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沈园的集会已经持续了七八天,但却仍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虽然后续的人流量不如第一天那么汹涌,已经渐趋平稳,但每天仍是宾客盈门,似乎有无休止的进行下去的趋势。

    类似连绵多日的集会在时下而言并不出奇,譬如已经确认出任豫章太守的泰山羊氏的羊聃,任命比沈哲子的任命下来的还要早,但是至今还没有离都,每天也是贺客云集,已经摆了将近半个月的场子。

    这是时下主流的交际方式,并不能说就是完全在浪费时间。同样拿羊聃来距离,他是出都执掌大郡,连日摆宴,一方面可以巩固旧交人家的人情,另一方面还能以此获得不菲的宦资,而更深层的意义,则是借此来构架一个自己基本的幕僚班底。这样到任之后,能够更轻松的接手掌握郡中事宜。

    沈哲子这个东曹掾,虽然也算分曹治事,但自己还是别人的属官,即便有些属下,那也轮不到他来任命。所以,本身倒是没有征募幕僚的需求。

    但是,他路子广啊。无论是正在扩充的六军宿卫,或是如今都中最大肥差的营建事宜,他的一个表态,有时候甚至比分管的主官份量还要大。而且他本人,也确实有组建班底的需求。

    有一句话叫做人在做,天在看,教人做事不要埋没良心。但其实沈哲子觉得应该是人在做,人在看。当你处在一个位置上,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备受瞩目。许多事情或许短期内不会收到太大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总能获得可观的回报。

    沈哲子军功得显,而且多举寒庶。他虽然向来没有高喊什么士庶同进的平权口号,但是他的行为已经有所表示。

    行动永远比口号更有说服力,时下虽然世风整体越趋务虚,但是仍然不乏着重实际、恪守儒义礼法之士,但是大多流于空洞的言论。真正肯给予寒庶子弟且有这个能力的,沈哲子毫无疑问是时局中最鲜明的一个。

    所以,众多登门拜访道贺的客人,倒也并非全是非富即贵,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有创建事功之心且能力不弱的寒庶子弟。在不能触及到根本选士制度的时下,虽然仍难免有遗珠之憾,但也确实给了沈哲子更大的选择余地。

    在接触过大量都中后进之后,沈哲子也不得不承认,相对而言,寒门子弟功欲心更强,有更大的进取精神,姿态放的很低,因而也能更甘心的接受趋势,但是在能力方面,实在参差不齐。

    而士族子弟,哪怕是家世已经衰落的很严重,但心里仍有几分傲气存在,所以在态度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摇摆和暧昧,不过整体的素质,要比寒门子弟略胜一筹。

    这种能力上的差距,倒不是天赋有差,而是后天教育所导致的。当然寒门子弟能力、态度俱佳的不是没有,但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在能力方面往往只是依靠天赋异禀,方面之才。

    这几天,沈哲子表面上只是在接待宴请宾客,但其实做的事情也实在不少。

    一方面最重要的自然是推动将那些荒冢迁坟,这个年代,生人都做不到安土重迁,更何况死人。况且虽然沈哲子本意只是不让这些荒冢成为建康城大开发的拦路石,但表面上理由却是冠冕堂皇。

    所以近来因为这一项提议,他身边又聚集起了相当一部分南北旧姓子弟。这些人有的根本没有为长辈迁坟的需求,只是借此来获得一个与驸马交流的机会,同时邀取些许清誉。有的长辈早已经安葬祖墓,但仍不免动了迁坟的念头,用这个理由争取一个更大的交际圈子。

    现在许多事情,沈哲子只需要提出构想,总揽大纲,具体的事务操作,并不需要他去做,自有旁人分劳。

    眼下这个筹措小组中,沈哲子算是挂名,其他成员还有被抓壮丁拉来的庾曼之和沈云,凡事都能分一杯羹的纪友,以及那个江夏李充,还有就是作为主要出资方的庾条。庾条虽然没有什么官运,但并不缺钱,甚至他能直接调用的现钱比沈哲子还要多。

    说实话,如果没有庾条的财力支持,庾家境况肯定要更难熬。虽然眼下与沈家合作已是密切,但也总不能凡事都仰仗沈家。特别是对原本派系人脉的维持,必然要涉及到大量的人情往来,越是落魄时越要撑起一个场面。

    迁坟这一件事,大量筹措工作可以交给旁人,沈哲子现在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举贤。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组织中,人事权就意味着话语权。沈哲子之所以能够获得时下年轻一代的追捧,清望、旧勋都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他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实在是太庞大了,已经远远超过了时下任何一个年轻人能够掌握的程度。甚至有的台辅重臣,在这方面的话语权都不及沈哲子涉猎广泛。

    多大的名望,多大的旧勋,那都是虚的,顶多见面夸赞称许两句。如果一句话便能影响你的前程,那么份量就不可同日而语。

    往年都中并称的三大公子,排在第一的王悦除了家世之外,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力量,才会被人另眼相待。公府屡屡征辟而不应的殷浩,则是因为将隐遁情趣发挥到了极致,因而清誉大涨。相对而言,当时的沈哲子较之这两人,清誉方面是要略逊的。

    可是现在,王悦已经英年早逝。而殷浩入仕之后,不过只担任清职著作郎,政治上没有表现的机会,远远不能匹配过往的清望,不免黯然失色,乃至于被人评为名不副实、邀望诈世之辈,声誉已是大减。

    所以在如今的时局中,能够与沈哲子相提并论的年轻人,几乎已经没有。于是,在世人半吹捧半感慨的氛围中,沈哲子渐渐有了另一个别号,江表魁首。

    对于这个新的称号,沈哲子倒也谈不上喜欢与否,他眼下早已经过了邀名、立人设的初级阶段,在江东怎么样的称许、毁谤也不会给他带来太多或好或坏的影响。话说回来,如果这个称号能换成“衣冠领袖”,那意义又会不一样的多。

    他在江东的声誉已经达到一个临界点,但是仍然欠缺一个普世的影响力,过了江不过只是一个薄具虚名的小貉子而已,甚至于听都没有听过。

    对于这些前来投靠的士庶子弟,除了审辨其才能之外,沈哲子往往都要问上一句:“愿不愿意过江?”

    这个问题,其实很能考验一个人的秉性、气概乃至于格局。随着寿春等前沿重地的丢失,江东朝廷的边防压力陡增。

    大江虽然漫长,中分天下,但是沿线已经多无设防,以往与后赵之间有来有往的对峙攻伐形势一去不再,可以说是完全陷入了被动的防守。换言之,羯胡军队可以任意选择进攻地点而无肘腋之患。

    而且在北地,石勒已破前赵故主,又北向击破拓拔代国,将鲜卑段氏、宇文、慕容压在辽西苦寒之地,霸尽中原,已成虎踞之势。在攻破豫州之后,并没有直接南下,转而围绕着襄阳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军事行为。显然是要占尽上游之地,要营造一个摧枯拉朽的局面。

    在这样的形势下,过江去基本没有安全保障。哪怕是事功之心再浓烈,如果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也是不敢轻进的。

    所以沈哲子接见的人虽然多,但是心甘情愿过江的人实在寥寥无几。当然这也并不能说明时人怯战,毕竟眼下江东新定,实在没有太多精力往江北投注。这样一来,就算在江北建功,在时人眼中评价也会弱上一筹,不如留在江东进步前景可观。

    沈哲子将杜赫派过江去,并没有就此不管不顾,除了物资的供给之外,也是时常交流讯息。

    “眼下督护已经率部驻于南塘,将左近乱部逐一拔除,因为南塘战事损害太严重,所以眼下重点还是修整屯戍,同时依照驸马叮嘱,联络左近距地而守的乡伍。”

    坐在沈哲子面前回禀江北形势的,是他的昭武旧部萧忝。大概是艰苦的环境尤其能够磨练一个人,这位萧元东脸上不乏风霜之色,已经变得沉稳起来,举止颇有仪态,不再复以往脚踢竺法深的浪荡姿态。

    沈哲子点点头,他本来就没打算杜赫过江后积极邀战,能够站稳脚跟才是当务之急。而且最重要的是就地解决一部分补给问题,南塘虽然距离建康并不远,但也毕竟是江北之地,如果只是依靠后方的补给运输,不确定性实在太多。

    “元东转告道晖,不必急于建功。就算朝廷并不过分关注,但只要有我在,绝不会让物用有缺!还要注意疏导军士情绪,必要时刑赏都可以再加重几分。如果真有羯胡大部南掠,也不必执著守土,可暂往历阳转移。”

    因为不能亲临,所以沈哲子对于安全问题也是更担心几分。如果真的遭遇到羯胡大部队南下,凭杜赫所部是没有一战之力的。眼下又不同于祖逖北伐时遍地狼烟的混乱,并没有太多趁乱壮大的机会,能够指望的只是稳扎稳打,在对方的关注盲点内积蓄力量。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