出最优秀的四十人,由雷火和罗汉易带队,组成“敢死队”,另外六十人由刘愣子和韩成带队,组成“突击队”。

    谢岩告诉他们,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他们这些人,必须要学会“雪地生存”、“雪地攀越”,还有一项特殊技能“手语”和“旗语”。

    所谓“手语”就是用手势代替说话、“旗语”就是用旗帜代替,谢岩自己也是半调子,他把自己会的告诉了四名带队军官,其他部分,由他们自己和士兵研究,怎么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明了的手势或者摇旗动作来实现交流。

    至于“雪地攀越”那就是更简单了,就是背着物资,穿着谢岩为他们特别制作的鞋子(其实就是在鞋底加一块嵌着铁钉,且钉尖向下的厚牛皮,来防止打滑用的),攀爬堡后的小山,重点是,要捡地形险要的来练。

    “雪地生存”就难了点,主要是谢岩要求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在“睡袋”中渡过两个时辰。

    “睡袋”是用麻布加上着各种轻巧的保暖物,诸如动物毛发,禽类羽毛、还有从“营平寨”买回来的冬衣里拆出的各种絮状物等等,外面再包以防水的毛毡,各个接缝处,都用蜡涂好,以防风侵水浸的。即使如此,它的防寒保暖性能也只是一般,不足以支持士兵们待上两个时辰。

    最后,还是一名士兵想出办法,弄些铁皮盒,再把烧热的炭放到里面,外面裹上多层麻布袋,由睡袋里的士兵根据温度变化来决定是不是取下一些麻布袋,以保持温度。

    根据实验,一个睡袋配三个铁盒,基本上可以达到让士兵在睡袋里坚持两个时辰的要求。

    于是,制作铁盒就成了谢岩要解决的事情。

    好在,“石炭”不缺少,原材料也有,就是当时在“营平寨”收购回来的“高句丽”军用盔甲和破烂刀剑,找人弄个炉子,就开始了冶铁。

    炼钢也好,治铁也罢,谢岩和冯宝都是一窍不通,军中有两铁匠出身的,也是个半调子货,只是铁盒对质量没什么要求,只需要把铁熔化后,重新弄成铁皮,再敲敲打打弄成盒子形状就行了,至于是方的还是圆的,是否平整光滑等,完全没有要求,这才能够弄出来。

    各项军事训练如火如荼地开展……

    谢岩则加紧督办各种物资的生产和调配,他时常会对冯宝感叹一句:“在大唐,什么都买不到,要什么就得自己想法子去生产,搞得头都大了。”

    冯宝通常就回一句:“你啊,自找的,受着吧!”

    感叹归感叹,事情总得办!

    “鸳鸯阵法”需要的各种军械、士兵们需要的各种保暖装备、“敢死队”和“突击队”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装备,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是种类繁多,很费时间。

    等到谢岩把全部装备物资都准备齐整之后,距离他心目中的作战时间,只有一个月了。

    将所有装备下发给士兵后,给他们五天时间适应,毕竟训练中,有许多人用的是替代品,和真正的装备是有很大差别的,需要适应。

    五天后,“武平堡”全体官兵进行了一场合练,也是唯一的一场。

    林运站在高台上,看着士兵们分成几部,各自执行本部命令,有的在快速前进,形似冲锋;有的在后,以跑射方式给最前方队伍提供密集箭矢覆盖;部分在两翼提供掩护和辅助;“陌刀队”在后方押阵;完美的展现了一只不同兵种形成“合力”作战的模式。

    尤其让林运意外地是,跑射的“弓兵”射出的箭矢,永远比最前方冲锋的士兵多出十来步距离,在实战中,如此箭矢既可避免误伤自己人,又可以给对方最有效的打击,只是这种边跑边射箭的方法,对士兵要求非常高,不仅是箭术,更重要是体力。

    其实还有一样是林运不了解的,那就是冲锋士兵和“弓兵”之间的默契!前者不能跑太快,后者也不能跟不上,这需要两支部队密切配合,多次共同训练才可以。谢岩只是提出了战术思想,真正把思想变成现实的,其实是那些军官们。

    林运无意关心那些细节,他只见到这支“武平堡”的军队,和他眼中的大唐其它军队,区别非常大,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支军队,区区数百人而已,展现出来对战场的冲击力简直无与伦。如果是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呢?他不敢想下去……

    在林运看来,如果接下来的一战,谢岩可以率军夺下“安胜关”,其功之大,当可直升“郎将”一级,而眼前的这支军队极有可能和大唐其他军队一样,得到封赏后解散回家。

    “那就太可惜了!”林运心中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作点什么了。

    心念电转之下,林运转过身,对谢岩道:“校尉,依下官之见,‘武平堡’军如今和其他大唐军队,有着太多不同地方,不如重新起个名字,也好让世人记住,日后拿下‘武胜关’,以一个独立的名字向上奏报,岂非更容易些?总比说‘左武卫’麾下府兵来得强些吧。”

    谢岩可搞不清楚林运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不过他听了这个建议后,也是颇为心动,他想得是,若是弄个现代点的名字,那将来的后世之人,是不是会想到,我是一个“穿越者”呢?

    谢岩派人去请冯宝过来,然后把林运的提议说了一下,冯宝极为赞同,更是直接说:“就叫‘武平合成军’好了。”

    谢岩看看冯宝,心说:“你可真敢取啊,总共不过几百人,叫什么‘军’,那不是找事吗?”转头看下林运,见他也是不置可否的模样,知道也不认可。

    短暂沉默之后,谢岩道:“这是由府兵和辅兵混合组成的队伍,不如叫‘混成营’吧。”

    “武平混成营?”冯宝轻轻念了一声,然后摇头说:“不好听,搞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是拼凑起来的。”

    林运也微微摇首,似乎也不是很满意。

    片刻后,冯宝突然道:“不如叫‘武平特别混成旅’吧。”

    林运眼睛一亮,脱口道:“这个名字好,‘特别混成’,非常好,就是‘旅’太小了吧,一‘旅’不过两百之数,不是太好。”

    谢岩看着冯宝,心想:“你倒是省事啊,直接把后世的军队名都照搬了啊。”不过他也承认,这个名字确实不错。

    不过考虑到林运的说法,再想想这里不过几百人而已,放在后世也就是个营级单位,谢岩最后说道:“我看,名字就叫‘武平特别混成营’好了,可以弄个简称,叫‘武平特混营’,好说一些,你们以为呢?”

    “可以,这名字也不错。”冯宝直截了当地说。

    林运在心中仔细过了几遍,觉得念起来还真顺口,而且也不犯什么忌讳,也就表示同意了。

    当天,“武平特混营”的名字即传遍了整个“武平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