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p>
“大王,根据得到的消息,吴军目前已经攻占了宋州以南,辉州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只有少数地区仍在抵抗;若是咱们再不南下,只怕原完全落入吴国手了。 .w . ”</p>
“大王自起兵已有十三年,不栉沐,不解甲,目的是为了平定原;如今时机已到,若是大王迟疑不绝,则原之地终究会落入吴国手。大王十多年辛劳毁于一旦。”</p>
“大王,镇州之乱不过是癣疥之疾,只需以少量军队加以牵制行;吴国北伐这才是腹心之患。还请大王早做决断,南下与吴争锋!”</p>
……</p>
魏州行台之,听着众将的劝谏,李存勖不由得有些心动。</p>
当年李存勖接位不久便亲自领兵解除璐州之围,自那时到现在前后十三年,晋军几乎无一日不战,李存勖更是常年亲自领兵征战四方。</p>
虽说晋国的地盘如今已经扩大到整个黄河以北,但梁国凭借黄河天险,却死死挡住晋军,让晋军不能南下,至今看不到半点夺取原的希望。</p>
如今吴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原大半地区已经落入吴国手;若是晋军不趁此机会渡河南下,只怕原最终会被吴国独吞。</p>
那样一来,不仅这十多年的奋战变成徒劳,同时吴国将会取代梁国,再次依托黄河将晋军挡住河北。</p>
对付一个梁国足够让大家头痛了,若是再对付一个完全整合了南方的吴国,只怕任谁都没有信心能够取胜,夺取原更是遥不可期。</p>
不仅如此,吴国整合整个南方之后,其实力必然会远超之前的梁国,到时候算是拖也能把晋国拖垮。</p>
这些道理都很充足,李存勖听了之后连连点头,颇为心动。</p>
然而,反对渡河南下的一方同样有着足够的理由,让李存勖心怀犹疑。</p>
要出兵南下,首先一个要解决驻守在杨村的戴思远。</p>
虽然梁军已经分兵南下救援宋州,但戴思远手的兵力依旧充足;而晋军一方同样分兵攻打镇州,除非将攻打镇州的兵力调回来,否则剩余的兵力仅仅够防守,用来进攻却是不够的。</p>
除了兵力不足外,还有另外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个当然是镇州张处瑾。</p>
张处瑾公然起兵反抗晋军,若是不能将其消灭,必然会引起其他野心之辈纷纷效仿;同时,若是不能消灭张处瑾以主力渡河南下,到时候张处瑾会成为晋军后方的一颗毒瘤,随时都可能爆发,影响到晋国后方的安定。</p>
除了张处瑾外,另一个让李存勖头痛的势力自然是契丹人。</p>
四年前,契丹军队入侵幽州,将老将周德威围困在幽州城近两百日,日夜攻打,幽州危在旦夕,局势十分紧急。</p>
那一次正是老将李存审率军七万驰援,最终大败契丹军队,将其逐出幽州。</p>
这几年契丹人无一日不想着报当日之仇,如今河北动乱,镇州反叛,若说契丹人不趁着这个机会南下,便是李存勖都觉得不大可能。</p>
若是晋军渡河南下与吴军争夺原,契丹人却出兵幽州,在晋国后方捣乱,再加尚未平定的张处瑾,以及向来与镇州交好,随时有可能背叛的北平王王处直,这种局面便是想想都让人觉得心寒。</p>
像租庸使孔谦说的那样,“大王若南下与吴争锋,一旦战局不顺,而北方契丹入寇幽州,张处瑾又发难于镇州,再加叛服不定的定州王处直,到时候非但原不可得,便是河北都不复为大王所有。”</p>
两种选择,若是选择渡河南下与吴军争锋,这样做固然非常冒险,但一旦取胜,能结束这么多年的征伐;当然,若是失败的话,也很可能会葬送整个晋国。</p>
若是选择先平定镇州再南下的话,固然较稳妥,但也意味着晋军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全部化为徒劳,不仅进取原遥遥无期,而且还意味着晋军不得不面对一个梁国更强的敌人。</p>
从本质来说,李存勖其实是个非常喜欢冒险的人,胡柳坡之战,以及后来灭梁之战,都是他的冒险尝试;只要他看准的事情,即便是冒着再大的风险他也会坚定不移的去做。</p>
然而面对眼前的两个选择,即便是李存勖也难以做出决断,只能在宫殿反复迟疑。</p>
“大王,有信使从晋阳而来,说是监军使所派来的。”在这时,李绍荣进来禀报。</p>
“监军使?七哥?”李存勖闻言顿时愣住了。</p>
今年年初他派人在魏州求购玉石,开始为称帝做准备,张承业听说后亲自从晋阳赶到魏州来劝阻,李存勖置之不理;自那以后,深感痛心的张承业卧病不起,并且不再为李存勖出谋划策。</p>
没想到如今他竟然又派人送信前来,难道是为了当前的局势而献策吗?</p>
李存勖心一动,连忙道:“信使在哪?快让其进来,孤要亲自问话。”</p>
不久,信使献张承业的亲笔书信,望着熟悉的字体,李存勖不由得感慨万千。</p>
他能有今日,张承业居出力颇多,但这老家伙为人耿直,而且一心想要复兴大唐,甚至对李存勖封给他的官职都全部拒绝,这一点让李存勖尤为不喜,这也是导致他与张承业渐渐疏远的重要原因。</p>
但如今局势危急,在面临着事关晋国前途兴衰的重大时刻,李存勖真的没想到远在晋阳的张承业居然还会派人送信来劝谏。</p>
放下书信后,李存勖久久不语。</p>
一旁李绍荣见了连忙问道:“不知监军使在心说了些什么?可是关于当前局势的建议?”</p>
李存勖闻言瞥了李绍荣一眼道:“你自己看吧。”说完便将书信递过去。</p>
这李绍荣原名元行钦,原本是燕王刘守光的心腹大将,作战极为勇敢,当年刘守光与其兄刘守争权,兵败不敌;后来刘守光与刘守两人在两军阵前会面,元行钦突然杀出来,将刘守生擒,戏剧性的助刘守光取得了胜利。</p>
之后晋国灭燕,元行钦也顺势投降晋国,成为晋军一员骁将,被李存勖倚为腹心,并且赐名为李绍荣。</p>
两年前,李存勖在潘张战败,被梁军包围,形势危急。</p>
关键时候,李绍荣望见晋王旗帜,单马驰来,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将李存勖救出。</p>
从那以后,李绍荣深受宠信,长期跟随李存勖身边。</p>
看过张承业的信后,李绍荣惊讶道:“看来监军使也是主张先平定镇州,安稳后方局势,然后南下与吴国争锋的。不知大王打算怎么办?”</p>
“还能怎么办?”李存勖没好气的道:“虽说孤有心南下与吴军争锋,但这样做实在太冒险,极有可能让我等死无葬身之地。所以除了按照七哥所说的做,孤还能如何?”</p>
“这?大王真打算和梁国议和?”李绍荣更加惊讶。</p>
原来,张承业在信指出,吴军北伐来势汹汹,动用的兵力众多,至少都应该有二十万以。</p>
而晋军一方虽然总兵力同样众多,但因为晋国面临的敌人众多,尤其是北方的契丹人,更是牵制了晋国的大量军力。</p>
真正能用于黄河沿线的晋军兵力不过是十五万左右,其还包括了数万镇州和定州的军队。</p>
如今镇州背叛,定州那边态度不明,还有契丹人随时有可能入侵,若是现在渡河南下与吴国争夺原的话,晋军真正能动用的兵力或许只有十万人左右。</p>
以十万久战疲惫之军去对付有可能高达二十多万,而且养精蓄锐多年的吴军,这怎么看都太过冒险。</p>
一旦渡河后战事不利,河北的动乱又没有平息,若是再加契丹人入侵,只怕晋国覆亡近在咫尺。</p>
这可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事情,河北之地征战这么多年,百姓负担沉重,多有逃亡,其内部早已积蓄了各种不满。</p>
现在晋军接连取胜,这才将矛盾掩盖下来,不至于立刻爆发;一旦渡河战事不利,河北动荡,再加这些矛盾骤然爆发,即便李存勖再怎么能征善战也难以平定局面。</p>
当然,张承业除了劝李存勖先平定镇州,等河北局势稳定下来再渡河南下外,他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建议,那是与梁国暂时议和。</p>
现在梁国看去被吴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宋州以南,辉州以东的广阔地区都被吴国轻易夺取,但这并不是说梁国真的这么弱。</p>
实际驻守在杨村的戴思远部兵力依旧有七八万人,再加已经南下的梁军以及洛阳等各地的兵力,现在的梁国至少还能调动十五万大军。</p>
只不过这其的主力,也是北面招讨使戴思远所率领的七万多梁军被晋军所牵制,不能南下与吴军交锋,所以让吴军长驱直入,一路势如破竹。</p>
若是能与梁国暂时达成和解,让戴思远能率军南下,到时候梁军兵力众多,未必没有一战之力。</p>
即便吴军再怎么强,要彻底击败梁军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p>
而晋国一方正好趁此机会将黄河沿线的主力调往镇州,用于对付张处谨。</p>
这样一来,既能让梁军与吴军打得两败俱伤,方便晋军坐收渔利;同时又能为晋军平定河北争取时间,可谓是一箭双雕。</p>
等到河北局势安定下来后,不管那时候的南方局势最终是以哪方取胜,或者依旧在僵持,晋军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从容做出应对。</p>
当然,这样做的唯一坏处是要与梁国议和,转而将吴国当做首要目标,这样做会大失民心。</p>
“大王,咱们晋国这么多年来都以讨伐梁国,复兴大唐为己任,对于吴国暗与梁国议和之举更是时常鄙薄。如今难道咱们也要效仿吴国吗?”李绍荣有些惊讶问道。</p>
复兴大唐的口号用了这么多年,即便有部分将领对其不以为然,但这个口号却是晋军讨伐梁国的大义所在,让晋军师出有名。</p>
现在若是与梁国议和,哪怕是暗议和,也将意味着晋国将放弃一直以来高举的复兴大唐的旗帜,沦为与岐王李茂贞等人一样的军阀势力。</p>
当然,这一切不管是对李绍荣还是对李存勖来说都不算什么,复兴大唐对他们来说原本只是一个口号。</p>
真正让李绍荣感到惊讶的是,以张承业对复兴大唐的执着,他竟然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这实在让他感到惊讶。</p>
“与梁军议和?不,孤是不会直接与梁国议和的,不过孤会将大军主力调往镇州,同时放弃德胜南城,只留少量军队驻守德胜北城,并将这个消息告诉梁国。想必只要朱友贞不傻,他应该知道该怎样做。”李存勖沉声道。</p>
德胜渡乃是黄河游的重要渡口,位于滑州境内,是晋军控制的两个重要渡口之一。</p>
为了保护渡口,晋军在黄河南岸修筑了德胜南城,同时在北岸修建德胜北城,两城之间用浮桥相连,以相互支援,并用铁锁将黄河隔断,以防梁国水军冲击浮桥。</p>
而梁军黄河沿线的主力驻守在距离德胜南城西面不远处的杨村。</p>
李存勖相信,只要晋军放弃德胜南城,并且将主力调往镇州,减轻杨村梁军的压力,朱友贞自然会将梁军主力调去对付吴国人。</p>
这种默契甚至不需要派使者沟通,只需要设法将消息传递给梁军行。</p>
“大王,既然做出了决定,那么是不是现在召集众将,将大王的诏令交代下去?想必诸位将军也等得很焦急。”李绍荣见他已经做出决定,当即没有再劝说。</p>
“也罢,你这去传令给众将吧。吴军要攻占原想来也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而镇州弹丸之地,又能挡住孤的大军多久?最多是契丹人有可能入侵,需要加以提防;至于王处直,想必此人不会傻到直接起兵与孤为难吧?只要尽快平定河北,到时候再渡河南下,与吴军一决雌雄。”李存勖最终下定决心。</content></p>
</p>
百度搜索更新最快的小说站!