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年的视线在天空中悠然的几朵白云身上,曾几何时,看天空,数云朵一直都是他的癖好。
“你说上柱国最害怕打仗?”天浪听后赫然。
“万年三岁那年,母亲战死河南,十二岁时,父亲战死襄阳,自幼遍是祖母一手带大的。
在别人看来,祖母大人是战神一般,而对于万年,她就是天底下最最慈爱的老人家。
亲手教会我文武艺,却最不希望我战死沙场,她说如果该到我战死沙场时,她也绝不会惋惜,只是那该是大明到了最后存亡的时刻。
如果不是到了那一时刻,她便希望我学会的一身武艺永远没有用武之地。”
一个老人,守着一个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稚童,亲人相继战死沙场,孩童是她和亡夫留下的最后血脉。
她手把手教孩童读书识字,教他握枪,教他骑马射箭,可心中最最期望的是孩童能永远都健健康康,穿上她为他亲手缝制的一双双袜子和一件件衣衫。
渐渐的,喜欢织补竟然成了一位女将军的执念,她其实并不想拿起长缨,只想永远拿着一根绣花针而已。
人生在世,有些人的爱好是天生的,就比如大明的天启皇帝,就非常喜欢做木匠活儿。
其实在秦良玉的心里,不算隆武帝和永历帝,一生辅佐过的四代帝王中,天启皇帝是她最最看好的,也是互信基础最为牢靠的。
别看天启帝不识字,可他对麾下名臣名将可以说很用心,从没有像崇祯那样乱杀和随便责罚肱股之臣。
其实就算对一个皇帝来说,有一门手艺傍身其实很不错,会省去好些银子呢。
比如在天启朝,对大臣们的封赏一般都不是什么金银之类的,凡是需要赏赐大笔金银之类的,大多都是用一套皇帝御制的家具代替。
天启皇帝喜欢木匠活已经成了执念,他觉着自己不适合处理朝政,便找到了魏忠贤这个虽有缺点却能力很强的人来帮自己处理。
而不像崇祯那样哪怕自己不懂做事又毛躁,也依然喜欢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这些大概都是执念吧?
而秦良玉喜欢针线活也是一种执念,这种执念是她对和平的向往。
马万年继续淡淡地说着:“然而当大明真正到了最后的存亡时刻,祖母赫然发现,她竟然没有得到朝廷的召唤。
祖母当时还为此自嘲过,对我们说,不是皇上忘记了她这个羸弱的老妇人,而是交通已被阻隔,朝廷的勤王诏书根本过不来。
可虽然没有诏书,祖母依旧独自率领石柱军,同罗汝才和张献忠打了大大小小十几场,结果万岁当然也知道,事实证明崇祯先皇当年不应该忘记召唤祖母。”
天浪心中有些凄然,正是崇祯的小算计,把秦良玉的兄弟子侄乃至儿媳留下,把他认为不值一提的老妇人打发回家。
他是最终得到了石柱军的指挥权,包括用十面大网围剿张献忠时,杨嗣昌和四川巡抚挥霍掉的两万七千石柱军。
可马家和秦家满门忠烈,最终只回去了两个残疾。
马万年不知道天浪此时的心情,自顾自地说着,说起了有关天浪召唤秦良玉入朝的话题:
“所以许多人虽然都不懂,但是我和表姐,还有四个叔伯却都最理解祖母。
当万岁千里迢迢派来人,召唤祖母入广西勤王的时候,她的心里有多开心。
除了我们,真的没人理解她接到诏书时,心中的那份悸动。
所以万年真的很感谢您,是您的召唤让祖母的余年里,能重新找的她生命的意义。
祖母虽一介妇人,可她天生便是一名战士,如果没有天下太平,她是至死都不愿意卸甲的。”
天浪默然,沉默中是感铭于心的震撼。
从来天浪都只想着需要哪一位悍将为皇朝力挽狂澜,兴灭继绝。
甚至还对召唤秦良玉心存一丝愧疚,毕竟女军神已偌大的年纪了。
却是忘了‘廉颇老矣’的典故,也竟没有试着去理解廉颇为什么宁愿把自己撑死,也要在朝中的来人面前表现自己仍然当打,证明自己还行。
就像天启帝为秦良玉下的一道诏书中说的那样:命文武大臣必须对秦良玉以礼相待,不得有任何猜忌。
天启皇帝为什么下这道诏书?
那是秦良玉和他都发现了他们君臣之间,存在着信任缺失的问题。
恐怕出了朱由校以外,从万历、泰昌到崇祯,朝廷一直没有给女军神太大的信任,否则松锦决战的督师便不会是爱惜羽毛的洪承畴了,不是么?
赵王又为什么派人去观察廉颇呢?
同样也是君臣之间的信任问题。
甚至心机深沉一些的后来者,会以为廉颇在来使面前拼命吃饭,是在飙演技呢。
拼命吃是在表明自己强烈的出战意愿,而这种方式让人看着又很笨拙,还不讨喜。
明显暴露出自己年龄的不堪重任,这不是廉颇笨,而是廉颇的心机太深。
可能这个思路很绕,但这种认为廉颇既然不想打仗,又伪装请战的臆测显然是靠不住的。
毕竟这样想的人并没有从一名一生功勋卓着的名将的思维来考虑事情。
“万岁没去过京师吧?”马万年突然问起这个。
天浪刚想点头,却又很快摇头。
“万岁没去过京师,臣也没去过,不过祖母大人去过京师,天启、崇祯两朝,她还戍卫了山海关和京师数年。
每每念及往事,老人家总会说,她这辈子没给大明留下什么,却是给大明的皇城留下了十几条叫做棉花胡同的地名。”
马万年说的这事儿,天浪还真知道,他还记得在后世,有一个人曾走过京城宣武门一代的四川营驻地,听闻秦良玉当年戍卫京师的驭军严明和秋毫无犯的种种事迹。
那人抬头望向驻地的大门,大门上刻有“蜀界女伟人秦少保驻兵遗址”十二个大字。
一时间颇多感慨,信手便留下了一首诗篇:
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钲声杂纺声。
这诗的最后一句是源自宣武门附近百姓的流传,说秦良玉和石柱军拔营离去后,夜晚总会听到棉花胡同里有纺纱的声音。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