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章,跟周瑜谈话。

    “公瑾,你觉得什么是世家?”孙权问道。

    “门第高贵、世代为官,以知识跟财富为纽带组建在一起的家族。”周瑜简单的说道。

    “你觉得如今世家掌权,寒门没落的原因是什么?”

    “寒门一般都是独自一人,寒门之间也很难意见统一,而世家是一个家族报团,想法大致会统一。”

    “那你觉得我们该怎么来应对世家?”孙权道。

    “江东想要扩大,就必须压制世家。”周瑜这次认真的说道。

    周瑜也跟世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为了大业,这些都可斩断。

    孙权对于周瑜的说法还是有些意外的,没想到他能下这种决心。

    “大汉天下如今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就是世家的问题造成的。”周瑜继续叹道。

    “嗯,不过我们身在其中,也不是那么好处理的。”孙权敲击着桌子。

    “走一步看一步吧,主公,不可对世家一直怀柔下去,如需强硬,瑜定会支持主公。”周瑜说道。

    这段时间以来,文臣武将都能看到跟孙策手下时候不一样的江东。

    安稳世家,不再过多杀戮。

    孙权的八策会为江东不再为钱粮发愁,然后军队装备也会有极大的提升。

    “我们自然不会一直怀柔政策,公瑾别急,世家问题会处理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世家会自行瓦解了。”孙权笑道。

    世家是麻烦,但绝不是最大的麻烦。

    说完之后,小二端着酒菜上来了。

    两人都很聪明的停止了这个话题。

    倒上酒之后,两人碰了一杯。

    “这酒太淡了。”孙权品了一口就放下了。

    周瑜有些疑惑,酒不都是这样的么?

    “公瑾,等你回来之后请你喝更好的酒。”孙权笑道。

    现在的酒没啥度数,怪不得都是大碗大碗的喝。

    等粮食产量起来了,孙权就会酿酒,搞些白酒出来。

    到时候当赏赐之物都可以。

    武将们应该都喜欢。

    酒桌上,两人都没怎么纠缠世家的话题,而是闲聊着北方的局势。

    孙权没有要求周瑜去强硬的搞定世家。

    因为两人都是世家中人,或者跟世家的利益联系很深,虽然大多数世家跟江东执政集团有些冲突。

    但硬要去搞死世家们,也是在完全搞坏江东的根基。

    孙权的下属中就基本上是世家出身的,没那么简单的。

    其实孙权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在悄然无息的断掉世家的根,而又不至于伤害自己的基业。

    例如科举的未来就会让寒门有一部分人才出仕。

    也许有人能看出来科举的真正用意,但是却无法阻止。

    因为这样的政策太吸引人了,太公平了。

    即使是世家,也没有太多的理由拒绝这种选拔机制。

    另外,真正能让世家悲剧的东西是纸张跟印刷术。

    但这两件东西带来的利润又会让世家疯狂。

    知识垄断变得没那么重要,那么世家的优势也会逐渐的消失。

    当普通老百姓都能买的起书,接受知识传承之后,当他们进入官场之后,总体世家的力量就会自然而然的削弱了,而孙权的利益则不会怎么受损。

    当然,寒门也会成为世家,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

    周瑜跟孙权闲聊着将饭吃完之后,周瑜也离开了,他明天就要去准备讨伐黄祖了。

    酒楼门口,周泰也等着了。

    孙权说道:“周泰,我们在城内走走吧。”

    “是,主公。”

    “你吃饭了吗?”

    “刚在周边找了点东西吃。”

    孙权对周泰也很关心,让他坐下来跟周瑜、自己一起吃饭绝对是一种罪过。

    周泰跟两个大佬同桌吃饭估计手跟脚都不知道放哪。

    这也是孙权没带周泰进去一起吃饭的原因。

    孙权领着周泰,没什么目的的在吴郡行走,侍卫们也分散开来,在不远处护卫着。

    两人穿着便服,周围的百姓也没人认出两人。

    ………

    吴郡的城墙边贴着一张纸。

    白纸已经小规模生产了,江东官员内部已经开始用纸写东西了。

    一堆百姓围在那里凑热闹听着士子在那里讲解纸上内容。

    “公子,上面写的什么呀?”一个百姓问穿着一个士子服的读书人。

    “上面说一个月之后,这里要举办科举考试,考试不问出身,只问贤才,通过者都能获得一份官职。”士子耐心的解释道。

    “哎,又是你们读书人的事情,跟老汉无关。”百姓摇头道。

    “不不,上面说考试分文科、武科、以及技艺科,如果你有一门手艺也可以参加啊,而且不分男女,好像织布速度也可以参加。”

    “真的?老汉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么好的事情,我做了二十多年木工,各种木工活都会,我也可以参加去当官吗?”

    “上面写着可以参加报名。”士子有点疑惑道。

    “那老汉也去报名看看。”那百姓很开心的走了。

    这类似的一幕发生在江东六郡各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