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张若麒监军宁远城 多尔衮袭击笔架山(二)

    袁崇焕被磔于西市,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抄沒家产,实在是万劫不复。洪承畴惊恐不已,饶是炎热天气,兀自感到一阵寒意自心底升起,浑身微颤,一时不知如何辩驳。一个十岁、面目姣好的亲随掀帘子进來,影子似地一闪,步态轻盈地将一件葛袍披到他背上,随即退下。

    张若麒笑道:“大人总督三军,带家眷也好侍奉起居饮食,何必自苦若此?”

    “老母在堂,我身为人子,多年尽忠为国事奔波,只好留拙荆在老家侍奉左右。方才那亲随金升跟了我多年,聪慧机灵,善解人意,有他伺候也是一样。”洪承畴慨叹道:“银台,我心中何尝不想早点打好这一仗,又何尝不想毕其功于一役,凯旋回师?自辽东用兵以來,都败在轻敌冒进上,志在必得却侥幸用兵,犯险而行。万历四十六年兵败萨尔浒,十万大军死伤过半。前车之鉴令人生畏,朝廷实在是赢得起输不起了。我之所以持重进军,坚守宁远,为的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一则避敌锋芒,拼耗财力,关外物产不如中原富足,俟其财物匮乏之时,清人势必厌战,内乱自生。二则与锦州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祖大寿來信说城中粮草足足可以支撑半年,不必急于进兵解围。不出半年,东虏势必粮草匮乏,难以为继,朝鲜也已尽其所有,再也拿不出东西供给皇太极。东虏不战自退,那时我军乘势追袭,全力出击,辽东恢复指日可待。”

    洪承畴喝了一口凉茶,接着说:“你是奉旨监军,有密奏之权,我担心你我意见不合,事事异心,一军两帅,最是兵家大忌。十三万大军窝在宁远弹丸之地,每日耗费军资数以万计,战不能战,不战又无法向皇上交待,我也不愿拖得太久,不然言官们的唾沫星子也把我淹死了。我一年以來,所耿耿于怀者无非朝廷封疆安危。辽东战局最宜持久消耗,不宜速战。如今大起关内精锐,实在是孤注一掷,冒险得很呀!不必说流贼乘机喘息,万一有什么差池,不惟辽东无兵固守,连关内也岌岌可危。不必说我半生英名付之东流,实在沒脸面再见故国父老,再见皇上。从万历末年以來,出外的督师大臣沒有一个有好下场的,于公于私,不可不慎重。”洪承畴摸了摸袖中的圣谕,脸上仍存疑虑之色。

    张若麒见他脸上变色,知道已具火候,接着劝道:“督师久经沙场,征战之事本不容我轻置一喙,只是我担心督师明于辽东而昧于朝堂,功成易而身退难呀!””

    洪承畴沉闷半晌,拱手道:“银台,只有进兵一条路么?”

    “不错!督台进兵或有生机,若执意坚守,怕只剩一条死路了。”

    “哪里有什么生路?进兵也是一条死路!”洪承畴苦笑数声,仰天长叹,良久无语。金升又掀帘进來,说道:“酒宴备好了,大人们都在等老爷开宴呢!”

    洪承畴起身道:“银台,慢待了!”与张若麒一前一后走出书房,他担心张若麒自恃本兵心腹,只想着如何讨好陈新甲,不以大局为重,但又暗自庆幸张若麒毕竟不是太监,或许尚可共事,那些朝局多是实情,算是推心置腹。他最担心的还是皇上凭一些塘报、一些奏章、锦衣卫的一些刺探,遥控于数千里之外,自己动辄得咎,难措手足,不能见机而作。

    一夜斟酌,洪承畴拿定主意,留张若麒宁远,调度粮草,将粮草马匹等辎重屯在离锦州七十里外的塔山之峰笔架山,命杨国柱率兵六万为先锋,亲统大队随后,驻扎在高桥和松山一带,命军卒掘壕立寨,步步为营,且战且守,缓缓向锦州进逼。在乳峰山、松山城之间挖出一道壕沟,连绵立下七座大营,中军在松山城北乳峰山扎营,精锐骑兵分驻山的东西北三面。清军主帅睿亲王多尔衮见明朝大军已到,飞报盛京,请求援助。皇太极大惊,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回盛京留守,调集满蒙八旗兵马,亲自统帅驰援锦州。不料忧急过度,鼻内突然流血不止,大军只得延期三日。皇太极的弟弟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多铎恐他心焦,入宫探视。皇太极让庄妃扶着胳膊,从床上坐起,问两位弟弟道:“你们可是來劝朕不要出征?”

    阿济格快人快语,直言道:“正是。王兄身体欠安,不如留在盛京安心调养,让臣弟们领兵厮杀,何必亲往劳顿!”

    “你俩的心意朕岂不明白!锦州只剩区区内城,旦夕可取,朕依然围而不攻,意在引明军出关來援,我八旗正课以逸待劳。此次明军精锐尽出,朕正好与他们决战。若击溃此部明军,便可早日扫灭明朝,了却父汗当年的宿愿。多少年了,朕等的就是这么一天,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良机,千载难逢,舍弃不祥。为光大父汗开创的基业,朕忍受一时之痛,也是应该的。”

    多铎机智远胜阿济格,知道再一味直劝也是无用,言语不周恐怕还会激怒哥哥,弄巧成拙,沉思不语,想着如何劝说。皇太极见他面色沉郁,不禁笑道:“你们与朕一起身经百战,今日怎的儿女情长起來?你们不要只顾念朕的身体,与朕戮力杀敌,一举消灭明军主力,直捣燕京,岂不快哉!”

    多铎摇头道:“并非臣弟儿女情长,只是想劝王兄在盛京多歇息几日,由臣弟率兵先走,王兄一俟病好,再赶往锦州。”

    皇太极摆手说:“救兵如救火,行军制胜,利在神速,朕恨不能肋生双翅,飞到前敌,怎么可以慢行?且朕一到锦州,既可激励将士,也可全心投入战事,就觉不到病痛了。如果迟去几日,前线情形不明,心生焦躁,反倒未必利于病体康复。”

    多铎笑道:“明军怯战,臣弟必可击退他们,王兄又何须急躁!”

    皇太极反问道:“明军何人统帅?”

    “洪承畴。”多铎不假思索。

    “你可知他的來历?”

    “略有耳闻,知道此人在陕西剿贼战功赫赫。”

    “汉人的兵法说,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自古用兵沒有定法,你岂能不问对手何人,就胡乱征战呢?那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文才出众,又颇有韬略,他总督三秦,屡建奇功,在明朝极有声望。朕前日病中召问耿仲明、尚可喜,他们都言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对他极为佩服,提醒朕小心对付,切不可掉以轻心。朕深知此次决战关系重大,若坐镇盛京,你们遇事往來请旨,势必拖延时日,贻误战机,不如朕亲临指挥,临机决断。”

    阿济格、多铎见皇太极考虑事情远为周全,暗自感佩,羞愧而退。庄妃扶皇太极躺下,一边为他把扇,一边细声问道:“陛下,那洪承畴果然那样厉害么?”

    皇太极握着庄妃的小手,双眼出神道:“耿、尚二将既然如此说,决非虚言。朕自十五岁跟随父汗四处征战,深知将在谋而不在勇。耿、尚二将归顺我大清已久,朕怕他们所知不多,洪承畴恐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朝十三万人马不可怕,可怕的是洪承畴一人!此人如能归降,朕无异猛虎添翼,必能早定中原,一统天下。”

    庄妃心下不住疑惑,世上果真有如此厉害的人物?还要再问,见皇太极神色飞扬,一副君临天下的样子,怕他极度兴奋,过于耗神,柔柔地说:“陛下还是早些歇息,明日还要动身呢!”

    皇太极见庄妃神色略显憔悴,爱抚地说道:“这几日辛苦你了,面容也清减不少。”

    庄妃微笑道:“陛下为何对臣妾客套起來了,这是臣妾的本分,只要陛下早日康复,这点辛苦本算不得什么。”

    皇太极大为感动,复坐起身來,扳住庄妃的脸庞,感叹道:“你跟着朕到今年已有十几年了吧!”

    “十六年了。”

    “这些年來,朕外出征战,与你聚少离多,也苦了你。朕现已鬓染微霜,仍要上阵杀敌,不能与你长相厮守,你不要怪朕。等到河海晏清,朕传位于一个阿哥,再不问世俗之事,与你们几个妃子游园把盏,同享天伦。”

    庄妃听着,想起十几年來那颗常常为皇太极悬着的心,那些苦苦等待、企盼、守望的日日夜夜,因他而乐,为他而悲,不由一阵酸楚,两眼泛红,幽幽地说:“臣妾自幼龄得以侍奉陛下,怎会不知陛下的心思和志向?能侍奉陛下这么多年,已是臣妾的福气,沒有什么苦吃不得,什么痛忍不得。陛下千万保重,多少大事还要陛下裁断呢!”皇太极紧紧握着庄妃的双手,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心里却苦得发疼。

    第二天,天刚发亮,皇太极一身戎装來到大清门前,众位文武大臣早已齐聚在此,立起大纛旗,行了堂子祭天之礼,皇太极一声令下,带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锦州进发。皇太极救援心切,不住催促快行,但是因顾及步卒行走劳累,一天下來不过百里,便命阿济格、多铎统领大军照常赶路,亲率三千精锐骑兵昼夜奔驰。皇太极一來心火太炽,二來鼻血本就沒有止住,连续行军,不得休息,鼻血流个不住,只好用布条塞住鼻孔,外面层层包裹严实,不多时,鼻血便将布包浸透,点点洒落胸前,兀自不顾,依然打马飞驰。六天后,皇太极到了松山附近的戚家堡。多尔衮、豪格远远地接出数里,把皇太极迎入大营。皇太极听了二人禀报,与众将出营瞭望,明军旌旗蔽野,刀枪如林,鼓角互应,营盘倚山傍海,星罗棋布,绵延在高桥和松山之间,不下三十里,说道:“松山为宁、锦的咽喉,我军如要夺取关外四城,当首破此城。现在明军先于我一步,护住了要害,攻城更难,你们有什么良策?”众将无言以对,皇太极回到大帐,默然独坐。更漏两下,范文程进帐道:“臣知道陛下此夜难眠,特來陪陛下聊天解闷。”

    “范章京,你來得正好,朕实在是沒有一点儿睡意呀!”

    “陛下,臣给你送瞌睡虫來了。”

    “哈……好!说说你的高招。”

    “却也平常,臣的计策只有三个字:断粮道。刚才臣与陛下观看明军大营,未见多少粮草辎重,想必他们急于进兵,携带粮草不多,我军可在明军南面的松山、杏山之间,西自乌欣河南山,东至海边,横截大路,连绵扎下大营,与之相持;再从锦州到海边,深挖三道丈余宽的大壕沟,断其粮道,然后探寻明军的储粮之处,抢其粮草。俟明军粮草尽时,必不战自乱。”

    皇太极点头道:“这倒是条妙计,但不知明军的粮草储藏在哪里。”

    “明军粮草积屯之所必不会远,洪承畴老谋深算,定派重兵守卫,粮仓有人夜里难免有灯火,此处松山地势最高,瞭望便可推知。”

    “你可有胆量与朕上山?”

    “松山已驻有大批明军,陛下为万民之望,且龙体有恙,似不可冒此风险。”

    “夜深人静,山上树木繁茂,易于藏身。再说明军也决不会想到有人上山窥探,朕卸甲更衣,出其不意,料也沒有什么大碍。”

    范文程不再劝阻,趁皇太极更衣之机,命帐外的随从飞报多尔衮等人,率领兵马暗随在后面,以防不测。

    夜半时分,山风微凉,一轮残月斜挂在东南天际,松涛阵阵,像是埋伏着千军万马。皇太极和范文程在几位亲兵的护卫下,悄悄避开明军营盘,爬上了松山。松山高仅百余丈,但冈峦起伏,曲折盘旋,攀登不易。借着依稀的月光,皇太极俯视山下明军大营,灯火通明,辉映数里,山间也有灯火零星闪烁,是明军在那些险要之处驻守。再向正北望去,十几里外的锦州城灯火点点,想必是明军昼夜坚守城池。转身瞭望南面,就见西南方向隐隐约约有两处灯火,东南方一片灯火似银带子一般,仿佛在无边的夜色中游动,问道:“那三处火光是什么地方?”

    范文程答道:“西南方近处的光亮是离此十八里依山而筑的杏山城,那远一些的是离此三十八里的塔山城。东南方的光亮是笔架山。”

    皇太极说:“明军从宁远进兵,必有不少粮草,依章京之意,他们会放在什么地方呢?”

    范文程答道:“洪承畴用兵务求稳妥,不轻举妄动,由此推知他对粮草必定极为谨慎,放置在一个进退都能及时供给之处,不外乎这三处。”

    皇太极笑道:“杏山城依山而建,地势狭小,难以储放,且此城如翻山而攻,不易防守;塔山山路崎岖,搬运艰难。两者皆便的该是笔架山。”

    范文程赞道:“陛下睿智,洞彻万机。明军粮草多靠海运,笔架山距海岸二三里的路程,潮水涨起,便成了悬在汹涌波涛中的一座孤岛。潮水退时,才显出一条四五丈宽的沙石路,当地人称之为天桥。若劫明军粮仓,必要算准潮汐涨落的时辰,有所偏差,便会葬身鱼腹。夜露已重,陛下该回营了。”

    皇太极点头,循着原路下山回营。到了山下,走不多远,迎面來了一大队人马,悄无声息,范文程大惊,正要与皇太极躲藏,早被发觉,忽啦一下,被围在当中,护卫的亲兵拔刀欲战,为首的两人早已滚鞍下马,快步迎上,说道:“臣等特來迎接圣驾。”听声音原是多尔衮和豪格,范文程暗暗松了口气。

    皇太极惊愕道:“你们怎么知道朕夜里出营?”

    多尔衮看了看范文程,欲言又止。豪格抢着说道:“范章京命人告诉儿臣,父王要夜登松山,儿臣怕父王有失,特地与十五叔带领一千精兵,绕过明军,前來迎接。”

    皇太极笑道:“朕本打算与范章京悄悄而去,悄悄而回,如今战事吃紧,不想惊动你们,耗费心神。既已如此,也不能让明军安心歇息,惊扰他们一番。”说罢,命令众将士面向明军大营,齐声喊道:“大金国皇帝前來探营!”反复十余遍,惊天动地。明军将士多数正在酣睡,闻听喊声,一齐起來戒备。

    皇太极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回到大营。范文程打开一卷地图,指点道:“笔架山既为粮仓,必有重兵守卫,又有海水相隔,不可强攻。强攻难下,反会给明军提了醒。潮汐一日之间涨落两次,天桥阻隔,此时明军势必懈怠,可乘机偷渡。若能成功,一把火烧了粮草,明军必然人心慌乱,舍命突围,我军可以逸待劳,乘机截击。”

    “劫粮一战关系极大,不可有半点闪失。不然洪承畴若是缩回宁远,凭着坚城利炮,咱们也奈何不了他。此去劫粮,必派大将。”皇太极扫视着众人,命多尔衮、阿济格带兵偷袭笔架山。多尔衮从十七岁起开始领兵打仗,屡建战功,二十岁掌管吏部。崇祯十一年八月,率领清兵由墙子岭、青山口打进长城,深入畿辅,在巨鹿的蒿水桥大败明军,杀死卢象升,然后转入山东,破济南,俘虏明朝的宗室德王。众人见皇上派他去笔架山,足见看重。皇太极再三告诫道:“此次意在劫粮,千万不要恋战,一定多留明军的活口,使他们把失粮的消息带到松山,以乱其军心。”

    多尔衮和阿济格率领三千精兵,次日黄昏前赶到海边。预备了羊皮筏子,悄悄偷渡到笔架山。只见笔架山上散落着七座帐篷,四周静悄悄的,看不到什么粮草。阿济格埋怨道:“如果沒有粮草,岂不是白白走了这么多冤枉路?”

    多尔衮劝慰说:“既然有兵马把守,想必就有粮草。我们先打散这些兵马,然后再细细地寻找不迟。”于是留下一千人马作为后援,二人各领一千人马,阿济格在左,多尔衮在右,直扑明营。明营的军士只想着有松山大营挡住,丝毫想不到会有清兵杀到,全无防备之心,连个站岗的哨兵也沒有,放心大胆地正在酣睡,來不及抵抗,有的在梦中就做了刀下之鬼,有的盔甲也來不及穿戴,仓皇逃窜,霎时间七座营盘都已溃败。多尔衮命令将士穷寇莫追,有意放跑一股明军,任由他们向北奔逃,将兵马合在一处,四下搜寻粮草。快到山顶,看到一片密林,进去察看,穿过树林,里面豁然开朗,是一处极为开阔的山坳,地势平坦,山石高耸的地方有一处天然的岩洞,洞外齐整地堆着数百垛粮草,远远望去,宛如雨后出土的松蘑。二人大喜,急忙命令三千将士将洞内的粮草搬运出來,集在一处,拣些上好的军粮带走,余下的一把火烧了,循原路下山,回营缴令。

    皇太极知二人偷袭成功,抚着范文程的肩膀大笑道:“破明军必矣!”当下命令多尔衮将带回的一些粮草运到两军阵前,堆起大垛,让数万士卒齐声呐喊:“谢洪大帅厚赐军粮!”惊得明军将士纷纷出营观看,清军乘机点燃粮垛,一时火光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