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来了这道旨意,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犒赏刘肇基和林毅。两个月前林毅只带800勇士大破大清伪肃亲王豪格的80000大军,刘肇基这个奏折,传到了兵部,兵部又交给了内阁,通过司礼监然后又传到了皇上那里,大明朝野再次震动,崇祯皇帝龙颜大悦。
林毅的功劳还不止于此,先后策反了八个蒙古部落,把他们从大清的那一边拉回了大明这一边,战略意义更为重大,北部边疆地区多了一道屏障,而且还是林毅自己掏腰包,打开了这些蒙古部落的大门,崇祯皇帝感念其忠勇,数功累加,擢升林毅为密云总兵。
这是林毅没有料到的,一年之内从副将又弄成了总兵,从他穿越过来到现在,还不满三年的时间,就由一个边军小兵,成为朝廷依仗的总兵大人,密云这几年因为满清鞑子屡次从这边入侵,在大明的地位一直攀升,现在成为朝廷所倚仗的边北重镇,密云总兵论职级也是堂堂的正二品武官了,封疆大吏,相当于后世某地的保卫处或者军分区司令员,对林毅来说这种升迁绝对是火箭速度。
但是密云地区不可能有两个总兵,这就意味着刘肇基要升迁了,林毅静静的听着,郑崇俭继续宣读旨意,补偿林毅白银20000两,奖赏林毅白银5000两。
念到此处旨意的时候,郑崇俭暂停了一下,还小声地对林毅解释了几句,说这是圣意,大明朝内外交困,国库穷困潦倒,点滴雨露皆是隆恩。
其实不解释林毅也知道,大明朝廷真的是没钱了,否则堂堂的大明皇上,奖赏如此勋臣,5000两银子怎么拿得出手?国库内帑如果要有钱,死了都要面子的崇祯皇帝绝对不止出这个数,太掉他大国天子的身价了。
郑崇俭还说,林毅这趟蒙古之行,功在千秋,泽被后世,很快奉旨的吴牲吴大人就会出使蒙古那八个部落,代表大明朝廷正式跟这些蒙古部落签订结盟协议。
林毅对圣旨磕头,感念皇恩浩荡。
这道旨意的第二层意思,是褒扬刘肇基统兵有方,指挥得当,战绩非凡,也是累功并加,擢升其为永平都督,提升两级俸禄,统辖永平府,迁西,渔阳,遵化四地军务。
明末,这四地除了渔阳之外,都是永平府下属的州县。明末时期永平府所辖的地方非常大,包括秦皇岛大部,唐山大部和辽阳西的部分地区。
因此刘肇基的这次提升相当于一个小总督。
刘肇基赶紧磕头,再次谢恩。旨意宣读完之后,刘肇基传令,摆下酒宴,款待天使官。
酒席宴前,刘肇基和林毅从郑崇俭口中得到朝廷的很多消息,不禁感叹,这几个月朝野的变化太大了,因为这段时间里林毅驻守边塞,有几个月还在塞外的蒙古地区,大明朝沧海桑田,关外消息闭塞,林毅现在才知道详细。
现在的兵部尚书仍然是杨嗣昌,陈新甲只当了三个月的兵部尚书便挂了个虚职,以督师的身份下去挂职锻炼去了。
要说陈新甲的确有些本事,也有一番作为。一上任就给崇祯皇帝提了不少积极的建议和意见,企图重振大明,如加紧修边练兵,改革军制,铸练火器,大力反腐,等等,崇祯皇帝也都采纳了。
但是好景不长,弹劾陈尚书的人纷至沓来。首先是顺天府巡按刘呈瑞弹劾陈新甲逗留不前,干扰作战。紧接着是兵科给事中戴明说弹劾陈新甲用人不明,偏听偏信。接下来陈新甲部将又发生了哗变,崇祯皇帝终于不能容忍了,更为关键的是,杨嗣昌下狱之后,他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进度缓慢,成效显著下降,总理熊文灿剿贼也不理想。
崇祯皇帝立即作出决定,让陈新甲挂个兵部尚书的虚衔,以督师的身份,给了他一把尚方宝剑,让他下去督师平乱去了。
崇祯皇帝又把在狱中的杨嗣昌提溜出来,让他官复原职,仍然推行他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全力剿贼。
杨嗣昌了解了情况之后,不敢在京师呆着了,必须得下去督师,他知道,别看崇祯皇帝,现在又重新启用了他,这未必是好事。如果剿贼再次失利,崇祯皇帝会毫不留情的再把它投入监狱,甚至直接杀掉,他对这位狐性多疑,刚愎自用的主子太了解了。
崇贞皇帝准奏,又赐给了他一把尚方宝剑,反正崇祯皇帝的宝剑多,随便拿一把就是尚方剑,以至于这几年兵部尚书更替频繁,尚方宝剑满天飞。
杨嗣昌亲自督师,带着洪承畴,孙传庭,还有熊文灿,调集天下兵马,重点围剿张献忠和李自成去了,京师中兵部尚书又换了一个人,就是傅宗龙。
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外加一个熊文灿,这一战略组合太厉害了,几个月后,张献忠终于战败投降了,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李自成也是连吃败仗,最后在潼关南原遭到埋伏,全军覆没,仅剩下18骑逃往商洛山中,其他的几大家起义军被官军打的烟消云散,偃旗息鼓,噤若寒蝉,只能天天潜水度日。杨嗣昌班师回朝,崇祯皇帝终于露出了笑脸。
但是崇祯皇帝的笑脸并不灿烂,笑容的背后还有很多愁苦和担忧,因为流贼虽然平的差不多了,但是边患并未消除。一年之内,皇太极兵分两路犯兵长城边境,豪格亲自出马兵困翁牛特,其实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这些都被林毅所粉碎,但是以崇祯皇帝对皇太极的了解,他们肯定还会变本加厉,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南侵。
因此崇祯皇帝仍然彻夜难眠,这时边关传来消息,清军在义州大规模屯兵,皇太极亲临,因为义州离锦州很近,在锦州的西北部,清军在这里屯聚重兵,其用意不言而喻。
现在皮岛也被清军拿下了,蒙古和朝国也都化敌为友,皇太极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清军大规模南下的战意更浓了。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不得不做两手准备。第一立即调集精兵强将守卫京畿。现在明末的三大军,宁远军在关宁防线当然不能动,天雄军也因为卢像升的下野名存实亡,现在就剩下一个秦军,而且孙传庭剿匪刚刚立下大功。
因此崇祯皇帝就把孙传庭的秦军从剿灭流贼的前线调到了京畿附近,并且打算亲自召见他。
同时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调任刘肇基驻守永平,让林毅守密云,虎大为守宣府,王朴守大同,擢吴三桂为宁远总兵,马克为山海关总兵。
但就在崇祯皇帝要亲自召见孙传庭的时候,杨嗣昌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是主和派的典型代表,对满清鞑子,他认为宜和不以宜战,阻挠崇祯皇帝召见杨孙传庭,因为孙传庭跟卢像升一样也是主战派,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只召见了杨嗣昌,消息传到孙传庭的耳朵里,孙传庭大为不悦,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从此孙传庭与杨嗣昌也有了隔阂。
崇祯皇帝的第二手准备就是与大清议和,当然这得暗中,在绝密的情况下,悄悄地进行。否则消息传出去,他堂堂的大明帝王,竟然打算要与北方的边夷和谈,成何体统,颜面何在?
在这种情况下,巡抚辽东的方一藻进京了,言说曾经到锦州试探过皇太极的底线,只要大明朝愿意议和,皇太极非常乐意接受议和,协议达成之后愿意立即退兵辽东。
郑崇俭在酒席宴上,也没把刘肇基和林毅当外人,这是皇上倚重的守边大将,当然是朝廷的心腹爱将,要不然也不会命他亲自来传旨,升赏力度这么大,因此这位兵部侍郎毫不隐瞒的把这些事情讲了一遍。
林毅一边听,一边与后世的历史记载进行对照,基本上能够对上号,大概的主线就是这样。
刘肇基听完不无担忧道:“郑大人,满清鞑子一向骄狂彪悍,和谈恐怕未必会奏效。”
“嘘,这件事千万不敢乱说,杨阁老极力斡旋,相必会有效果的,如果能够达成协议,满清鞑子退兵了,从此和睦相处,老百姓免受了战乱之苦,岂不更好?”
“大人说的是,但愿如此。”刘肇基不再多说了。
林毅心中冷冷一笑,浅薄,太浅薄了,想跟皇太极和谈,无异于与虎谋皮,要么彻底打败他,要么崇祯皇帝把龙椅让给他,否则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