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十一章 盖棺定论

    但与战报同时抵达溧阳大本营的还有刚刚被周之升提升为副营官的王普祥,刘永锡得知具体情况之后第一时间就把王普祥提拔为营官,而且还把王普祥列入下一批重点提拔的名单,反正只要这位王营官不犯致命错误肯定有一场荣华富贵。

    但是张皇后终究是女流之辈,对于周之升与王普祥的处理手法有个人看法:“周之升、王普祥确实是为国家着想,但就是办事太急了,这种大事怎么也要通知朝廷一声再做处理,万一中间出了差池,恐怕朝廷既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刘永锡却觉得周之升与王普祥的处置无懈可击:“本来这么大的事情确实要请朝廷决断,但是这件事周之升、王普祥还真是没办错,福王时太子案、童妃案之所以闹到无法收场的地步,不就是因为拖得太久闹到朝堂之上,这种事绝对不能闹到朝堂之上,周之升、王普祥都是有功之臣。”

    虽然清军大举南下是导致弘光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但是真正给了弘光朝致命一击的却是因太子案、童妃案引发的朝堂政争与左良玉引兵东进,而太子案、童妃案之所以无法善后就是因为闹到朝堂上。

    因此张皇后虽然觉得周之升与王普祥的反应有些过激,但也不得不承认刘永锡说的有些道理,而且周之升还是她的亲军统领出身,因此她赶紧开口道:“越王所言也有些道理,不管怎么样周之升、王普祥都是为国家着想。”

    专程跟着张皇后一起赶到溧阳督战的阁臣张国维赶紧劝道:“娘娘,周之升、王普祥这都是一片苦心,遇到这种事情一定要痛下决心才行,不然建虏再派个伪太子南下,朝廷岂不是乱成了一团粥,甚至还可能再出一个左良玉!”

    张国维原本就跟刘永锡有过约定,如果清军想利用福王、唐王、太子生事的话,那么就由他这位大学士承担起责任来处置这些大明宗室,只是自从有了这么一个约定之后,张国维就觉得压力很大。

    弘光皇帝虽然是位昏君,但是对于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弑君”的罪名实在太大,而弘光皇帝又是张国维的旧主,现在听说周之升与王普祥已经快刀斩乱麻在最短时间内就解决了福王这个大麻烦,他自然是乐得轻松。

    而张皇后终究是女流之辈,看到刘永锡与张国维都这么看就决定随大流:“本宫都听越王与张相国安排,不过周之升、王普祥虽然对国家有大功,但升迁最好还是稍稍缓一缓,不能做得太过刻意了!”

    刘永锡点了点头说道:“王普祥好办,现在只是个营官,我准备过段时间再升他一级,但是周之升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他跟着娘娘这么久,立下的功劳本来就足以封伯了!”

    张皇后已经听明白刘永锡话里的意思:“那等进了南京就直接封侯吧,他确实是办事十分得力!”

    张国维却是站出来反对张皇后与刘永锡的决定:“我觉得还是应当快刀斩乱麻,现在先行周之升将军封个伯爵,等收复南京再晋封侯爵,虽然娘娘觉得这件事不能做得太刻意,但是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容不得有任何犹豫!”

    之前越明小朝廷的最强敌人自然是大清国,但是现在越是有希望收复南京立国东南,大明正统之争就变得越发激烈起来,许多大明藩王、郡王、宗室都纷纷跳出来以正统自居,这段时间越明朝廷已经不得不痛下决心处置了好几件相近的事件,福王之变只是这种正统之争矛盾激化到极限的表现而已。

    对于张国维的建议刘永锡尚且有保留意见,何况是总想着手下留情的张皇后:“张相国,我们打的终究是大明的旗号啊!”

    张国维却是全力据理力争:“娘娘,殿下,正因为本朝打着大明的旗号,所以绝不容许乱臣贼子借用大明旗号胡作非为,娘娘与越王为人宽厚自然是件好事,但绝不能给这些乱臣贼子任何机会,象周之升、王普祥这种高风亮节的表现就应当第一时间给予表彰,让所有人知道只要忠于朝廷忠于娘娘与越王殿下,朝廷绝是不会亏待他们!”

    张国维的想法跟张皇后完全不一样,张皇后觉得是件天大丑闻应当先遮掩过去,但是张国维却觉得必须大张旗鼓地表彰周之升、王普祥这样的有功之臣,才能让朝廷在文武官员中建立绝对威信。

    没等张皇后说话,张国维已经补充道:“而且这次德昌王的事情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若是处置了别人,东林复社肯定会有异议之声,但是德昌王却完全不一样,他们肯定是一百个赞成。”

    虽然东林、复社一直在找张国维的麻烦,但张国维从某种意义来说都是东林的坚定盟友,所以他对东林复社的门户之见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东林复社现在最恨的政治对手肯定是那位降清的阮大铖,其次就是这位被他们故意贬称“德昌王”的弘光皇帝,谁叫弘光在位一年间东林、复社遭受了全面打压,直到现在都没办法恢复元气。

    东林复社对于弘光皇帝的恨意甚至超过了马士英、杨龙友,张国维甚至把这件事视为调停朝野关系的一大关键:“娘娘,殿下,德昌王沙场殉国可以说是最好的结局,我们不但要借机表彰周之升、王普祥这样的有功之臣,而且还要为德昌请谥并开史局编纂《弘光实录》。”

    如果说刘永锡还不大明白张国维这番安排的一片苦心,张皇后已经拍手叫好:“张相国果然是老成之臣,难怪都说只要有老成人在,国家自然无忧,殿下,就按张相国的意思去办!”

    刘永锡只能从善如流:“张相国准备拟诏吧!”

    如果说封周之升为北固伯虽然影响深远,但影响局限基本还是局限越明诸军之内,但是接下去为弘光皇帝请谥、开史局编纂《弘光实录》这两件事就引发了江南士林的一致兴趣。

    正所谓“盖棺并论”,虽然对于弘光皇帝的争论肯定还会持续下去甚至可以翻案,但是不管是东林复社还是他们的盟友、敌人,或是跟他们没有关系的政治派别现在都变得活跃起来,大家很清楚这两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影响会异常深远,不但对弘光皇帝与弘光一年间的政潮作出官方结论,甚至可以说是重建越明朝的正统合法性。

    因此朝野的反应格外热烈,光是弘光皇帝的谥号就有十几种说法,而且东林复社对于弘光皇帝的定位直接降到“福王”,他们甚至认为与其编修“弘光实录”不如编修“德昌实录”,当然也有人对弘光皇帝持中立的看法,认为应当编修“福王实录”,而马士英、杨龙友更是始终坚持“弘光实录”的看法不变。

    但是大家都是在越明朝廷给定的框架之内讨论着弘光皇帝的定位问题,对于周之升、王普祥的处置以及朝廷对他们的封赏没有异议,对于越明朝廷以及监国皇后、监国公主、越王陛下的合法性、正统性表示没有任何异议甚至赞声如潮,现在读书人之中最流行的一种趋势就是对弘光皇帝进行鞭尸顺便鼓吹监国皇后与越王陛下的英明神武。

    总而言之,同样是江南读书人出身的张国维在福王之死这件事上的操作可以用神乎其神来形容,如果说之前还有不少人心向唐王甚至跟福建暗通款曲,现在整个江南对于越明朝的君临天下已经听不到异议之声,如果有人敢对朝廷有所异议,那么这些读书人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举报并纠送法司。

    对于越明朝廷来说,这种转变虽然看起来没有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却是润物细无声,朝廷即使不用武力都能将命令执行到最边远的山村与渔村,而且大家都在维护在这个朝廷,不但有无数人在地上进行着反清运动,甚至还有成百上千的江南新附军洗心革面阵前举义,让多铎、豪格、洪承畴急于应付。

    阿济格可以说是最幸存的存在,虽然刘永锡与越明军的攻势此起彼伏,但是他暂时不用与越明军主力周旋,现在需要对付的敌人只是南面的何腾蛟与占据荆州的大顺军残部。

    但是基于江南战场上受到的惊人教训,刚刚回到武昌的阿济格直接就把荆州的大顺军残部视为自己的真正大敌:“通知下面的兄弟,这次一定要多带几门红衣大炮,有了红衣大炮,我不信轰不开荆州城门!”

    阿济格上一次进军荆州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但是现在的形势完全不一样,号称三十万之众的大顺军残部占据了整个荆州府,而且还有让他焦头烂额的老对手李过与高一功,让阿济格已经做出了强攻不成就用红衣大炮解决问题的决定。

    但是负责留守武昌的湖广总督佟养和却是异常慎重地说道:“英王,荆州已经成了流贼老巢,不可仓促冒进!”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